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炎指由于各种病原引起的支气管黏膜感染,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特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为急性传染病的一种表现。本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
本病属于中医学“小儿咳嗽”等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症状
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开始为干咳,以后有痰。婴幼儿症状较重,常有发热、呕吐及腹泻等。一般无全身症状。
(二)体征
双肺呼吸音粗,可有不固定的散在干啰音和粗中湿啰音。婴幼儿有痰常不易咳出,可在咽喉部或肺部闻及痰鸣音。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性支气管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性支气管炎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2.胸部X线
肺纹理增粗,或肺门阴影增浓。
(四)鉴别诊断
小儿支气管炎需与支气管肺炎、肺不张、气管异物、肺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经常变换体位,多饮水,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咳出。
(二)西药治疗
由于病原体多为病毒,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疑有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如系支原体感染应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三)对症治疗
一般不用镇咳药,以免影响痰液咳出;痰液黏稠时可用祛痰药,如氨溴索、N-乙酰半胱氨酸等。喘憋严重者可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如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或硫酸特布他林等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也可以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混悬液,喘息严重者可加服泼尼松3~5天。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咳嗽的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常见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生、脏腑亏虚等。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故以外感咳嗽为多见。本病病位在肺,常涉及脾。病机为肺脏受邪,失于宣降,肺气上逆。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小儿支气管炎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风寒袭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频作,痰稀色白易咳,鼻塞,流清涕。次症:喷嚏,恶寒,发热,咽痒声重,口不渴,头痛,全身酸痛。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华盖散。
〔中成药〕
(1)三拗片(中国药典)(由麻黄、苦杏仁、甘草、生姜组成)。功能主治:宣肺解表。用于风寒袭肺证,症见咳嗽声重,痰多色白清稀。用法用量:口服。3岁以下,1次0.5g,1日2次;3~6岁,1次0.5g,1日3次;7岁及以上,1次1.0g,1日2~3次。
(2)风寒咳嗽颗粒(中国药典)(由陈皮、生姜、法半夏、青皮、苦杏仁、麻黄、紫苏叶、五味子、桑白皮、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宣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喘,症见头痛鼻塞,痰多咳嗽,胸闷气喘。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2次。1岁以下,1次1/3袋;1~3岁,1次1/2袋;4岁及以上,1次1袋。
(3)通宣理肺丸(中国药典)(由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制半夏、茯苓、炒枳壳、黄芩组成)。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感冒夹痰证,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1~3岁,1次2g;4~6岁,1次5g;7~14岁,1次7g。
2.风热犯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不爽,痰稠色黄难咳,鼻流浊涕。次症:发热,恶风,有汗,咽痛,口渴,头痛。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中成药〕
(1)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中国药典)(由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知母、黄芩、板蓝根、麦冬、鱼腥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用法用量:口服。1~3岁,1次10ml,1日3次;4~7岁,1次10ml,1日4次;8~12岁,1次20ml,1日3次。
(2)急支糖浆(中国药典)(由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用法用量:口服,1日3~4次。1岁以下,1次5ml;1~3岁,1次7ml;3~7岁,1次10ml;7岁以上,1次15ml。
(3)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中国药典)(由麻黄、前胡、黄芩、炒紫苏子、石膏、炒苦杏仁、葶苈子、竹茹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呼吸气促,咳嗽痰喘,喉中作响。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1岁以下,1次3ml;1~5岁,1次10ml;5岁以上,1次15~20ml。
3.风燥伤肺证
〔证候〕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咳,或痰中带血,咽干鼻干。次症:口干欲饮,咽痒咽痛,发热,大便干。舌脉:舌红少津,苔薄而干,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润燥止咳,疏风宣肺。
〔方药〕
桑杏汤。
〔中成药〕
清燥润肺合剂(指南推荐)(由桑叶、石膏、麦冬、阿胶、北沙参、苦杏仁、枇杷叶、黑芝麻、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燥润肺。用于风燥伤肺证,症见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用法用量:口服。3岁以下,1次5ml,1日3次;3~6岁,1次10ml,1日2次;7岁及以上,1次10ml,1日3次。
