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41/52949241/b_52949241.jpg)
第84章 拔苗
夜深人静的时候,严毅曾反复思考,要想在这个时代开疆拓土,除了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外,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有很多,比如军事装备、外交手段、舆论宣传、民心支持等等,但其中最无法忽视的一项,无疑是粮食储备和供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筑墙,广积粮’,这些经过无数实践证明的话都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
从实例来看,屯田制为曹操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经济实力,还显著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相比之下,粮食供应却成了制约诸葛亮北伐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也粮,败也粮。
严毅深知,只要他能在农业发展和粮食储备供应上领先其他势力,那他就将占据显著的优势。
因此当他拥有第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后,他就立刻开始在农业发展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曲辕犁的研制只是他这方面野心的一个具象化。
除此之外,像秧苗技术、灌溉技术、培育新稻种、研制新农具、新肥料等,也都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准备和推进中。
为了有效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严毅最近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借助前世记忆加以拓展。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在经书和书法上的学习暂时陷入了停滞,毛笔字依然是那么难看,但是麾下各曹、各监官员在面对他的问询时却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少君各方面的知识好像都懂一些,虽然谈不上精通,但用来监督和考较他们,却是绰绰有余了,尤其是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常常问得他们汗流浃背,大脑一片空白。
司农监令史何茂现在就处于这种呆滞的状态,面对严毅接二连三的问题,他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回少君,此间田亩主要施的是粪肥,其次是灰肥。”
常见的粪肥包括人粪、马粪、牛粪、猪粪、羊粪、鸡粪、鸭粪等,灰肥则以谷壳、草木灰为主。
严毅想起早上在广信里遇到的那两个田户,就曾担心肥料不够用,眉毛不禁蹙了起来,斜睨何茂:“没了?”
何茂擦了擦脸颊上的汗珠,想回答是,却又不敢,一副搜肠刮肚寻找其他答案的惶恐摸样。
严毅的视线从其他几名司农监官吏脸上一一扫过,目光所及之处,每个人都触电般地低下了头。
他这时也看出来了,自己匆匆拔擢的这些司农监官吏,只懂得一些经书上的东西,书上没有写的,他们就知之甚少了。
比如孟子和荀子均记载了粪肥和草木灰肥的使用,氾胜之书上记载了用粪肥制作有机肥的方法,自己问起这方面的问题时,眼前这几个司农监官员都能对答如流。
然而,当问起这些经书、农书上没有涉及的问题时,他们就成哑巴了。
严毅强忍心里涌起的一丝不满,提高音量道:“旁边就是九曲河,你们就不知道用河泥来施肥?”
河泥富含腐殖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当然也适合用来施肥。
几名司农监官吏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羞愧之色。
严毅一看就知道他们很少出来走动,才没有想到泥肥上面去,内心的不满更甚,只是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来代替他们。
说到底,还是麾下人才太少了。
他耐着性子道:“除了泥肥之外,骨肥、绿肥、无机肥也都可以用来施肥,你们平时要多走动,结合田亩周围的实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肥料。”
几名司农监官吏相继点头,不过很快心里又浮起了疑问,绿肥他们听说过,骨肥和无机肥是啥?
何茂知道严毅最讨厌那些不懂装懂的人,连忙低声询问,问完后禁不住老脸一红,暗道司农监今天真是丢脸丢大了。
严毅这才想起骨肥是齐民要术上记载的内容,而齐民要术的成书时间,已经是三百年后了,而无机肥更是一千六百年后才出现的概念。
他轻咳一声,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给这些官吏做了一番讲解。
讲完后,周围的人都懵了,用骨头来充当肥料他们还能理解,但用石灰、食盐来施肥,就完全超出他们的认知了。
严毅有种对牛弹琴的感觉,知道眼前这些人指望不上。他必须招揽几个一流的农业人才,方能借助这些人才的智慧和双手,将自己也知之有限的那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心念及此,他不想再在这些问题上过多解释,索性手指田垅间的秧苗,直接指挥起来:“这些秧苗栽种得太密了,马上拔掉一些!每穴秧苗不要超过五株,株距要间隔半尺以上,行距要间隔一尺以上。”
把已经种好的秧苗又拔掉?
不止是司农监的官吏不理解,周围的百姓更是目瞪口呆,如果眼前这个口口声声要拔掉秧苗的人不是严毅,恐怕他们早就冲上去拼命了。
碍于是严毅之令,田间的百姓只能强忍心痛,将部分秧苗拔了出来,一些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仿佛拔的不是秧苗,是他们的命根子。
严毅看着周围百姓委屈和心痛的表情,暗道需以德服人,不可强来,遂扬声道:“将一半田亩的多余秧苗拔掉即可,等到秋收时,两相对比。拔掉秧苗的田亩,若是粮产不足,损失由我来补偿,若是粮产高于其他田亩,明年所有田亩皆按此方法栽种秧苗!”
末了,他忍不住又解释一句:“秧苗并非种得越多越好。栽种过密会导致秧苗之间相互遮挡阳光,通风不良,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降低粮产和谷物质量。只有合理的株距和行距,方能确保秧苗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百姓们当然听不懂什么是光合作用,他们只知道,不用遭受损失了。
至于严毅所说的拔掉秧苗反而会增加亩产,没有一个人相信。
那些未被拔除秧苗的百姓,则是纷纷松了口气。
相信等到秋收的时候,他们就会是另外一副表情了。
这场小小的秧苗风波,也算是两个时代的一次碰撞,前者毫无疑问要被后者拍死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