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半月之前
登基大典之上的朱由校,主要得去做的事情有二。
一,祭拜祖宗、告慰天地。
二,念一念改朝换代的文稿。
之后的事情,所做的主力,就换作了礼部。
朱由校仅需要在自己的椅子上坐好,且看着礼部的官员,如何忙活。
并等待后续的全部流程结束即可!
朱由校看着恭恭敬敬去做事的、去站立的所有人员。
一时之间,感慨万千。
单在月余的时间内,大明一连驾崩了两位皇帝,这确实给国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并且紧随而来的,则是朝堂的众人,开始借着新旧交替的“大好时机”,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了。
——红丸、移宫等重大事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而到了地方上呢。
辽东的野猪皮,正蓄势待发地昂扬前进!
朱由校记得,明年虽然刚刚启用天启的年号,可努尔哈赤这个野猪皮的头子,就要一举攻入沈阳城了。
随后,野猪皮们的进程,即势不可挡了!
至于说中原地区,也要面对已经初显端倪的小冰河时代和连年的旱灾了。
由此以致于,农民的起义军,灭了又起、起了又灭!
内忧外患啊。
朱由校默默地叹了一口气。
这个时代,烂的稀碎!
大明帝国,风雨飘摇!
不过,事已至此,朱由校还能怎样呢?
且先靠着自己从后世带过来的知识,用尽全力去使大明中兴起来吧。
自中原至边疆,再跨过海洋到极西之地!
朱由校皆要汉旗在这些个土地之上,迎风飘扬!
------
登基大典的流程很多。
但这些个忙活,劳累的主要是底下的官员。
所以,朱由校倒也能扛得住。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登基大典,终结结束。
“呜、呜、呜。”
“嘟、嘟、嘟。”
鼓乐声音,重新奏起。
只不过,结束的曲子却是和开始的曲子,大不一样了。
“踏、踏。”
朱由校迈着步子走在了离开祖庙的道路上。
途中,他回头一望,看了来时的路子。
又正视了一下前方的去路。
万历四十八年,十月初六日。
十六岁的朱由校,御皇极门,即皇帝位。
天启年华,正式开启!
------
半月之前。
淮北地区(淮河以北)。
“娘,我肚子好饿啊。”一个幼童对着他的母亲开口说到。
此二人虽说年对不大相同,可身子骨的状态,却极其相似。
皆是骨瘦如柴的样子。
“没事儿的,待会儿就有吃的了。”母亲安慰到。
“娘听乡里人说,前面就有草根、树皮的了。”
“等到了那里,娘给你煮着吃啊。”周围的草根树皮,已经全部被老百姓给吃掉了。
饥荒,实在势大!
“嗯,我知道了,娘。”孩子弱弱地回到。
他们娘俩,已经额了很长时间了。
他们娘俩,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吃饱肚子,是什么时候了。
他们娘俩,也不知道前方是否还有能吃的东西。
——只是听人家说有,娘俩就朝前进发了。
同行着的其他灾民,抱有同样的状态和想法。
并且由于饥饿的作祟。
所有人前进的步伐,都十分缓慢!
------
半月之前。
淮南地区。
“有粮了、有粮了!”一群饥民对着漕河之上的船只,大声呼喊道。
“可是这是漕粮啊。”另外的饥民迟疑道。
“上面都有着官兵守护。”
“若是我等上前去抢夺,恐丢性命!”
“怕什么!”最开始欢呼的饥民,面露凶狠道。
“人死鸟朝天!”
“抢到了粮食,就能活下去。”
“抢不到粮食,大不了被杀了!”
“反正这破烂世道,也没有什么活的必要了。”
“能活一天是一天,一天都也活不了!”
说罢,船只刚一停靠岸边。
一群饥民就冲了上去。
“尔等胆敢如此?!?”官兵瞧次情景,即刻发怒道。
企图惊吓退饥民。
可惜,事不遂愿!
不过——
“啊、啊、啊!”饥民受死的声音,接连响起。
饥民虽多,可船只和其上的官兵,也不在少数啊!
而且,官兵们武器装备精良,饥民们只有一身蛋白质!
孰强孰弱,一清二楚。
终于,在无数个死亡的威胁下,饥民们忍住了进食的欲望,退却了下去。
------
半月之前。
应天府。
“探查清楚了吗?”杨嗣昌问到。
“探查清楚了。”师爷回到。
“淮南、淮北,皆有饥荒。”
“并且......”
“并且怎样?”杨嗣昌急道。
“并且今日我出去办事的时候。”师爷说道。
“眼见着粮价立即由一斗米,一百钱,升至了一斗米,一百零五钱的地步!”
“而周遭的地区也传来消息说,粮价亦上升了不少!”
“以及,就这种价钱,米店内斗不大愿意供米了。”
“价钱如此之高,米店不趁机赚钱吗?”杨嗣昌问到。
“米店内也无米了!”师爷说出了实情。
“更何况在大街上,已经有人在聚众闹事,企图抢夺大户的粮食了!”
杨嗣昌闻言,震惊了。
要出乱子了。
“你即刻去往府衙,命衙内有司紧急聚合,片刻之后,我即赶往府衙。”
“记住,要快!”
杨嗣昌催促道。
师爷得了令,紧急离开。
然后,杨嗣昌才是写起了一封折子。
饥荒的事情大了。
搞不好要出乱子。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说不定要造反!
他得赶快给朝廷上到折子!
------
泰昌年间结束、天启年间开始的第一个晚上。
朱由校有些睡不着觉了。
他好像,失眠了?
朱由校坐起身子来,看着四周的光景。
他此时正身处于皇帝的居所,乾清宫内。
而四周的烛光,飘忽不定,不太显眼,远没有收拾的灯泡来得明亮。
这......乾清宫,真有那么好?
朱由校质疑了。
可是如果不够好的话,西李选侍等人,又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此地呢?
没等朱由校的惆怅增加多少。
一阵阵急促的、轻轻的、稀碎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地传入了他的耳中。
朱由校心思一动,来人应该是他的侍读太监,王安吧。
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他才敢大半夜的来过来找自己这个新任的大明皇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