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上朝的陛下
五更天,一缕微淡的晨阳从远方乍现,却驱不散漫天的灰暗。
天还未亮,大臣们便纷纷赶至皇宫,顶着拂晓的微凉,等候早朝的开始。
虽然陛下登基三个月有余,但真正上朝听政的日子,不到五日。
只是,由于戴法兴和巢尚之等人受命辅政,他们都对政务十分上心,皇帝不在,通常便由他们二人共同主持,倒也没有大臣敢缺席的。
本来以为这又是一天习以为常又平平无奇的早朝,但是,一道响亮的传唤声乍起,惹得诸官纷纷侧目,望着太极殿宫门之外,惊疑不定。
“陛下驾到!”
刚刚进入这里的官员们,连忙看向来处。
只见刘子业身着黑色龙袍,头戴冕冠,端坐于龙撵之上,神色严肃端正,朝这边徐徐而来。
龙撵落下,刘子业搭上王宝儿搀扶的手,缓缓落地。
抬眸,看到众多意外的眼神,刘子业眉梢一扬,朗声道:“怎么?早朝不是要开始了吗?都不列队的?”
闻声,官员们这才惶恐的纷纷列队,整齐划一的在太极殿殿门之外的宫廷广场上站定了。
太极殿为刘宋王朝的正殿,一般处理国家大事,都在这边进行。
只是,正儿八经的上早朝,官员们可不是全部进入大殿之中的。
在京官员众多,五品以上都要参加早朝。
不过,只有一二品官才有资格在殿内朝见皇帝,三品官站在殿门之外,四品以下,则都站在宫廷的广场上,远远的,连殿中皇帝的面儿都看不清。
刘子业在进入太极殿之前,望着广场上的一道身影,松了口气。
【姓名:何迈】
【官职:宁朔将军(驸马)】
【能力:中等】
【忠诚:52】
【品性:豪气】
【亲密:20(+0)】
虽是驸马爷,但宁朔将军仅是四品官,尚不能进入殿中面圣,早朝之时也只能待在殿外守候。
刘子业看到何迈,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明明龌龊的计划是原身盘算的,但看到何迈,刘子业还是有一种别扭的感觉。
毕竟,何迈在历史上,还是挺惨的。
何迈为人豪爽大气,喜爱出游,结交了不少能人志士,每次去往建康城外三十里的一处居所时,都常有一群人同行。
身为刘宋驸马,何迈自然对刘宋皇室忠心耿耿。
只可惜,摊上了原身这样的一个暴君,最终落得个尸首不全的下场,可悲可叹。
在早朝的场面上看到了何迈,刘子业就放心了。
昨晚让刘英媚安然无恙的回去了,他和何迈这君臣的正常关系,可算是保住了。
刘子业一步步踏着台阶,登上了高台。
底下的官员们纷纷叩拜在地,山呼万岁。
刘子业坐在龙椅上,于高处低头俯瞰着这些官员弯下的背脊,和那低垂的头颅,一股微妙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难怪古今帝王之中,昏君暴君层出不穷。
俯瞰众生的滋味儿,果真难以言喻。
权力凌驾于生命之上,哪个帝王能轻易克制得住呢?
“平身。”
望着从殿内延伸至殿外,跪了一地的官员,刘子业轻轻抬手,朗声道。
诸官这才纷纷拂了拂衣裳,恭恭敬敬的站起身来。
有些官员从殿门之外偷觑着里面的情形,心中忐忑不安。
陛下上朝了,这简直堪称恐怖事件!
陛下的恶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乖张已经是美化了,残忍也不足以形容,暴戾更不能概括。
初登基时,那时候的陛下满腔热衷上朝的新鲜劲儿,结果因为每次颁发的政令都异常的荒唐,屡屡被戴法兴大人和巢尚之大人联合阻止,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
有时候,甚至因为某个官员头低得不够整齐,惹怒了陛下,就将这位可怜的大臣扒下衣裤,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杖责五十。
不仅如此,陛下还是敛财小能手。
他宣称,每一道板子可以用百金替代,只要出的钱够多,就能赎回自己完好如初的屁股。
不管是贪官污吏亦是清廉好官,一旦触了霉头,也只能认命,谁也不敢出钱买板子。
为官清廉者,没有能力。
至于贪官污吏,也担心陛下这是钓鱼执法,自然不敢当出头鸟。
没有额外入账的陛下,为之大怒,随后又加大力度,继续惩治其他官员。
直到后来陛下被戴法兴和巢尚之大人压制,又敛不了财,就再也没有来过早朝了,官员们还暗自里庆幸了许久。
如今,望着在早朝场合上久违的陛下,众官员们心中惶恐不安,缩着脖子皆不敢言语,唯恐打板子场面再现。
这一次,该不会从百金涨价到了千金吧?
以陛下的脾性,不是没可能的……
对于陛下喜欢敛财的这一点,诸官们无可奈何,万分确定,这真是先帝的亲生骨肉。
在这一点上,父子俩可真是一脉相承。
先帝刘骏为了敛财,在刺史们卸职还都时,就召见他们过来赌樗蒲,也就是掷骰子,刺史们还只能输不能赢,多年在地方上积攒的财物都被搜刮进了先帝的囊中。
或许,现在的陛下再度临朝,是想出什么敛财的新法子了。
不得不防……
“各位臣工,如果有事要禀告,自可畅所欲言。”这时候,刘子业开口了。
众多官员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咽下了满腹的心思。
有陛下您在,谁敢畅所欲言……
这时候,巢尚之看了看众人便秘似的面孔,见无人胆敢吱声,顿时拂袖。
“陛下,娄县县令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先帝已经召人讨论过,确定为现今最为精密的历法,先帝也曾下旨,明年正式改行新历,只是还未实施,先帝便驾崩了。
如今陛下克承大统,理应秉承先帝的意志,将此事落实下去,请陛下下旨,明年永光元年便推行新历。”
殿中的巢尚之拱手禀报,声音掷地有声。
这件事情,当时以戴法兴为首,满朝文武都极力反对,只有他力挺祖冲之,好不容易定了下来,巢尚之唯恐生变,不希望继续拖延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