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着力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强化创新驱动: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广西创新的基础弱、底子薄,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科研与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高水平创新人才匮乏,高新技术产业体量小、比重低,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产业屈指可数,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维艰。具体上讲,广西科研事业发展面临突出挑战。一是缺乏全局性、长远性、基础性的科研事业发展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参与度不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创新人才难集聚,学科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难培养,院士更难培养。三是科研机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科研关键基础设施和要素资源分散,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四是基础性、关键性科研投入少,科研成果质量不突出。五是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收入都很低。与历史同期的广东等发达省市相比,广西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收入均不足发达省市的二十分之一和七十分之一,差距巨大。立足广西实际,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构建“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体系化能力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

第一节 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政策合力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指出,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广西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 推进各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目前,广西21家重大基地中,国家级平台只有7家。从“九张名片”产业布局来看,属于“优势特色农业”“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高性能新材料”的国家级平台分别为1家、2家、2家、1家、1家。备受关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热点领域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内的国家级平台数量为0。存在国家级平台数量较少、产业布局失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未能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主导性力量,一个企业的技术突破,既能实现自身市场竞争力质的飞跃,也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从全国及广西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看,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均在70%左右,抓好企业科技创新,也就抓好了全社会科技创新。一是抓好“从无到有”。目前广西纳入研发统计的企业均属于国际认可的高科技产业,科技创新潜力挖掘出来有可能实现产业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既要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取多种方式使其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也要大力发展高成长性、高创新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抓好“从弱到强”。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扶持企业上马高端前沿技术,做好兜底服务,搭建合作平台,鼓励引进与自研相结合,尽快占领科技高地。三是抓好“从少到多”。加快培育一批集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企业立足长远发展,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

(二)深挖研发载体创新能力

广西的科技承载载体形式主要有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新区、产业技术研究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是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摇篮,是高科技企业聚集的洼地,国内成千上万家高科技企业在这些载体中诞生和发展,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土地、厂房、资金、人才、后勤保障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其作用毋庸置疑。一是参考深圳、佛山等地设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成功经验,充分整合高新区的基础资源及科技部门的创新资源,合署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打通“前端聚焦、中端协同、后端转化”链条;二是大力推进科创空间、企业集成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梯次培育;三是创新开展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补齐孵化链条的短板,作为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特定载体,专门扶持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四是鼓励并扶持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激发创新主体——企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产业科研投入,促进产业与技术的深度结合,促进高校成果的有效转化应用。

(三)深化科研机构改革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3]。要快速提升广西科研院所整体科研创新能力,需要在更多重要领域建设既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又有广西特色的大科学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大科研团队。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刻把握国家战略方向,聚焦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结合广西资源禀赋,举全自治区之力或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以实施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三大建设”为目标,推动国家大科学平台、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落户广西。可以充分借鉴上海建设张江科学城、上海光源,武汉建设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建设散裂中子源装置、天琴中心,贵州建设“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国家重大基础科学平台的先进经验,谋求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地下空间工程科学、复合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科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业互联网、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国家大科学平台、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围绕“三大建设”建设科研要素更加集聚、创新创业更加活跃、生活服务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科研氛围更加浓厚的广西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从广西现有基础资源出发,采取整合重组机构、优化调整职能、盘活编制资源、健全协作机制等措施,推动科研机构职能体系改革。如发挥广西科学院在推进“三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广西科学院现有国家级实验室和研究平台为基础,重点聚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地下空间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具有广西特色国内一流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调整优化广西科学院机构设置,淡化“行政色彩”,强化“科研属性”,理顺管理、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组织体系。对市场化程度高、应用前景广、产业开发好的应用类研究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为了挖掘向海经济潜力,可以考虑整合自治区内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监测等领域的研究机构,组建广西海洋科学院,构建以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灾害预警防治等基础性大科学平台,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另外,还可以考虑整合自治区内药用植物种植、中药材保护与开发、中药研发、临床试验、质量检测、中医药防治等中医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研究机构,组建广西中医药研究院,承担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材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制定等职能,打造“医、药、研、用”于一体的综合型中医药科研机构。

