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行为医学的基本内容和人类行为特征
人类的行为都是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behavior mode)和生活习惯(habits and customs)与健康密切相关。行为医学在临床、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行为医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行为医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行为,包括行为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其机制。
(一)中国行为医学发展历史回顾
行为医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在耶鲁大学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行为医学大会(1977年2月)标志着行为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图1-1)。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行为医学事业开始起步。1985年“全国行为医学研究会”在天津成立,1989年8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成立,1994年更名为“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1992年《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在济宁医学院创刊;2014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正式加入并参与“国际行为医学执委会”工作。多年来中国的行为医学事业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进步和大众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1-1 第一次国际行为医学会大会在耶鲁大学召开
(二)医学模式转化与行为医学的发展
行为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广泛的实用价值。如何审视和考量今后行为医学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国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行为活动的调控及其机制是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展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包括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是行为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应引起行为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行为医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快速转化,不断应用到临床治疗、疾病康复与健康促进工作中。一系列行为医学诊疗技术(如系统脱敏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逐步建立、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健康和医疗卫生领域。人的健康与遗传、社会条件、医疗条件、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综合因素的60%取决于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发现,超过1/3的患者不是单纯生物因素致病,单纯生物技术治疗也不能取得满意疗效,需要大力推广行为干预和行为治疗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行为医学将为人类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二、行为医学的基本内容
行为医学是从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于医学科学的范畴。人类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从人的行为表现入手,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可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行为医学强调疾病不仅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外在表现。
1.行为医学基本概念
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学科。
行为医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内外表现、发生规律和调控机制,分析正常和异常行为形成机制、不同行为的特征,预防和矫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行为医学主要关注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如健康行为、常态行为、异常行为、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行为、患病行为和就医行为等。
2.行为医学与医学模式转换
从行为医学的角度出发,既要重视生理和心理应激因素的作用,也要关注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致病作用;既要重视探讨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也要分析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影响机制;既要重视药物和躯体治疗手段,也要探讨行为和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干预的作用;既要重视改善患者器官和躯体的生理学功能,也要强调人体行为、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健与恢复;既要重视避免和消除致病微生物、环境污染等对人体的危害,也要大力提倡给予健康行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总之,行为医学致力于减轻行为和心理应激造成的生理损害,关心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生活质量问题,真正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
在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转化过程中,行为医学的发展和应用有力补充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行为医学给人类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学科内容和理论体系对于促进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完善和整体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3.行为医学的研究范畴
行为医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范畴包括:①人类行为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②医学专业范畴健康行为和异常行为研究;③行为方式与常见病、多发病的关系;④文化、社会、教育因素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⑤求医行为和医疗行为;⑥个人或群体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纠正;⑦行为异常相关疾病诊治。
临床医护工作者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行为医学知识和技术,一方面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健康观念和现代医学理念;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合理、熟练地利用行为医学技术为大众健康服务。
三、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行为是人和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复杂的应答性反应。人类的行为除了受机体本能活动支配外,还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分为两大类:本能(生物)行为和社会(习得)行为。
(一)遗传性
遗传性(hereditary)是指亲代个体的生物学性状特征在子代得到的表现,就是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生物一整套实现与其性状相同的遗传信息。人类和动物的各种行为都能够追溯其遗传得到的生物学根源。
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UCR)
指人和动物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来就有的一种反射活动,是一种数量有限、形式比较固定和低级的反射活动,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2.本能行为(instinct behavior)
指先天通过遗传获得,以一定的时序出现的一套“事件(event)”。本能行为不因后天学习、训练和经验变化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同种动物的所有个体以相同(相似)的方式完成本能行为。相当一些本能行为是简单的,但比一般的非条件反射行为要复杂。
本能行为的出现不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但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联。人类的本能行为大体上分为三类:①个体生存本能,如新生儿吸吮、啼哭行为;②种系保存本能,主要表现为繁殖和抚育子代行为;③自我防御本能,体现在对外来威胁或伤害性刺激天生的自我保护(反应)能力。
3.有时限的学习行为
指由遗传机制决定,生物体发育到一定时段才习得的行为。例如,“印刻行为”现象是动物在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受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启动神经系统的某种“发育调控”机制。人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似乎确实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期”现象。
(二)习得性
行为的习得性(acquisition)或称获得性是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训练和经验建立起来新的行为。动物的遗传性为其学习和记忆提供生物学基础。越是高级的动物,后天的习得行为就越复杂,学习和记忆在习得行为形成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人类具有最复杂、最高级的学习能力。
1.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CR)
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更大、更强、更完善的适应能力。条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能消退。大脑皮质(又称大脑皮层)是高等动物形成条件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经典条件反射被视为一种联合学习(associate learning)的形式。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图1-2)的建立被认定为一种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的过程。

图1-2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箱
2.模仿学习(mimicking)和推理学习(reasoning)
模仿学习是人类儿童幼年时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模仿对于儿童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推理学习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整合和判断,从问题的各个部分出发,理解整体的过程。只有高级动物,尤其是人类,具有推理学习的能力。
3.习惯(habit)
是在一定的情景或环境条件下,不自觉地进行某种动作的倾向,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对经常或重复的、不伴有奖赏或惩罚的刺激因素不做出额外反应的表现或倾向。
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本能活动行为,都会有社会化的修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通过与人的交往、模仿、学习、劳动、教育等,使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的允许、承认,具有社会价值。这种使人类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伴发的情感反应,属于人类社会行为的表现。人类的行为特征不但具有生物学特性,而且带有显著社会化影响的烙印。
(三)适应性
机体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个部分行为(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一种功能特征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人体在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情感、思维方式和生理功能,力求适应环境。通常情况下,机体的适应包括生理性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和行为性适应(behavioral adaptation)。生理性适应是机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以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和功能变化为主。行为性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本能活动,人类的行为性适应更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预见性。
(四)社会性
人类行为的社会性(sociality)表现为社会契约、道德规范、种族、国家、政治制度等。人类通过模仿、劳动、社交、教育等多种方式,使自身的行为得到所处社会的接纳、认可。个体通过社会关系达成契约,如伦理、行为规范、道德、法律等。人类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复杂的社会机制、社会制度来实现并调控的。人类通过其行为的社会属性繁衍种族,创造物质、衍生文化、传递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