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使命与目标对于组织和企业的重要性
目的意识统一是开展讨论的前提
“目的”(purpose)一词在管理者和商务人士中广为使用。“目的”指的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也就是将被社会需要的原因明确化。
或许有人曾听过类似的词语“MVV”[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价值观(value)],三个字母分别代表“应为之事”“志在达到何种状态”“依据何种价值理念行事”。
这些词语之所以受到关注,实际上与心理安全感和结构清晰化不无关系。
为维护心理安全感,鼓励职场的健康冲突,需要明确界定目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等。因为若缺乏清晰的结构,目的意识就会不统一,每个人都会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和观点强加于他人,就无法开展建设性的讨论。
创业初期的理念逐渐淡化
每家企业都有其存在意义和创始人构思的价值观,那些志同道合的、认同这些价值观的人才会进入该企业。因此,员工们共同认可企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便可。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我也非常赞同。
但现实是,很多时候并非如此。
在创业初期,企业的目的和MVV往往还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及创始成员的离开,即便业务还照常运行,当初的想法和价值观却都已慢慢淡化。
另外,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业务的多元化,有的企业开始注重生存和业绩,而完全迷失了原本的目标和方向。有时尽管企业的口号和标语很出色,但却无法真正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除了管理层,员工也有问题
“使命”和“目的”变得有名无实,这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问题,也是员工的问题。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不得不找工作,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者想通过工作为社会做什么贡献,进入企业工作仅仅因为想赚取高薪或者想进一家大企业而已。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对于这种就业方式,我并不否定。但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组织工作”“想在这份工作中实现什么”的话,那么他自身内部的结构就不稳定,心理安全感更是无从谈起。
员工的问题以后再探讨。
结构不清晰会引发利己行为产生
若企业结构不清,又集结了大量结构模糊的员工,那结果会怎样?即便该企业当前业绩卓越、员工能力非凡,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组织。因为在缺乏目标与计划的团队中,自私自利、利用他人的思想很容易泛滥。
例如,假设有一座繁荣的村庄,村民们坐拥肥沃的土地。在先人的辛勤开垦下,村民们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某一天,一名外来者突然来访,并不知不觉加入其中。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他既无意于耕种或从事木工工作,也未积极与村民建立融洽关系。然而,这个村子治安稳定,在此可衣食无忧。因此,当众人忙于劳作之时,他便以“头痛”为由逃避劳作,仅在收获的季节才前往田地收割最好的农作物。这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利己的“先做先得”的世界。令人痛心的是,一些人身上确实有这种黑色心理在作祟。
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发生在故事中的农村地区,也可能发生在企业里。若企业缺乏明确的目的和MVV,那就极易招入仅关注“高薪资”“好福利”等利益的员工,甚至可能出现将此动机发挥到极致的员工没有清晰的结构,即使周围的人对其不信任,也无法谴责他,建设性的意见对立就难以形成。
另一方面,若企业的目的和MVV清晰明确,就能在招聘阶段把符合条件的人和不符合条件的人区分开来,并对照标准直接告诉他是否达标。
唯有在结构、价值观及前进方向明确的情况下,健康的对立才有可能出现。团队成员拥有心理安全感,不再迷茫,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
如果组织和团队缺乏使命与目标,那么成员很可能采取利己行为。
专栏 透过华丽的企业宣言看到的东西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广告中听到企业的宣言,比如“守护富足的生活”“与自然共生”等。
企业宣言简单概括了企业的理念、愿景,以及对客户和社会的看法。但遗憾的是,有时连提出宣言的人对此也持怀疑态度。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家大企业有日本人耳熟能详的企业宣言。我曾遇到过其子公司的一个董事会成员。
我问他:“贵公司的企业宣言非常棒。你们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宣言的,又是如何将其纳入公司的评价体系的呢?”结果,令人吃惊的是,那位董事竟然满不在乎地说:“啊,那个啊,那是广告公司的创意,与我们公司没有关系。”
虽说企业宣言很优秀,但企业却没有将其落实,甚至公司内很多员工都不了解。我想,这恐怕不仅仅是这家企业的问题,也是日本很多企业的通病。
有时就连企业的管理层都无法清晰描述企业想要体现的世界观及工作意义。如果无法明确企业目标、愿景及其存在意义,企业便很难获得忠实的追随者(无论是客户还是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