4.痰热壅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痰多,痰稠色黄难咳。次症:发热口渴,面赤心烦,或伴气促,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
清肺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
〔中成药〕
(1)肺力咳合剂(医保目录)(由黄芩、前胡、百部、红花龙胆、梧桐根、白花蛇舌草、红管药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用于痰热壅肺引起的咳嗽痰黄。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7岁以下,1次10ml;7~14岁,1次15ml。
(2)止咳橘红口服液(中国药典)(由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款冬花、甘草、瓜蒌皮、紫菀、麦冬、知母、桔梗、地黄、石膏、苦杏仁、炒紫苏子组成)。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干喉痒。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3岁以下,1次3ml;3岁及以上,1次5ml。
(3)清肺抑火丸(中国药典)(由黄芩、栀子、知母、浙贝母、黄柏、苦参、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组成)。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3岁以下,1次3g;3岁及以上,1次6g。
5.痰湿蕴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声重,痰多色白而稀,胸闷纳呆。次症:口不渴,喉间痰鸣,神疲肢倦,大便溏薄。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指纹紫滞。
〔治法〕
燥湿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中成药〕
(1)橘红痰咳液(中国药典)(由化橘红、蜜百部、茯苓、制半夏、白前、甘草、苦杏仁、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理气化痰,润肺止咳。用于痰湿蕴肺证,症见咳嗽,气喘,痰多。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3岁以下,1次5ml;3岁及以上,1次10ml。
(2)二陈丸(中国药典)(由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蕴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岁以下,1次3g;2~3岁,1次4.5g;4岁及以上,1次9g。
6.阴虚肺热证
〔证候〕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咳,或痰中带血。次症:咽痛声嘶,口舌干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治法〕
滋阴润燥,养阴清肺。
〔方药〕
沙参麦冬汤。
〔中成药〕
(1)养阴清肺口服液(中国药典)(由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组成)。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证,症见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用法用量:口服。3岁以下,1次5ml,1日2次;3~6岁,1次5ml,1日3次;7岁及以上,1次10ml,1日2次。
(2)蜜炼川贝枇杷膏(医保目录)(由北沙参、薄荷脑、陈皮、川贝母、桔梗、款冬花、枇杷叶、水半夏、五味子、杏仁水组成)。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用于阴虚肺热证,症见咳嗽,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3岁,1次5ml;4~7岁,1次10ml;8岁及以上,1次15ml。
7.肺脾气虚证
〔证候〕
主症:咳嗽无力,痰稀色白,久延难愈,神疲自汗,气短懒言。次症:面色少华,少食纳呆,反复感冒。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指纹淡。
〔治法〕
益气补肺,健脾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
〔中成药〕
(1)玉屏风口服液(中国药典)(由黄芪、防风、炒白术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肺脾气虚证,症见自汗恶风,面色㿠白,体虚易感风邪。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岁以下,1次3ml;1~5岁,1次5~10ml;6~14岁,1次10ml。
(2)补肺丸(中药成方制剂卷)(由熟地黄、党参、蜜炙黄芪、蜜炙桑白皮、紫菀、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补肺益气,止咳平喘。用于肺脾气虚证,症见气短喘咳,咳声低弱,干咳痰黏,咽干舌燥。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岁以下,1次1/4丸;1~3岁,1次1/3丸;4~7岁,1次1/2丸;8岁及以上,1次1丸。
(三)外治法
1.贴敷法
〔组成〕
生麻黄、桂枝、清半夏、葶苈子、桑白皮各30g,白芥子、细辛、冰片各20g。如属寒证,加肉桂20g;如属热证,加生大黄20g。
〔功效〕
止咳化痰。
〔主治〕
咳嗽属热证、寒证皆可加减运用。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加蜂蜜调匀,贴敷于天突穴、神阙穴、膻中穴、肺俞穴,每次6~8小时,隔日贴敷1次,1周为一个疗程。
2.足浴
〔组成〕
生姜30g。
〔功效〕
温肺散寒止咳。
〔主治〕
咳嗽风寒袭肺证。
〔用法〕
将生姜放入药罐中,加适量清水浸泡5~10分钟,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10~30分钟,每日2~3次,连续2~3日。
四、单验方
(一)验方
1.董廷瑶(上海市中医医院)验方:止嗽散加减
桔梗6g,荆芥10g,炙紫菀15g,百部10g,炙白前15g,橘红6g,炙甘草5g。功效: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者。
2.王静安(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验方
(1)清宣宁嗽汤:
荆芥9g,炙麻绒9g,炙百部12g,炙旋覆花15g,炙白前根15g,芦根15~30g,橘络9g,黄连6~9g,山楂15g,神曲15g,枳壳9g,桔梗9g。功效:宣肺解表。用于咳嗽风邪束肺证。
(2)宣肺化湿汤:
芦根15~30g,冬瓜仁30g,荆芥10g,黄连10~15g,炙百部12g,炙款冬花15g,炙旋覆花15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桔梗10g,滑石30g,木通10g,紫苏10g,炙麻绒10~15g。功效:清热化湿,祛痰止咳。用于咳嗽湿热蕴肺证。
(3)滋阴润肺饮:
沙参15~30g,麦冬9~15g,知母10g,天花粉10g,百合15g,炙百部12g,炙紫菀15g,炙枇杷叶15g,桔梗9g,山楂15g,神曲15g。功效:滋阴润肺。用于咳嗽肺阴不足证。
(二)单方
1.紫菀9g,陈皮9g,白萝卜汁12g,红糖适量。用法:水煎趁热温服。用于风寒咳嗽。
2.鸭梨1个去核,杏仁9g,冰糖15g。用法:水煎服。用于风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