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辅料作用理论
辅料作用理论是指利用加工与炮制辅料以增强、缓和或改变药性,从而引药归经或影响中药的作用趋向,使之更适用于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需要。辅料作用理论形成于金、元、明时期。金代李杲、元代王好古、明代陈嘉谟、清代张仲岩均对辅料作用进行了系统总结。
1.酒制升提 酒性味甘、辛,药物酒制后可引药上行,使之作用向上、向外。如黄连、黄芩、黄柏、知母等酒炙后,可治头面及皮肤的热邪。
2.姜制发散 生姜性味辛、温,能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药物经姜制后,其发表、祛痰、止呕等发散作用增强。
3.盐制走肾而软坚 盐性味咸、寒,能清热泻火、软坚散结。盐制药物可引药下行入肾经,增强补肝肾、滋阴降火、疗疝止痛、软坚润燥的作用。如川楝子、胡芦巴、橘核等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作用。
4.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醋性味酸、苦、温,能收敛散瘀止痛。药物经醋制后可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疏肝止痛的作用。如柴胡、青皮等醋炙后可增强疏肝解郁止痛;莪术、三棱等经醋炙后入肝经血分,其散瘀止痛作用增强。
5.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 米泔水性味甘凉、平和,能清热解毒、止渴利水。药物经米泔水制后能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如苍术、白术等用米泔水制后,可缓和其辛燥之性。
6.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乳汁性味甘、咸、平,能益气补血、滋阴润燥、养血调经。药物经乳汁制后可增强滋生阴血、润燥、补脾益气的作用。如白术乳制可润其燥性,且增强滋补作用。
7.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蜜性味甘、平,能甘缓、润肺、解毒、调和诸药。药物经过蜜制后,可引药入脾经,调和脾胃,补中益气。如甘草蜜炙后可增强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黄芪蜜炙后可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8.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 陈壁土性味温、甘、苦、平,能燥湿补脾、温中和胃、止呕止泻。药物经土炒后,可调和脾胃,降低药物对脾胃的刺激性。如白术、山药等用土炒后,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9.麦麸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麦麸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麦麸炒制或煨制药物,可缓和药物燥性,矫正药物不良气味,增强和中益脾作用。如苍术麸炒后,可缓和其辛燥之性,气变芳香,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枳实和枳壳麸炒后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脾消食;僵蚕麸炒后可缓和其辛散解表之力,且缓解其腥臭异味,便于服用;肉豆蔻经麦麸煨制后,可减少其刺激性,增强其固肠止泻之功。
10.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吴茱萸的水煎液作为液体辅料炮制苦寒药物,可抑制药物苦寒之性,免于伤胃。如吴茱萸汁制黄连(即萸黄连),可缓和黄连苦寒之性,又可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