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底层逻辑:关于人生的7堂哲学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序言

这本书我筹备了几个月时间,如今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它的内容主要来自我的视频专栏《哲学与人生》。其实不管是我写这本书,还是做这个专栏,都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

2021年5月,一个朋友想让我以“人生观”为主题,去他所在的投资公司做一次分享,分享对象是他的客户,当然还有客户的家人(尤其是子女)。我朋友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客户大部分经济条件都还不错,而这些客户的孩子有的在读中学,有的已经上了大学。其实目前在很多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父母都非常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况,尤其是孩子的“三观”是否正。很多父母早年忙于事业和赚钱,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花的心思比较少。所以,很多孩子上了中学甚至大学之后,会暴露出很多“三观”上的问题。他们轻则和父母的隔阂很深,亲子之间难以正常沟通,重则和父母经常爆发激烈矛盾,吵架甚至打架,等等。

当然,“三观”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我们成年人也经常陷入人生的焦虑、困惑和迷茫。一边是“996”带来的工作压力,一边是下班后的无聊和空虚:停不下来的刷剧、疯狂的购物和娱乐、低质量的社交所带来的往往是短暂的愉悦,而之后又会陷入无尽的空虚和迷茫之中。

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幸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本质又是什么?

这是时下年轻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对答案的追索很容易走向鸡汤和成功学,那么有没有理性的分析框架,可以帮我们梳理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呢?有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路边捡到1000块钱,你很高兴,但却并不会因此就感到幸福;不过当你把这1000块钱给了路边一个正在寻求帮助的乞丐,或者捐给一个生病急需用钱的人,这个时候你反而会感到幸福。

你仔细想想,这个事情其实有点儿反直觉。你无缘无故多了一笔钱,应该感到更幸福才对,但你却没有;而当你把钱给出去,你其实失去了本属于你的东西,但你却体会到了幸福的感觉,这件事是不是挺奇怪的?

每个人都拥有自私的基因,按理说,我们失去了东西,应该不开心才对。一篇鸡汤文可能告诉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帮助了别人,会从这种善举中收获幸福和快乐。但具体来说,幸福和快乐的体验并不一样。

所谓幸福,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从与自身观念结构秩序相一致的价值实现中得到的快乐。

这句话可能不好理解,什么是观念结构,什么又是价值实现呢?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讲。简单来说,当你无意中捡到1000块钱时,满足的只是你对金钱的欲望,你会因此而感到快乐。但捡到钱这个事情本身并不在你的价值结构里,因为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你们的价值结构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的钱才是正当的。

所以,换句话说,按照你的价值结构,你并不认为捡到的钱和你的努力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自己就是运气好而已,因此,捡到钱这件事本身只能让你收获快乐。

但当你把这1000块钱捐出去,帮助了其他人,甚至还获得了别人的感谢和赞美,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价值结构,所以,当这样的行为和你的价值结构相一致时,你就会感到幸福。

你看,这个说法是不是比刚才那个偏鸡汤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当然,这里的价值观、幸福、快乐、欲望等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详细展开来讲。

所以,我们并不是纯粹从感性出发,去感觉一件事背后简单的情绪变化,而是从哲学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去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底层的行为逻辑,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也是真正的哲学思维。

更进一步,其实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建立在一套观念体系之上的,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有很多观念,观念和观念相连,形成观念结构或者系统。观念结构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其中每一个观念都像人类大脑里的一个个神经元,人是通过意识活动来感受与理解自身观念结构的,而观念结构反过来又决定着一个人的所思所想。

如果说大脑决定了我们所思所想的话,那么在大脑的底层,观念和观念结构就是我们大脑的原材料。它们决定了我们对现实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判断,这些行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直觉的还是经验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一套观念系统。观念系统的大小和连接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认识程度。当然,这套观念体系有它的结构和规律。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去理解和分析这种结构和运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帮大家更理性地处理很多人生问题。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们需要理解这张网,有时候甚至需要自己重新编织这张网。我觉得这正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果把我们的认知比喻为一张网,把观念比喻为这张网上的很多连接节点的话,我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梳理自己内在的观念结构,扩充你关于人生相关问题的观念结构,增加观念之间的连接密度,剔除掉你观念结构中的一些错误的连接以及观念,让这张观念之网更合理,让你的精神世界更健康。

每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我们的精神健康却很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最重要的。身体不健康了,可以用吃药来解决;心理不健康了,可以看心理医生甚至靠药物治疗;但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是健康,我们通常很难知晓,精神是否健康并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不过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对一个人能否拥有高质量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就人生相关的问题,本书整合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为著名的,同时也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他们每个人都大名鼎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卢梭、海德格尔、萨特、波普尔……我把他们对人生相关问题的思考,按照七大模块整合到了一起。这七个模块包括:幸福、自由、道德、生死、权力、财富与成功,以及人生观。每个模块的内容都相对独立,但又彼此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读完这本书,我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人生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其实一开始,我本来只想讲“人生观”的话题,但后来随着写作和整理的深入,我发现与人生相关的问题大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难独立于“人生观”之外,于是不断扩展,就先后有了同名的专栏和这本书。

事实上,这是我的第一个哲学专栏,也是第一本书,第一次就写“幸福的底层逻辑”这种宏大的主题是非常冒险的,需要很大的勇气。一方面,这类主题很难驾驭;另一方面,这类主题的写作又很容易流于鸡汤或者成功学。

我做这个专栏和这本书的勇气和信心,来自我过去几年写过的上千篇原创的哲学文章,也来自自己制作的数百条哲学原创视频,以及这些视频超过一亿次的阅读量和播放量,更来自全网上百万粉丝和读者的支持鼓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话题非常重要,不仅仅对青少年,对于所有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人生的意义、价值、幸福、自由、道德、成功、金钱等问题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总会遇到属于自己的“哲学时刻”,如果能以自己擅长的哲学的方法带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发,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这本书的内容,除了整合历史上许多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以外,我还请教了很多专家和学者,其中要特别感谢我的良师益友,也就是国内著名的独立学者孙利平老师,他对我的创作给予了非常大的启发和支持。书中很多理论框架,包括观念结构和价值结构、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人的四种欲望等,都来自孙利平老师的原创哲学理论以及他的著作《哲学新解》。如有理解和表述错误,责任完全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