(四)培育科技产品市场

广西相对落后的科技与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产品尤其是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三高”科技产品市场的发展,传统产品主导的市场需求挤压了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空间,科技产品的本地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完善,“三高产品”市场仍需培育壮大,这直接影响了高科技企业的招商落地和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既需要企业在研发、产品试验和规模生产等重要环节进行攻关,也需要外部环境提供系统的配套供应链作为支撑,任何高科技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形成完整的产品生产体系。在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生产配套体系,形成区域性的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环境。一是梳理广西新兴产业技术产品市场份额,从政府层面引导、推动科技产品市场需求,以市场换产业,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二是转变观念,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通过购买服务、工程招标等途径构建科技产品绿色通道,优先开放和培育科技市场;三是科技招商要结合地方产业和资源优势、特点,结合地方配套产业,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视上下游企业同步引进,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做到精准招商、系统招商;四是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需求,规划建设特定的科技产品市场,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形成区域科技产品集散地,辐射并吸引相关企业落地发展。

(五)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从2018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对重大基地进行分类管理,并每年进行绩效评价。从绩效评价结果看,部分重大基地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方式,重大基地与依托单位人员界限不清;部分重大基地未能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健全日常规章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薪酬激励制度也不尽合理。进一步完善广西重大基地运行管理机制,解决依托单位与重大基地之间人员界限不明确、考核评价结果不能客观体现实验室实际水平的问题。根据《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要加快建立重大基地动态管理和差异化支持体系,实行争先创优、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遴选和推荐优秀重大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重大基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广西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取得国家科技奖项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科技创新的目的,是检验地方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的实践标准。对照科技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从“技术成果培育—技术成果转移—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成果转化链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作为创新源,高校的大多数成果往往停留在学术层面,停留在实验阶段,与产业和企业实际脱钩,成果转化率低甚至无法转化;二是技术经纪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经纪人和技术经纪服务缺乏,技术服务手段落后,技术供需方难以精准对接;三是缺乏前沿科技成果、重大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一)组建基础科学研究联盟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我国越来越多的省市、企业都意识到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如华为每年将研发投入的20%—30%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基础科学研究虽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广西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部分自治区内企业对基础科学的认识仍有偏差,只注重短期性的、产出效益快的应用研究,对需要长期研究且难以快速见效的基础科学研究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耐心;部分自治区内企业虽已意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在资金投入上却捉襟见肘,加上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团队匮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少之又少。对此,可组建广西基础科学研究联盟,集聚广西人、财、物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围绕国家和广西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对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战略发展产业进行精准政策扶持,提高原创性成果孵化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并设定机制将原创性成果在自治区内企业间进行共享,帮助自治区内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二)强化成果转化政策宣传

为更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破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信息壁垒,必须形成政策合力。近几年,广西针对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涵盖的范围广、针对性和时效性强、政策信息零散、信息传递不对称等原因,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已有的或最新发布的政策措施,也不知道如何申请,导致企业未能及时享受到政策优惠。对此,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可对已有或新发布的政策规定进行优化整合,针对企业不同类别、规模,有针对性地分类研究和制定详细的政策优惠申报操作指南,并以自治区科技厅等部门为主导,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及时宣传国家和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及政策优惠申报操作指南;同时,开通问题反馈渠道,及时收集企业在政策应用过程中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库”,并及时为企业答疑,根据问题要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

三 强化人才驱动战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4]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5]

总体而言,广西在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优惠政策体系不完善,实际工作中政策落实较难;二是高水平的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缺乏,人才引进和培养能力较弱;三是产业基础薄弱,科研平台较少,科研能力较弱,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缺乏吸引力;四是由于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优越创新创业环境的虹吸效应,广西科技人才长期呈现净流出态势。截至2021年底,广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253.5万人,仅占自治区总人口的5.02%。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广西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也处于明显劣势,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本土人才晋升乏力,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广西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人才的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提升人才服务管理留住人才

