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香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9章 “嬲粉”·面粉·米粉·筛粉

58

“嬲粉”·面粉·米粉·筛粉

尽管过去的新场农村,各家平时的吃喝总是磕磕绊绊、饱一顿饥一顿,但大人们还是会想尽办法做些当地风味的点心来给孩子们换换口味、打打牙祭的。

说到点心,像只是在面粉里加水后搅拌成面糊,再直接倒在热锅里铺平、正反面煎熟就能入口的“面饼”,实在是太简单、省事、“小儿科”了,如果这样捣鼓出的“面饼”也算得上点心的话。

真正称得上可以体现地方特色、风味独特的点心的,它们的制作、烧熟过程,虽土里土气,还是有些技术含量的,需要制作者特别用心、费些周章。其中前期的“和面”环节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和面”,可能属于非上海地区的叫法吧,至少我的家乡新场不这么说的。我们老家叫啥呢?这叫法还不太好拿捏,发出的音是“嬲粉”。“嬲”这个音在其中的意思,至少包含了“搅、拌、揉、捏、搓”等动作。这么说吧,不把这堆粉沫拿捏得服服帖帖就不收手、不罢休,呵呵。不开玩笑哦,揉捏得不到位,口感不地道也就算了,出锅时到处开裂、破相、露馅就不太妙了。

——“服服帖帖”发音“获获帖帖”。

——做事“不到位”叫“不着肉”发音“勿撒袅”。

——“开裂”叫“刮路”。如果指脸部、手心手背、脚面脚底等“开裂”,还可以叫“浜”。

说起来,我家乡的“嬲粉”叫法可比人家的“和面”说法合理得多哩。何以见得?你看啊,说是“和面”,“和”的“面”未必就是“面”哦,可以是“面粉”,也可能是“米粉”,说“和面”有点不全面、不精准哩。我们的叫法就规避了具体的材质,只突出了制作过程必需经历的动作、步骤。一声“嬲”音,内涵丰富着呢。

做我们家乡的各类点心,用到的“粉”主要有两种。一是“面”粉,多数由小麦磨成的粉末。揉捏时在粉里加入适量清水,当然这是指过去我小时候那会儿,制成的面团是馒头、馄饨、水饺、面条、面疙瘩等面点的主要食材。如今可不一样了,生活质量高了,档次自然也上去了,虽然还是加水,工艺还那样,但大多数家庭会同时放入若干个搅匀后的鸡蛋。这样做成的面点,吃起来特别的松软、香嫩,营养当然也不一般了。

——“水饺”发音“思饺”。

——“面疙瘩”发音“米疙瘩”,有时也叫“泥疙瘩”。

——“那样”叫“伊能”、“阿能”、“嗳能”等。

另一类就是“米”粉了,主要指的是糯米粉。糯米经过几天的浸泡后,滤净晾干,再打磨成粉沫状。由此制成的米粉团,主要用来做汤圆和塌饼。而揉捏这样的团就不能加水了,一般都用隔夜或当天一早事先烧好、已放凉的一大锅粥作为搅拌物。用这样的米粉团做出的汤圆、塌饼,特别的粘稠、丝滑有嚼劲。现如今,自然也有家庭同步加进鸡蛋了,吃起来的口感、口味不要太好哦。

——“汤圆”发音“汤悦”,叫“圆子”发音“悦子”。也有叫“汤团”发音“汤兑”的,但除了用在“空心”上面,便很少听到了。在新场农村,“圆子”按不同的陷分类,里面什么馅,就叫什么“圆子”,如菜肉馅的就叫“菜肉圆子”发音“菜袅悦子”、豆沙馅的就叫“豆沙圆子”发音“豆梭悦子”、芝麻馅的就叫“芝麻圆子”发音“子魔悦子”,等等。有没有实心的?有,但不会是大的“圆子”,只可能是小小的,差不多一粒大号的花生米大小的圆柱形面疙瘩,我们新场那里叫它“小蛋圆”发音“小呆悦”。不过,“小呆圆”也有放馅的,一般也只有甜味芝麻的。多数情况下它会和“酒酿”放一起,烧成有汤水的“酒酿汤圆”发音“酒酿悦子”,勾上芡,稠稠的,甜甜的,非常入口入味,还能管饱哦。

——“酒酿”叫“酒伴”发音“酒掰”。

——这里的“好”,就可以用“嗲”、“灵”、“赞”、“煞根”、“到位”等替代了。

用来进行拿捏的面粉、米粉,可都要经过一道“筛粉”工序才能上台面的哦。

“筛粉”,就要用到一样工具,我们新场农村称它为“绑筛”。筛子的外围是一个圆形的圈环,若干条宽宽的薄竹片合并、拼接后弯成的,高约七八公分,直径一般三十公分上下。筛子的底部是一张覆盖住整个圆环的钢丝网,网眼很细小。经过它的层层把关,做点心用的面粉、米粉就会特别的细腻、爽滑。想偷懒,直接把在镇上用轧粉机轧出的或自己在家里舂出的粉拿来上手,面粉、米粉的颗粒就会大小不一、粗细不均,揉捏出的粉团会很不均匀,由此做出来的点心,口感也会差很多。

——“绑筛”发音“浜思”,主要用来筛选特别细小颗粒的。还有一种筛选略微粗一些颗粒的工具叫“筛子”发音“思子”,也是圆形,体型比“绑思”大上至少几圈,直径大都要达到六七十公分,全身上下完全是竹制的,用它筛选油菜籽、芝麻之类,把其中混入的空壳、杂质等有效分离,非常实用、便捷。

——其实,新场农村多数家庭里,用竹子编织、制作的日用品还是不少的,除了“绑筛”、“筛子”外,还有用来揉面团、放置正制作着的汤圆、馒头、塌饼、酒酿圆子等的“甲篦”,用来放置稻谷的“磕捞”,用来临时放置饭菜的“台罩”,等等。最多的无疑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用来盛放东西的竹篮。以上种种,虽是出自民间能工巧匠,大都也自产自销,但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附近、周边几乎已找不到了。因此,要拥有这些竹制品,各家基本还得去镇上专门的商店购买。

——“甲篦”:有网眼或没有网眼的、相对大型的又圆又扁的竹盘子。其中,有网眼的,主要用来摆放粗线条、大颗粒的物品,也不会漏下去,农家较多的用它盛放刚腌制的黄瓜、茄子、萝卜等,放到太阳底下去接受“晒”礼。没有网眼的,可用来盛放面粉、芝麻之类细小的物品,也是用来制作各式面点的好容器。

——“磕捞”:整个没有网眼、没有盖子、开口边沿没有把手的圆木桶状的竹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