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尽管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人均GDP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而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已超过4万美元。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外的风险因素更加聚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设计和探索我国养老服务制度,应以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采取当面访谈老年人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倾听老年人的心声,考虑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经济能力,设计相应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退休养老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养老服务制度设计也应该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社会福利制度从单位福利转变为社会化福利。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开始探索养老服务的模式。
关于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我国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逐渐向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方面拓展。2011年12月,我国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了养老服务的建设方向,并不断出台具体政策,各地方政府开始探索适合当地的养老服务模式。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基于城市社区老年人的访谈及调查,从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入手,分析我国老年服务供给侧现状及问题,解析“医养康护”一体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路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视角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系列困境和问题,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以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老年人退休期生活质量为目标。目前很多学者从社会学、人口学、老年护理学等视角开展老年服务实证研究,比较或借鉴国外养老服务模式,提出实现社会化养老的政策建议,但理论层面的探索研究相对不够深入。本书基于福利多元主义、马斯洛需求理论及社区照顾理论等,拓展延伸了老年服务保障的理论研究领域。
(一)研究丰富老年保障学的理论内容
养老服务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要建立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支柱,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挥多主体参与机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家庭及老年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老年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变为“社区人”,退休后隶属老年人所在的社区管辖,社区及家庭在养老服务供给中成为重要平台,符合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养老的习俗,而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本书研究多支柱、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借助多学科交叉理论,探索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从而丰富并深化了老年保障学理论的内容。
(二)拓展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理论的研究领域
以社区为平台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北京市提出的“9073”服务模式,其中7%的老年人是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社区养老服务,突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老年人不是到远离家园和亲友的养老院,而是在熟悉的社区享有专业化的服务,既可以随时回家与亲人团聚,又能在社区享有来自社会工作人员的照顾服务,甚至居住在家里,通过智慧养老服务系统让家庭签约医生和社区老年服务人员上门提供服务,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养老服务的创新,是社区公共服务理论的延伸,既能满足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的心愿,又能满足其专业化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丰富了社区公共服务理论内容。同时,探讨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制,深化了公共管理服务理论研究领域。
(三)丰富老年学科的研究内容
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包括基本生活照顾、医疗康复护理和精神心理慰藉等方面。社区在保障和维护老年人权益方面有较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条件,特别在对高龄老人、伤残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照护和救助方面可以建立完善的老年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疾病康复、慢性病治疗、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较好地实现养老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社区养老服务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与老年学研究框架基本一致。因此,研究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于丰富老年学科的理论内容、为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一)从政府层面看
第一,有利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面对“银发浪潮”的快速到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在非正式制度照顾体系中,家庭照顾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照顾方式,但由于城镇独生子女家庭增多,核心家庭数量增加,加上就业方式发生改变,异地就业成为常态,许多独生子女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力照顾老人。机构养老虽然可以集中养老资源,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但目前机构养老总体承载能力有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无法起到养老技术支撑的作用,服务费用也相对较高。我国政府提出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多年探索养老服务制度的经验总结,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创新模式(穆有帅,2018)。
社区养老被认为是适合我国传统和国情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也可以提供日托(餐桌)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医疗和养老结合制度建设,对于化解老年照护风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有利于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通过探索医养结合服务制度,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充分授权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从原来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的“管理及执行者”角色转变为“服务与支持者”,可以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政府做好顶层规划与设计,制定医养结合政策与服务标准、强化监管,是更好满足“医养康护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内在要求。
第三,有利于加快老年福利制度建设步伐。社会保障具有三层基本功能,即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经济保障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服务保障是核心,可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顾和健康医疗的基本服务需求;精神保障以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文化娱乐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为目标,是最高层次保障需求(见图1-10)。201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就是以老年人精神健康为主旨,提出了“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关注老年人精神、心理需求,是养老服务的重心。
图1-10 老年人保障层次
(二)从社会层面看
第一,加强老年医疗和康复服务,避免引发社会风险。高龄老人大多数身体机能衰竭,患有慢性疾病。统计显示,2020年年末我国健康寿命是68岁左右,退休期平均患病的时间是10年左右,在目前家庭和机构养老服务都无力满足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的现实条件下,老年照护问题可能集聚成社会性风险。因此,加快养老服务建设,整合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养老、康复及护理等需求,对于化解老年群体的照护和医疗社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促进尊老敬老社会风气的形成。老年人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不应该把他们当成社会的负担,更不应该把老年人当作弱势群体和纯粹的消费人口,他们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本,应充分挖掘老年人积累的智慧和技术潜能,以社区为平台,创造机会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把他们勤俭节约、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等的精神财富传承给下一代,这在发挥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使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有了制度保障,使其健康质量得以提升,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于全社会来讲,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益制度安排。
(三)从老年人个体层面看
第一,有利于摆脱特殊老年群体养老服务困境。根据健康状况,老年人可以分为健康老人、半自理老人及失能老人,其中失能老人的养老和医护服务需求最为迫切。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的男性平均期望寿命约为17.1年,其中5.6年需要他人照顾;女性的平均期望寿命约为20年,其中6.7年需要他人护理照顾。社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高龄、失能、伤残老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心理方面及时给予他们疏导,保证老年人心情舒畅、配合治疗,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与疾病抗争,尽可能实现康复。政府在社区养老护理服务中应加大财政投入,针对那些高龄、失能、病残、空巢、独居等特殊老年群体,用专项补贴或发放养老服务券方式为他们购买社会医疗机构服务,在社区范围内指定帮扶对象,发挥家庭签约医生的定点会诊作用,定点看护或照顾老人,这些措施对于特殊困难老人群体的晚年生活质量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有利于提升老年人退休生活质量。刘继同(2019)认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如果得不到相应资源来满足,人们就会受到伤害,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受其年龄、身体状况、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经济条件、工作阅历、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层次性,在设计养老服务模式时,首先要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其次在老年人安全需求层次,满足其医疗和康复需求;最后,精神和心理慰藉需求是老年人最高层次需求,让老年人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使其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更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帮助其实现老有所乐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老年人并不是纯粹的消费人口,他们也能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在很多专业技术领域,如医疗、教育、工程技术等,有的老年人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娴熟技术,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构建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支持与社区支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可以让老年人既能在熟悉的家庭环境里安享晚年,又可以接受来自社区的专业化的健康、心理、法律等咨询服务。老年人在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愉悦身心,交流感情,培养兴趣爱好,实现老有所乐。老年餐桌服务可化解老年人午间就餐的难题,减轻子女的照护负担,减少家庭因为养老照顾可能出现的纷争矛盾,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发展。
第四,有利于实现老年人自身价值。社区是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乐土”,是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和生活依托之地,可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发挥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条件,使其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良好平台。应通过提供制度化的老年服务,解除老年人医疗和失能照顾的后顾之忧,同时为老年人退休后再工作提供渠道和政策支持,有机会让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