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各部门形成人才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尤其要做好高层次人才创业、科研、医疗、住房、生活等方面的服务,以情留人。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GDP总量呈上升趋势,但从全国发展形势看,广西经济的增长速度却呈下跌趋势,人才引进和稳定环境尚处于劣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做好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应配套出台相关政策,避免人才“外流”,实行“服务+管理+反哺”的人才建设工作机制。一是提升人才的服务质量,全心全意做好高层次人才生活保障和事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高层次人才联系机制,主动解决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做到以服务留人、以感情留人。二是强化人才管理质量。要进一步完善广西人才管理体系,从政策方面完善人才权益、人才安全保障、人才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保护高层次人才和用人单位权益;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体系,保护高层次人才研究成果;还要有精准的工作指向,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制度,对不同类别的人才“量身定制”管理制度,以差异化管理服务人才发展,以差异化竞争激励人才成长。三是增强人才反哺力度。要通过合理的优待政策反哺长期坚持在广西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向社会发出更明确的人才优待信号,对坚持在广西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老一辈人才,可以适度提升优待幅度,对其子女工作给予优先安排。

(二)落实提质增效举措培养人才

广西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要引得“金凤凰”必须筑好“金丝巢”,而当前形势下,“筑巢”的主力军仍然是广西的本土人才,因此,培育和扶持广西本土人才尤为重要。培养高层次本土人才,需通过“一重二高三标准”提质增效。“一重”是指对重点需求的人才重点培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突击培养”。未来十年内,广西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依旧处于急缺状态,可从各领域中选拔基础扎实、积极上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由政府或单位通过政策支持外送深造学习,进行重点培养,在政策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二高”是指加强广西高等教育和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高层次人才最大的来源是高等学府,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高校办学水平。广西的人口总量排在全国第11位,但每百万人拥有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21年8月27日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在校生3139598人,其中广西有47803人,仅占全国的1.5%,排在全国第23位[7]。除了高等教育规模上的差距,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质量、培养水平上的差距更大,到使广西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家级高端人才、领军型人才严重匮乏。广西高等教育要迎头赶上甚至弯道超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广西须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重点扶持高校师资队伍、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等领域工作,切实提高自治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着力打造“双一流”大学,为培养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就地取才”,加快建设各类产业人才小高地。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培育建设一批本土人才小高地,在重点产业高新区形成人才聚集区,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聚集相融合。“三标准”是指本土人才在培养标准、待遇标准和发展标准上的一致性问题。一是本土人才的培养标准必须和国家现行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标准相一致。不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自行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不能以数量代替质量,不能以次充好,要确保人才队伍的质量。二是待遇标准相一致。本土培养的人才即使在学历学位方面同引进人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相应标准,就应该按照引进人才的标准给予相关待遇。三是发展标准相一致。要根据广西发展实际,加大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培训,致力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三)强化区域合作战略共享人才

在区域合作发展日益紧密的今天,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区域之间的密切合作。鼓励地方或者企业在国内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人才飞地、成果飞地,汇聚发达地区科技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进一步拓展人才柔性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积极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整合资源,完善人才市场建设,促进本地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人才引进,做到有的放矢。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广西与东盟、北部湾、粤港澳等经济协同发展中的重大合作项目,搭建人才合作平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合作期间对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行项目期间聘用、项目完成解聘的特聘制度,其职务、薪酬、职称按特聘岗位确定。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建立高层次人才自由落户和自由流动制度,同等享受所在城市市民待遇,并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项目结束可留任广西重要岗位,以项目吸引人才,以项目留住人才,用实际行动打动人才。

