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十二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7章 越国灭吴

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吴王夫差十四年)夏天的黄池盟会上,率领三万吴军将士,抢得了中原诸侯盟主之位。晋国没有与吴国争执,因为正卿赵鞅和大夫董褐从夫差残暴的行事风格判断,吴国后方是出了大事;不是死了太子就是越军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晋国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与一个要拼命的吴王夫差相争。其实晋国的判断是对的,越王勾践率领大军,趁吴王夫差带领三万主力吴军北上参加黄池会盟、国内空虚之机,举兵攻入吴都姑苏外城,烧毁了夫差的园林姑苏台,还俘虏了吴太子友。吴王夫差争得霸主之位,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为诸侯各国很快就得到了越国攻打吴都的消息。

夫差率领大军返回吴国后,由于连年征战、大量征用民力挖掘邗沟,国力不济,百姓疲惫不堪,因此并没有兵锋直指越国,而是在当年冬天与越国议和,休兵罢战、整训兵马。三年之后,越国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建言道:“吴国民众已经疲乏,而且遭受大灾、连年饥荒,市场无米、粮仓已空。国君如果抓住时机发兵与吴国交战,可以一举灭掉吴国。边远地区的吴军,因为罢兵休整,来不及赶回;而夫差将会以不应战为耻,他定不会等到边远地区的兵马到达后再迎战,而是以都城内现存兵力与我们作战,岂能抵御我越国的主力大军?”

越王勾践采纳了文种的建议,下令动员军队,准备征伐吴国。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王勾践率领大军讨伐吴国。吴王夫差得报后,果然没有等待还在边远地区整训的兵马,只是率领姑苏城内的吴军来到吴淞江入太湖附近的笠泽驻扎,抵御越国的军队。吴军在吴淞江北、越军在吴淞江南。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约定在江上展开决战,决战前一天的黄昏时分,勾践命令左军溯江而上五里,右军沿江而下五里,左右两军同时渡江,并在江中击鼓呐喊;吴军立刻兵分两路,抵御越军的左右两军。此时勾践将最精锐的六千名军士编成中军,静悄悄地渡江,他们不击鼓、不喧哗,对江北的吴军展开了突袭。吴军兵马已分为两部分,被突然杀出的越国中军打乱了阵脚。越军左、右两路兵船快速渡江,猛攻吴军。吴军溃败,夫差率领残余兵马向都城姑苏逃去;越王勾践则率军穷追不舍,在姑苏城郊外再次大败吴军。

勾践率军攻入了姑苏城,夫差只带领少量残兵败将龟缩在姑苏台内,越军取得了笠泽之战的重大胜利,奠定了越国灭吴的胜局。又过了三年,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军再次兵临城下,围困姑苏城两年,吴军疲惫不堪,无力迎战,士卒溃散。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在越军围困吴国姑苏城之前,独揽晋国大权的正卿赵鞅(赵简子)去世了。他在临终前召见世子无恤,嘱咐他将自己葬于夏屋之山,披麻戴孝一年即可,不用遵循周礼服丧三年的期限。无恤哭着记下了父亲的嘱托。赵鞅死后,无恤继任赵氏宗主、晋卿,史称赵襄子,也称赵孟。按照晋国论资排辈的惯例,赵鞅去世后,晋卿荀瑶(智氏家族宗主)接任了晋国正卿兼中军统帅一职。

赵襄子在父丧之期听闻越国围困了吴国姑苏城,而晋国作为吴国的盟友,正卿荀瑶却因路途遥远、赵鞅丧期未过,无法出兵救助吴国,赵孟只好把本来就因为服丧而降低的饮食标准再减了许多,至少表面上做做样子。

赵氏家臣楚隆对家主赵襄子说:“三年丧礼,是表示亲人关系的顶点,遵照先主遗愿,主人把丧期减为了一年;现在主人您又减少饮食,恐怕另有缘故吧?”

赵襄子答道:“黄池会盟,先主(赵鞅)与吴王有过盟誓,说要‘同好共恶’。如今越国包围了吴国,我作为继承人想不废弃旧盟而帮助吴国抵御越国,但也知道这又不是晋国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而且正卿荀氏也不愿意发兵救吴,我因此只能用减少饮食的办法来表示心意了。”

楚隆道:“家主应该让吴王夫差知道主人的心意!晋国不出兵,是因为荀氏不救吴,而不是咱们赵氏背弃了盟誓。”

赵襄子抬眼看了楚隆一眼,问道:“这能做到吗?”

楚隆回答:“臣愿前往一试!”

