1.2 学校会计的基本理论
学校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组成。
根据《基本准则》的第五十八条,预算会计,是指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
根据第五十九条,财务会计,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主要反映和监督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会计。
1.2.1 学校会计核算的目标
政府会计目标是设计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核心,是建立政府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点,是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政府会计目标研究的两大观点,其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向谁提供信息,二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三是提供这些信息要达到什么目的。
从以上3个角度出发,学校会计核算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学校资产的规模、构成、流动性,负债的规模、构成、偿还能力,净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以评价其财务状况。
二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学校收入和支出及收支差额的形成信息,以评价其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三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学校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以利于他们预计学校的现金流量前景和持续运作能力。
四是,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提供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以助于他们做出是否继续出资或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
五是,提供学校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以及发展情况方面的信息,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业务活动的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六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示可能影响学校未来前景的重大事项及其制定的对策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目标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会计目标的制定既要从实际出发,也要考虑前瞻性,即需要尽可能顾及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只有这样,会计目标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1.2.2 学校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也称会计核算前提,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学校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首先要确立与划分会计主体,然后在考虑持续经营和进行会计分期的前提下,采用货币计量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学校首先必须按照会计主体假设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一般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是独立于财产所有者的会计核算单位。学校会计核算应当全面记录和反映学校发生的各项业务活动,不能遗漏、不能重复。
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做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学校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政府会计核算以政府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应当以持续正常经营的业务活动为前提,除非有充分的相反证明。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单位持续经营的业务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或结余并按期编报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关财务状况、业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信息。
政府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按规定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用以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业务活动。
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同时登记外币金额。
记账本位币是指业务活动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实物管理和会计计量。所以,为全面反映企业业务收支等情况,会计核算选择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1.2.3 学校会计核算基础
学校会计核算基础是指学校会计主体在确认和处理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时,选择的处理原则和标准,目的是对收入和费用进行合理配比,进而确认当期损益。学校会计核算基础有两种,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我国实行适度分离的双体系学校会计,即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义务作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指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基础。凡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
根据收付实现制,货币资金的收支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计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相关联的经济业务活动是否发生。
1.2.4 学校会计主体和会计客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在空间范围上的界定。学校会计主体是学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学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的划分。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计量、核算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其目的是在空间上对进入一个会计系统的各种经济业务和事项做出界定。根据会计主体这项基本前提,会计只为这一主体服务,只进行核算和监督该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业务和活动事项。换句话说,会计主体应至少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即会计主体必须与其他主体或个人的经济关系区分开来,以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活动;二是组织上的统一性,即会计主体必须具有统一的组织、目标和权责,以系统地核算和报告主体的业务活动。
本书中的各类学校主体涵盖的范围是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具体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和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创办的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教育学校、成人中学和成人初等学校,各级人民政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创办的上述学校等。上述学校均属于事业单位。
会计客体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学校会计客体是指学校会计主体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学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预算资金的流动,包括资金的取得、使用和结算。学校会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5 会计确认与计量
会计确认是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等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是要明确某一经济业务涉及哪个会计要素的问题。某一会计事项一旦被确认,就要同时以文字和数据加以记录,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中。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记录并在会计报告中对确认的会计要素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即对确认的会计要素量化。
会计计量涉及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计量单位是会计进行计量时所采用的尺度。相关准则规定学校会计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的对象所具有的某方面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一项经济业务或事项可以从多个方面用货币计量,因而具有不同的计量属性。计量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资产按照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按照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是目前我国会计计量的基本计量属性,它贯穿财务会计的始终。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一般在盘盈固定资产时使用。
(3)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净流入量折现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折现的金额计量。
(4)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按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金额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进行相关计量。
(5)名义金额。
名义金额是指1元人民币。在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中,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手续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按照名义金额(即1元人民币)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