(四)精准施策引进人才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无疑是广西一直以来在人才建设工作中开展形式最普遍、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久的工作,但同时也是人才建设中最难开展的一项工作。面对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的现状,要提高引进人才的成功率,应该遵循“放、准、狠”的原则,即以“开放”的态度看待人才流动,按照“精准”需求引进人才,“下狠心”投入资金引进人才。一是正确看待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社会价值的必然体现,也是人才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这种不可抗拒的人才流失,从而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主动给予其更为宽松和人性化的条件,让引进的人才能够具有充分的自主权。二是“精准”引进人才。以广西当前的条件,人才引进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根据广西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精准”引进各行各业急缺的人才。各级政府在作人才引进决策前要充分开展调研,正确研判发展形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引进人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加大人才引进投入。人才引进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作,但是一项正确的人才投资带来的回报也必然是不可估量的,各级政府在引进人才时一定要“下狠心”投入足够的经费,自治区层面也要“下狠心”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引进人才工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共同推进广西人才引进工作的快速发展。

(五)构建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政策环境

坚持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双轮驱动”,着力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广西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脱节,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足,科技与金融、文化融合不够,科技创新政策整体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可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科技创新制度经验,客观分析现行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突出重点,形成科技、经济、金融、教育、财政、审计等多部门合力,逐一破解科技创新的政策瓶颈,发挥科技创新政策合力攻势,提升科技创新的政策质量。

四 加大科研投入和金融支持

(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广西科技创新

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经费投入是科技创新的保障条件。虽然总体上看,“十三五”以来广西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带动了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的提高,但广西R&D经费投入总量增速缓慢,与GDP之比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越来越大,不能适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受到严重制约。无论从全球还是全国看,企业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主要来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有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财政支持研发的经费明显不足,现有的支持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企业创新的需要,导向存在偏差,撬动力显然不足。

政府经费支持方式没有充分激发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自治区财政用于支持企业研发的经费,通过资助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的方式划拨给承担项目的企业,由企业用于支付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而科技计划项目的确定,需要企业根据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提出项目申请,自治区科技厅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评估后,主要依据专家评估意见确定立项项目,在统筹年度研发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对立项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经费资助。由于年度研发经费预算缺口大,可以立项的项目数量少,各个立项项目的资助额十分有限,项目研发所需的经费大部分由企业自筹解决。企业自针对项目申报指南编制项目申报书,到项目通过评估获得立项资助,这一过程通常耗时半年以上,部分项目到经费下达时已经错过研发的黄金时机,且资助经费只占企业项目研发经费总额的小部分,企业继续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和积极性丧失,后续不再投入自筹经费,结果不但导致项目实施质量下降,财政研发经费也没有起到撬动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还有部分企业针对市场竞争急需实施的研发项目,由于自身财力所限不能完全自筹经费实施,需要财政经费给予一定资助,但因为研发项目与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方向不一致而不能申报;或者项目申报书编制质量偏低,相对其他企业评估排名靠后,也可能得不到财政研发经费的资助,企业只能放弃项目实施,企业计划中的自筹研发经费也不再投入研发。

(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发挥好资金撬动作用

从自治区研发投入资金来源情况看,2019年政府资金达到45.1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为27.0%,比上年降低2.4个百分点,说明财政资金支撑科技创新力度有所减弱。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从政策上要求各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强化各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考核力度。二是加大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资金投入,立足广西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实现技术突破,从而抢抓发展机遇。三是突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依据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设定研究和开发方向,对参与该方向研究的主体给予财政补贴,对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四是重视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对企业等各类研发投入主体主动加大研发投入、产生良好经济社会效应的,树立典型,从资金、政策上给予奖励鼓励。

