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期我国在应对经济转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面临的挑战的同时要努力解决的社会建设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制度、实施“医养康护”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是对“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细化,也囊括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此外,国家更加关注老年人医疗保健、康复理疗、疾病救治、临终关怀等医疗康复服务。“医养结合”制度,“医”是关键,“养”是基础。“医养结合”制度以老年人基本需求为出发点,解决了老年人照护和康复的难题,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突出解决了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的照料难题。本书研究“医养康护”养老服务体系,剖析目前养老服务建设理念、管理体制、服务内容、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信息智能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完善“医养康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书从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入手,解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数大、速度快的特征,面对传统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社会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制度尚不健全的现实,在梳理国内外“医养结合”文献的基础上,以健康老龄化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社区照顾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梳理我国政府和主管部门颁布的关于养老服务的政策文件,评析政策文件颁布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北京、广州、上海、兰州等城市居民以社区为单位开展面对面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描述性统计、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认为“医养结合”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康复护理服务短缺,对“医养结合”的理念认识不到位,老年护理人员短缺、流动性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没有取得实质效果等方面。梳理了国家先后出台的“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及模式,并总结、借鉴了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本书剖析了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现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认为我国“医养康护”养老服务制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养结合”顶层设计缺乏科学理念指引,对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理论意义缺乏科学认知,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方面,重医疗、轻防护,大病小病都去三级医院,对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二是“医养结合”政策落实不力。医疗和养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呈现出碎片化、多头管理现状,社区卫生服务薄弱,老年人专业化康复护理服务短缺。三是“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短缺。老年护理人员缺口大、专业素质低、人员流动性大,与“医养结合”制度相关的心理慰藉、老年教育、老年健康等专业人才缺口大。四是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认知存在问题,对“医”和“养”养老服务及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界定不清、定位不准,执行过程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五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定型,老年人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还缺乏具体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六是“医养结合”部门协同存在壁垒,国家卫健委、民政部、老龄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碎片化管理,医养结合处于“多龙治水”的局面,没有形成对“医养结合”制度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七是“医养结合”基础设施不完善,养老机构护理床位数量不够,有的养老机构远离市区和老人熟悉的家园,老年护理用品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本书针对“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监督,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快修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破除“医养结合”发展的制度障碍,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二是树立“医养结合”发展的科学理念,宣扬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理念,树立关心关爱老年人健康的社会风尚,深入贯彻《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三是强化“医养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支持“医养结合”社会化筹资渠道。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探索提供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和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解决“医养结合”资金来源问题。四是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运行效率,整合医养服务资源,拓展创新“医养结合”多种模式,激励社会组织和资金参与“医养结合”服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时效性和便利性,激励医养康护专业技术人员多点执业。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老年人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五是强化“医养结合”管理和监督体制,明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医养结合”制度设计和改革的总体管理职责,强化不同部门的横向监管,发挥联席会议作用,使部门之间协同发展、责任明确,共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六是加快培育“医养结合”人才队伍,从学校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入手,做好“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多途径“医养结合”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机制,弥补人才缺口。七是构建“医养结合”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系统,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中,提高制度效率,降低成本。八是构建“医养结合”社会支持系统,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志愿者、社会救助、社会参与等系统,全社会共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