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县试
几人与余好好母女二人互道了别,便径直回了小院。
沈译兰、刘钰恬二人正摆弄新种下的葱苗,沈青并不在,但庖屋上方飘起的炊烟说明了一切。
沈青往日在沈府中也惯是爱下厨的,只要个下人添柴火便够了。只是今日从府中带来的两个婢女都出去了,怕是庖屋中有些忙不过来。迟雁吩咐侍书放了肉脯便去帮着烧柴火,自己则先去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
“小厨娘,今日午食有些什么呀?”迟雁嘻嘻笑着探了个头进庖屋。
沈青正忙着呢,斜睨她一眼,嘴上也不饶人:“好吃鬼,日日里就数你吃饭最积极了。吃食又简单,也不见你嫌。”迟雁也不恼,摇头晃脑地颇有几分自得地吟起《食粥》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沈青算是无言以对了。她虽没怎么念过书,但大致意思是明了的。她这好表妹不就明摆着告诉她“能吃是福”么!恰好侍书也进来了,于是沈青不再同迟雁闹,热油爆香辣子和姜沫蒜瓣,三下五除二炒了最后一道菜——火爆猪下水。
猪下水对于皇亲贵族而言,兴许是吃不惯的,甚至是不敢多想的,但在夏各镇这地方可是绝对的美味。猪心软糯、猪肝细腻、生肠爽脆,提前用黄酒、盐巴、葱段和姜片腌制,除腥的同时更使之入味。猛火快炒既锁住了猪下水的鲜味,又融了辣子的呛香、水腌菜的酸爽同姜蒜香进去。浓油赤酱裹着猪下水来回翻炒,火候一到立马出锅,再撒上葱花,那味道直将人的魂都勾去了,令人食指大动,恨不得配着猪下水吃上两大碗白饭。
迟雁连咽口水,颇有几分望眼欲穿。茹芜儿进来盛了饭出去,又将灶上的清炒油麦和白玉萝卜端了出去,只等猪下水起锅便可用晚食了。
晚食用得也是热热闹闹的。
晚食后主子几个回了各自的房,侍书同茹芜儿二人则收拾一番后去庖屋给主子们烧热水。
沈欣然本打算将今日迟雁的那番话私下里告知刘钰恬的,谁料左想右想也想不起除了酒、寿二字的别的话来,索性抛之脑后,坐到桌前对着书打起了瞌睡。
大房这边,沈译兰也是紧张得很。
“雁儿,你瞧着淡定得很,再有六日便要考第一场了,母亲这心里忐忑得很。”说着说着,沈译兰竟又反过来开导迟雁。她这般说道:“你莫要多想,只管上去考,考得好与不好,都不要在意。父亲母亲不在乎那些的,考了回来也没旁人敢说道你什么。”
沈译兰说的迟雁都清楚。思及自己的父亲,迟雁心中也是一暖。
双亲选择和离并非是什么其他问题,而是二人渐渐年长,终究是觉得性子不和了,和离也是为了双方好。虽是和离了,两家并无矛盾,反而会偶尔来往。打小迟雁的功课同其他方面的培养迟康佑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而迟雁之所以想考童生,极大原因也是受了迟康佑的影响。迟康佑曾中探花,现任海州郡太守。
要说这迟康佑,哪哪都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在官场上一根筋,不懂得收买人心,有什么说什么,直言不讳。不过正所谓傻人有傻福,虽曾屡屡受上级打压,但能力着实出众,才得了圣上提拔。
迟雁是想做官的。
做大官。
做好官。
收回了思绪,迟雁只是笑笑,用了诙谐的话宽慰沈译兰说:“我不多想,母亲也莫要担忧是否得中。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晓了。”
沈译兰又好气又好笑,只轻打迟雁一下,转身出去,又替迟雁阖了门。
……
转眼间便到了县试的日子,侍书和沈译兰早早为迟雁备好了文房四宝放在考篮中,每日都心惊胆战的,生怕装漏了什么。二人往往是你查过了我再瞧瞧,检查好几遍才能放心。
沈青起了个大早,烙了饼子装好,又用葫芦装了水,放进两个表妹的考篮。最后便是同沈译兰几人一道将迟雁、沈欣然二人送到了县学北门。北门,也称“龙门”。
再往前便不给旁的人走了。几人只得目送迟雁二人排着队搜了身,再往后,便看不着了。
开考时,迟雁脑子里没有别的东西,只涌现着背过的那些文章和父亲私下里请的先生讲过的那些高深的见解。
夫仁者,德之本也。《论语》云:“仁者爱人。”此言仁之本在于爱,爱之广被,无远弗届。孔子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推己及人之理,亦仁之要义也。仁者,非徒口言之,必见之于行。故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知仁之行,在于己之修为之功,非可假手于人者也。
观夫《大学》之教,以明明德为先,而明明德者,非他,仁之发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三者,皆以仁为归。仁者,心之德,非外铄我也。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者,仁之光也。仁之不明,则德之不明;德之不明,则道之不行。故明明德者,必先修其仁。
……
才思泉涌。
兴许是过分专注了,迟雁连着作了两篇文章都并未有饥饿感,便不做停留,接着看起试帖诗给出的韵脚。
同“桑”的韵脚。
几乎是瞬间,迟雁的脑海中便浮现了儿时沈谢氏带着她种地,她满田跑还吃了生洋芋不啃吐的景象。又思及当今言帝治下的瑞朝欣欣向荣,女子也有机会识字念书乃至于做官,于是迟雁提笔作答,一手行楷行云流水、笔画厚重,又丝毫不凌乱。
“淑景言封丽,仁恩瑞甸长。
辛勤看士女,劝祼重农桑。
绿野春如绣,青郊草正芳。
畻边挥黛耜,陌上执懿筐。
……
喜见趋耕织,欣瞻裕盖藏。
豳诗堪入咏,朋酒祝无疆。”
几行诗,勾勒了春季的自然美景,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情形,更抒发了迟雁对瑞朝日渐繁荣的祝愿。
最后一笔落下,迟雁拉响了铃。考官前来查看了卷子,又糊了名封了卷,便叫迟雁出了考场。
至此,县试第一场在迟雁这儿就算是落下了帷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