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指的是减少、消耗;“长”指的是增多、增长。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等的运动。阴阳的相互作用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一阴一阳,互为进退,故消长无穷,终而复始”(《类经·阴阳类》)。
比如四时气候的变化。《素问·厥论》曰:“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从冬到春再到夏,气候由寒冷逐渐转暖变热;由夏到秋再到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正是由于四季的阴阳消长,才有了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万物才能生长化收藏。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数量或比例上的变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阴消阳长或阴长阳消;另一种是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前者是基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的关系,后者则是基于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的关系。
举例说明,依据天人相应的原理,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为阴消阳长;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阴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兴奋转为抑制,即为阳消阴长。再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虚导致血虚或气随血脱最终出现气血两虚的过程,即为“阴阳皆消”。如果补气或养血,促使气旺生血或血充化气,使气血有所恢复,反映的就是“阴阳皆长”的过程。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虽然是绝对的、无休止的,但还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和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所以事物在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的稳定。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消长运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一定的阈值范围或一定的时限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动态平衡状态(图2-3)。
白色柱表示阳,黑色柱表示阴,下图同。
中医学认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的消长是处于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的消长,正是体现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命活动过程。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阳消长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或正常范围,那么,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就会被破坏,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图2-4),在自然界中会出现季节气候的异常,在人体中会出现一些病理改变。比如,夏天出现过度炎热和干旱,是阳长阴消太过;冬天出现过度寒冷和冰雪灾害,则是阴长阳消太过;春天当暖而反寒,是阳长阴消不及;秋日应凉而反热,则是阴长阳消不及。就人体的病理变化而言,阴过于亢盛,就会过度制约阳或损伤阳而出现寒冷;阳过于亢盛,就会过度制约阴或损伤阴而出现燥热等。
图2-3 阴阳消长的正常态
图2-4 阴阳消长的异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