(三)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抓牢科技创新原动力

在科技活动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越高,说明原始创新能力越强。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202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充分反映了国家层面对基础研究的重视。2019年,广西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为9%,分别比2018年、2017年减少3.0和3.2个百分点,近5年基础研究年均增长率为6.7%,低于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率2.9个百分点,说明近年广西基础研究投入水平及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建议重点做好三个“引导”:一是引导科技创新主体多涉足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鼓励产学研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二是引导项目立项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从各方资源上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项目。三是引导资源向基础研究领域流动,提高基础研究资金保障和奖补力度,探索建立风险兜底保险基金,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心理准备,为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四)发挥科技金融支撑效用,形成创新推力

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与“第一助推力”的有机结合,承担着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对比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于对比毗邻的贵州省,广西科技金融工作已经远远落后,在科技金融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广西科技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科技金融产品缺乏,产业和技术的“输血”功能远远不足。

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如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缺乏不同层次的金融资本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几乎不可能。要发挥财政资金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拓宽企业、产业和技术的投融资渠道,提升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第二节 发展数字经济,重塑创新发展格局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有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8]。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一 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广西要想将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关键是锚定跑道、优化打法,奋力抢占数字经济发展“C位”,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要往“高”攀登。抢占未来布局、关键技术和产业集群制高点,既要优先发展元宇宙、空天信息、未来网络、仿生机器人等快速成长的未来产业,还要圈定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等探索发展型的未来产业。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形势下,加快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筑牢产业发展安全体系是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二要向“新”进军。数字经济高维度的竞争,都将回归最基本的要素单元,即数据、算法、算力。重塑平台新优势、做强数字新基建、抢占数字新赛道、激活数据新要素,增强数字经济的主导力,正是“新”的深意所在。三要以“融”提效。抓住数据这一关键要素,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竞争力,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牢牢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前瞻性谋划数字经济,在工业制造、公共管理、农业技术、应急服务等领域,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植入和技术升级工程,着力发挥数字“新引擎”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激发需求潜力,在中高端产业供给和个性化、定制化新消费领域培育新动能,拓展消费新增长点,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 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让大数据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于实现创新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现在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立足区情和发展需要,以经济运行、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需求为导向,提升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水平,着力营造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以开放共享为目标导向,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公共数据共享,不断拓宽大数据在各领域、各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现状

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家提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为深入贯彻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产业创新发展,广西先后制定和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方案》(桂政发〔2016〕59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快数字广西建设的意见》(桂发〔2018〕16号)、《广西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政策和规划,为广西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广西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8年1月,由广西南宁讯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大学、云宝宝大数据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推出自治区首个大数据应用创新实践基地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成立。2018年12月,为6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的欧洲数据中心运营商Global Switch与巴马瑶族自治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巴马基金数字小镇建设新一代智慧型云计算产业基地。目前广西正在尽力打造数据集散中心,激发大数据创业创新活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发展特色信息服务业,组建大数据产业联盟,拓展东盟数据市场,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广西新一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二)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先发地区相比,广西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和人才等因素制约,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上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各级政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广西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规划,但其落地情况仍不理想,各级政府对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出台的政策具体操作性不强,提出的目标比较笼统,措施不够有力。

基础设施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发展需要。近年来,广西虽大力发展相关信息基础设施,但较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仍有较大差距,数据资源尚未有效归集和有序汇集,业务系统缺乏统一建设标准,大数据综合利用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总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

应用领域不宽,对实体经济“乘法效应”不够凸显。目前,大数据驱动实体经济的应用领域,主要表现在建立政府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推动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文化和旅游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实施大数据应用工程,在部分制造业、农业领域积极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但大数据“触角”领域过窄,没有充分发挥出广西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没有因地制宜地根据各自特色聚焦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放大经济动能,大数据推动企业的发展贡献在经济增长中占比不高,面向东盟服务的行业数据资源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和商业应用。

科技人才匮乏,专业力量供给不足。广西科教基础较差,缺乏引领性强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数字经济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不足,领军人才奇缺,且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数字经济需要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创新人才紧缺,加强相关领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三)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蓄势兴起,数字经济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广西处在华南、西南交会地带,是我国少有的沿海沿江沿边省份,是我国与东盟国家相接的前沿和核心地带,只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顺势而为,必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弯道超车”。