赵襄子于是就派楚隆前往吴国姑苏城慰问吴王夫差,姑苏城已被越王勾践的大军围困得如铁桶一般,楚隆只好先到越军营地求见越王勾践,请求许可,他对越王说:“吴国多次侵犯上国(越国),听闻国君亲率大军讨伐吴国,华夏诸侯莫不欢欣鼓舞,唯恐国君的愿望不能实现,请允准下臣进入姑苏城看一看那里的情况。”勾践答应了,让楚隆进入了姑苏城。

楚隆进城拜见了吴王夫差,对他说:“寡君(晋定公)的老臣无恤(赵襄子)派陪臣(楚隆)前来,谨为他的不恭敬而向您告罪。黄池会盟,寡君先臣志父(正卿赵鞅的别名)得以参加寡君与您的盟誓,盟誓说‘同好共恶’。现在国君您处于危难之中,无恤(赵襄子)不敢害怕辛劳,但晋国之力不能远及吴地,谨派臣来向君王禀告。”

夫差心想,不是有邗沟吗,你晋国要是真想出兵救援吴国,怎么会力不能及?你们就是不想大老远来淌这趟浑水,派了个陪臣前来解释有什么用!不过他还是下拜叩头,然后说道:“寡人不才,不能事奉越国,让大夫忧虑了,谨此拜谢!”说完赏给了楚隆一盒珍珠,并请楚隆问候赵孟(赵襄子),他对楚隆说:“勾践打算让寡人活着受忧患,寡人将不得好死了。”然后接着说道:“晋太史蔡墨于先君(吴王阖闾)五年(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伐越时曾预言‘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根据星野天象学说,当年越国受到岁星保佑,而吴国却出兵讨伐越国,将来必遭上天降下的祸患。)如今三十五年过去了,他的预言要应验了!”

夫差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人快要淹死的时候,有时还强作欢笑。寡人即将败亡,却在探讨贵国太史蔡墨的预言,也着实可笑。贵国太宰叔向曾言‘君子之言,信而有征。’蔡墨的预言能够应验,说明他是一位君子。寡人出于好奇,想问问你,蔡墨为什么能成为君子呢?”

楚隆也知道三十多年前太史蔡墨的这个预言,但没想到吴王夫差在这个时候提起此事,心想:夫差呀夫差,你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还有心思关心蔡墨如何成为一位君子?你早干什么去了!不过楚隆还是微微一笑,答道:“蔡墨这个人,做官时没人讨厌他,不做官时没人毁谤他。”

夫差也点头道:“说得真是恰当啊!”说完送走了赵襄子的使者楚隆。

越军日夜不停地围攻了两年姑苏城,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率领近臣王孙雒等人和贴身卫队,从姑苏台突围,退守至姑苏山上。越王勾践率军紧随其后,里三层外三层将姑苏山围了个水泄不通。王孙雒代表夫差向越王勾践求和,范蠡代表勾践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吴军。越军继续猛攻姑苏山,夫差又派王孙雒来向越王勾践请求做越国的附庸,愿生生世世归附越国。勾践有些心动,刚想答应,这时范蠡在他旁边大喊:“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大王难道忘记了越国败于吴国时所受的屈辱吗!”

勾践经范蠡这么大喝一声,立时清醒了过来,现在不灭了吴国,难道还等他们缓过劲儿来报仇吗?于是他派人对夫差说道:“过去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而吴国没有接受;现在上天将吴国赐给越国,寡人岂敢不听上天的命令呢?人的生命并不长,希望吴王不要轻易去死。人活在世界上,不过是一个过客,能有多少时日?寡人将把吴王安置到越国甬东的翁山那个地方养老,吴王可以挑选三百户随你一同前往,以尽天年。”

夫差仰天叹道:“当初孤没有听老相国伍子胥的谏言,方有今日之祸啊!九泉之下,孤还有何颜面再见父王和老相国!孤老了,不能事奉越王了!”说完拔剑自刎而亡。吴王夫差剑又名属镂剑、独鹿剑,与越王勾践剑同是春秋时期铸剑工艺的顶峰之作,现藏于湖北博物馆。夫差死后,他的属镂剑也被越王勾践占有,勾践命人以侯伯之礼将他葬在了姑苏城北的阳山。

一直在吴国担任太宰,贪图越国财货、暗通越国的伯嚭,则向越王勾践投降,结果被越王勾践斥责道:“为臣不忠不信,亡国亡君。”并下令当场将其斩杀。奸臣伯嚭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是这么个下场!

越王勾践终于如愿以偿地灭掉了吴国,越国自从二十年多年前(公元前494年,鲁定公元年)夫椒之战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后,勾践二十多年来卧薪尝胆、发展农桑,还偷偷制造兵甲、训练军队;同时收买吴太宰伯嚭,让他在吴王夫差面前替越国说好话,诬陷迫害一直不忘灭掉越国的相国伍子胥,结果导致夫差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争霸中原上面,还耗费大量民力挖掘邗沟,以致于吴国有今日之败。

越国灭吴后,功臣范蠡却功成身退,他致书越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他决意辞官退隐江湖,无论越王勾践如何挽留都不为所动,毅然而去。范蠡在江湖上改名为鸱夷子皮,定居于中原腹地、天下之中、水陆便利的陶邑,因擅于经商而富甲天下,因此又称“陶朱公”。大夫文种就没有范蠡这么幸运了,后来因为受奸人构陷,被越王勾践赐属镂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