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与空间的权衡
理解建仓时主力对时间和空间的权衡,需要深刻理解市场为何总是在悲观绝望时诞生机会,在突破前夕出现折磨人的走势。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现象早已有所耳闻,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知道并不等于有深刻的了解,而且问题往往就出在知道却没有深刻了解的时候。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呢?不但有区别,而且区别很大。知道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别人提起就想起来,没人提起就很有可能毫无印象,其实这与不知道没有什么区别。而深刻了解则是植入脑海中的深刻体会,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为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体会,而不只是知道呢?这与资本市场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时刻充满着诱惑和恐惧的市场,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请问,在这个浮躁的、时刻可能使人失去理性的市场,停留在表面上的记忆能够发挥作用吗?平时你可能都想不起来,在非理智或情绪受干扰的情况下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深刻理解后深深植入脑海深处的记忆,才有可能在非理智的情况下迸发出火花,抑制住你的非理性的行为。所以说,对市场的看法或一些思路一定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深层次地理解。
我们再来看看现象背后的本质。首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样的价位具有吸引力。对于主力资金而言,要想获得上涨的空间,无疑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上涨,带来绝对向上空间;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跌出获利空间。进一步研究,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上涨带来的绝对向上空间是可以带来获利空间的,但如果该股的价位原本就处于相对高位,作为主力资金会不会觉得当下价格有点高呢?在高的基础上要想继续向上拓展空间也是可以做到的,但运作成本是不是过高呢?而且考虑一下风险,要是下跌呢?所以,综合来看,当价格本来处于相对高位时,进一步向上拓展空间运作成本较大且空间也较为有限,同时,风险也相对较大。对主力资金而言,这种途径无疑不具有诱惑力,除非短期内公司有可能出现重大利好,使其基本面的价值出现突变,否则主力资金不会轻易出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市场中也是存在强者恒强现象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途径,即在跌出来的空间寻找机会。一来,经过下跌后(最好是大跌),短期风险得到了很大程度地释放;二来,跌出的空间可以成为接下来获利的空间,也就是后市获利的空间将更大。总体来说,这一途径更安全,获利空间也更大,对于主力资金而言无疑更具诱惑力,更靠近主力资金会考虑采取的建仓策略。看到这里,相信大部分投资者对为何行情总是在绝望的时候发生转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因就在于,绝望的时候往往就是行情处于大幅下跌中后期,极度低迷或泥沙俱下的恐慌阶段,此时对于主力资金而言,正是收集廉价筹码的极好时机,当然前提是大的格局依旧向好。其实这也验证了前面所提及的一个重要思路:无人问津处,暗流在涌动。市场泥沙俱下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很有可能接下来酝酿的是物极必反的趋势,通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才是制胜之道。
建仓时的空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里的空间是指主力资金建立底仓的价格范围,即吸纳筹码的区域,主力在这个空间内完成对筹码的收集。理解了空间的概念后,相信大家对为何市场在真正启动前夕总会出现反复折磨人的走势,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主力在未完成筹码的吸纳任务之前,一般都会使股价重新回到上述所说的建仓空间之内;另一方面,主力要想在此空间内获得需要的筹码,必须不断地反复,制造折磨人的走势,才能使市场交出筹码,从而收集所需要的筹码,完成底仓的建立。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使我们在此起彼伏的市场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巴菲特曾经说过:短期来说市场是投票机,长期而言是称重机。也就是说,对于短期而言,市场千变万化,受市场情绪变化的影响较大,不可预期和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虽然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但不可能长期精确,这也是喜欢频繁短线操作的投资者很难从市场中长期盈利,而更多的会亏损的原因。这是现实,也是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每天一股脑儿地扎在市场中拼命厮杀,跟随市场起舞,最终还是费力不讨好,被市场折磨得不成样子。主力建仓时要的就是一种折磨人的效果,懂得这一本质的投资者,面对市场的波动至少会多一份淡定和从容,而不至于每次在股价一骑绝尘之前就被颠下马。
探讨完主力建仓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权衡后,相信投资者对市场的本质已有更深刻的了解。最终的效果如何,就看投资者能否将这些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还是那句话:有些东西知道了并不一定能发生作用,行动才是迈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