加强规划引领,明确主攻方向。研究制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体系化部署。在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政策环境、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培育造就人才队伍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实现新举措,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回应群众关切,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精准发力,推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提出推动对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把重点任务和项目细化、实化、具体化。

加快人才培养,培植技术力量。针对广西实际,要在外部引进、内部挖潜上做文章。要在推动广西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建企业对口实践基地,培养数字经济发展所需高层次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到广西设立分校或分支机构,引进一批知名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到广西发展,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到广西投资兴业,为广西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评价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发挥区位优势,在开放中谋发展。积极顺应我国与东盟十国达成的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倡议,以做强中国—东盟信息港为战略支点,将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集中要素资源,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建设论坛、联盟、智库等各类交流平台,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发展高地,推动广西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向数据驱动、知识驱动转变,共筑“信息丝绸之路”,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新动力。

推进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不断升级,强化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农情信息管理、农业自然灾害监控预警、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控预警等智能化应用水平。借助大数据这一有力抓手,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振兴。

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促进大数据与工业融合发展。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新设备来改造传统生产产业链,不断开发市场新产品,聚焦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特色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努力盘活存量、提质增效,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推动大数据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大数据成为推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智慧节能等新型业态,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挖掘粤港澳和东盟国家等周边区域市场需求,培育一批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企业主体,推动广西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稳定健康发展,深化大数据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带动服务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抓好公共数据服务,推进企业应用“数据通”。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抓好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广西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广西特有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利用大数据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对特色矿产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利用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加快大数据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利用特有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健康养生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力量组织对一些领域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努力培育一批优势企业。

借鉴他山之石,建立合作推进机制。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在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经验缺乏,基础薄弱。广西应充分借鉴、汲取先发地区先进经验,与上海、深圳等大数据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深度交流、对接,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协同研究,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发展机制,进一步找准“最大公约数”,精准施策,拓宽领域,多举措推动对口合作向纵深发展,实现多地区共赢发展。

强化监测评估,及时优化改进。广西应加强对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状况的检测评估,研究建立准确反映广西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指标体系,推动建设监测平台,实现对广西整体层面、各市层面及重点领域的跟踪监测,定期发布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报告,对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跟进调整。

第三节 聚力智能制造,抓重点求创新突破

智能制造被视为是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基石”,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竞争的焦点。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构建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价值主要还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重塑生产方式。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广西实现智能制造的企业数量少,总体技术水平低。目前有7项国家级智能制造类试点项目,在全国排名倒数第7。广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和经济大环境等多种因素,很难实现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广西本土的智能制造集成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广西大量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制造升级需求。在当前人力和资源成本逐年上升、产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不利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高单位生产率、降低单位能耗,只能让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使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越来越难生存。同时,智能制造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无法对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广西本地部分高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专业刚刚成立,而且专业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 提升智能制造政策合力

(一)建立广西智能制造基础云平台

制造云平台、工业大数据、5G网络等新基建项目是支撑智能制造网络的基础设施。要由政府引导、集中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新基建项目,由专业技术力量运营和管理广西云制造基础平台,为广大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搭建低成本的公有云、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在广西智能制造基础云平台上,广西企业可实现真正的云制造、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工业大数据的充分利用,才有能力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制造。

(二)集中资源建设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

对比广东省经验,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的智能制造科研水平,为广东省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保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相关政策,广西机械工程学会计划集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以及东风柳汽、玉柴股份等多家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的资源,共建“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集中广西智能制造技术力量,建立智能制造领域智库,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提出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制造方案,打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为广西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三)制定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

广西中小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能力低下的问题,如果不抓住智能制造的机遇提升技术水平,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无情淘汰。广西应该制定针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升级的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

广西推广智能制造最大的瓶颈在于人才。广西高校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但是广西高校的智能制造领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要鼓励广西高校引进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主动布局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积极培育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等自治区级基础研究平台,鼓励引导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制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体制创新,培育广西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重大成果,为广西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 精准谋划智能制造业发展方向

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农机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电力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打造南宁、柳州、桂林、玉林、钦州等地高端装备产业集群。重点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新型传感器、物联网网关、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支持开发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软件,提升智能制造软件支撑能力。支持南宁发展增材制造及物联网产业、柳州发展机器人产业、桂林发展新型传感器和智能测量产业、北海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钦州发展海工装备、梧州发展智能船用装备、百色发展智能矿用装备。推进行业装备升级,研发专用高端智能装备。围绕重点行业的智能化生产需求,研制高效、绿色、智能的大型成套装备,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促进成套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培育发展系统集成及应用。鼓励企业与专业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加强合作,推动制造装备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和集成融合。加快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运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能源管控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等软件系统、通信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适应性改造,提升现有装备的可接入水平和装备之间的数据交互能力,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制造物流到远程智能诊断的全流程信息数据集成。提升以顶层设计为核心的产业集成方案能力,以制造业大数据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到工艺、生产、销售、运营的各节点为要素,为重点行业提供产业集成方案。

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试点示范。聚焦“设施高度互联、系统高度互通、数据高度互享、产业高度互融”建设内容,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开展自治区级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建设,优先推荐自治区级试点示范申报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应用新模式和新机制案例。鼓励骨干企业加强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生态体系相关环节的纵向和横向协同合作,孵化培育基础较好、潜力较大、行业带动性较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同提升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发展水平。开展产品智能化升级示范,开展示范试点,推广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智能化生产、智能检测和智能物流系统,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具有社交化、人性化、功能复合化和数据终端特点的智能产品,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重点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交通电子信息、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轻工等领域组织实施产品智能化升级示范专项行动,每年培育若干项“广西制造智能精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培育众包众创平台。推动广西的制造企业、产业园区等各类主体,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有效集聚社会化创新和生产资源,在关键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公共众包众创平台,提供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研发效率,促进生产方式变革,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推进众创空间发展,推广面向公众、中小企业的分包商业模式,推动跨界技术融合创新,促进成本降低和提质增效。

鼓励电子商务及产品信息追溯。鼓励重点行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采购环节,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体系,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研制环节,支持建立制造业企业与电子商务系统对接的网络制造管理系统,提高加工订单的响应速度及柔性制造能力。

发展在线监测智能服务。建设全时在线监测平台,在线监测装备(设备)运行状态和用户使用习惯,并采集数据建立装备(设备)工业大数据库;在基本的监测平台的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由单纯的监测装备(设备)自身运行信息,扩大到监测装备(设备)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压强等气候要素及其他要素),并依据工作环境变化,一方面实现装备(设备)运行设置自调节,另一方面向用户发送装备(设备)维护保养、寿命预测及可靠性预测等信息。

推动智慧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国家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这一独特发展优势,结合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重要抓手,补强广西物流产业发展短板,建立一批布局合理、运营高效的智慧物流园区。紧紧围绕中国—东盟合作这一主题,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在广西建设服务于东盟的智慧化国际物流仓储平台,依托钦州、防城港、北海等沿海优势,提供海外直邮、海外仓储、国内保税仓储等一站式仓储物流解决方案及运营指导服务。同时,依托广西沿边优势,向跨境进口商全面开放;鼓励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支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

[2]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刘宁出席 蓝天立讲话[EB/OL].(2023-05-30)[2023-05-31],Gx.xinhuanet.com/20230531/f0dac63ad0924ac1a8403e2beaf220f3/c.html.

[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06-09.

[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05-28.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05-28.

[6]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4-05-22.

[7]2020年全国31省(区、市)高等学校(机构)研究生在校生数量排行榜:北京超40万[EB/OL].(2021-12-30)[2023-05-18],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