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铁良筹谋夺兵权

彰德会操后,大赢家袁世凯虽然明面上交出了部分兵权,却无时无刻不想重新回到中枢之位。1907年7月28日,袁世凯欲借预备立宪打压满族亲贵。没想到的是,京城雪片似的弹劾奏章堆满了慈禧的案头。袁世凯急招第一智囊徐世昌及幕僚们商量对策。徐世昌带回来的消息是,以铁良为首的反对派集体弹劾袁世凯推行官制改革。曾经与袁世凯共事多年的铁良为何牵头弹劾袁世凯?其中缘由还得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说起。

袁世凯自出任直隶总督以来,风头正劲。手握近十万北洋新军,加封官号多达九个。保定总督府门前的旗杆上,写着袁世凯各种官位的旗帜迎风招展,甚是引人注目。不过,袁世凯也很识时务,对铁良颇为关照,在署理直隶总督时,就主动保奏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负责训练新建陆军,不明真相的人一度视铁良为袁之心腹。

铁良(1863—1938),满洲镶白旗人,幼年家贫;后靠自学,一步步从月薪一两的神机营“手书”迈入了高级军事将领行列。后来,经荣禄推荐,慈禧安排铁良升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并以练兵处襄办身份,协助袁世凯督理北洋六镇新军练兵事宜。

虽然与袁世凯长期共事,但铁良始终很清醒,培养满人军事将领迫在眉睫。因此,当慈禧欲解决京城练兵经费捉襟见肘之困时,铁良毅然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借考察江南制造局移厂之机会,南下筹措军饷。

铁良的第一站是上海,之后他又相继走访了苏州、南京、芜湖和武昌等地。每到一地,铁良主要通过清查账目、收土膏捐税于朝廷来控制地方财政来源,同时改编或解散张之洞等督抚的勇营武装,以达到解除地方军权之目的。

铁良

经铁良此举,地方势力有所削弱,国库也充盈了起来,慈禧对此大为赞赏。铁良一回京,立马就晋升为军机大臣,开始参与中枢决策。朝廷高兴了,地方却怨气沸腾。《警钟日报》称,铁良此行是为了满足朝廷私欲,供北京贵族挥霍而搜刮江南财富。

回京后的铁良,一方面提拔良弼等满族青年将领及军校学生掌管军事,力图对抗北洋派;另一方面以户部侍郎身份,从财务上对北洋军“钩稽精核”,遏制北洋军发展。袁世凯是何等人物,对铁良的用心是洞若观火。虽对铁良不满,但无奈时机不到,袁世凯只好更加极力安抚铁良。

不过很快,铁、袁二人就开始水火不容。1906年夏秋之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1905年7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接受“改良派”立宪的要求,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位大臣分赴欧美各国和日本考察。,之后清廷围绕是否立宪展开激烈争论。力主改革的袁世凯放出狠话,说官可以不做,但法不能不改。铁良直接反对,称现在民智不开,老百姓对义务权利没有正确认识,如果实行宪治,进行地方自治,最后还是被地方豪绅控制。铁良指责袁世凯,称其所谈的立宪根本与宪治精神背道而驰。袁世凯反驳,实行预备立宪就是要开启民智,进行地方自治有赖于朝廷甄选贤良,以培养民众自治之基础。二人各说各理,争执不下。

然而潮流之下,立宪改革势在必行。1906年9月1日,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官制改革遂提上日程,这一次的改革争论可以说是二人冲突的大爆发。袁世凯借机向慈禧进言,声称如不除掉铁良,则无法推动朝廷新政改革,奕劻随之附和。结果弄巧成拙,慈禧对奕劻、袁世凯改革的真实意图产生了怀疑。铁良转危为安,袁世凯却被贴上了“野心家”的标签,引得朝中诸臣侧目。

彻底激怒朝中大臣的,还是袁世凯推行的官制改革方案。此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以责任内阁制取代军机处,并设内阁总理大臣负责全国政务。袁世凯和奕劻的如意算盘是,奕劻出任总理大臣,袁世凯为副总理大臣,同时合并吏部、兵部、户部到其他部门,裁撤翰林院、宗人府等无所事事的机构。袁世凯甚至还提出了三权分立之说,要求责任内阁保证立法、司法和行政各负其责,互不统属。

如果按照这个方案,铁良虽可出任副总理大臣,却失去了财权和兵权。铁良立即将矛头指向以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地方督抚,并说:要想实现立宪必须实行中央集权,实行中央集权就必须解除地方督抚之兵权和财权。解玺璋:《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第190—192页。铁良的意见显然是符合慈禧心思的。

自认为摸透了慈禧心思的铁良,随即联合朝中言官弹劾袁世凯,于是就有了本节开篇那一幕。铁良亲自出马,一面鼓动李莲英到慈禧跟前哭诉,说袁世凯要驱逐太监,以换取慈禧进一步支持;一面亲自劝谏慈禧,称一旦责任内阁成立,一切大事均由国务会议决定,太后将大权旁落—现在朝廷最大的威胁不是革命党人,而是这位跋扈夺权的袁世凯。

反复权衡利弊之下,慈禧最终采纳了铁良等人的意见。1906年11月,清廷下诏改革官制,兵部改为陆军部,练兵处亦并入。铁良任陆军部尚书,寿勋为左侍郎,荫昌为右侍郎。另外,海军部及军咨府成立之前,所有事务也均归陆军部办理。

清廷官制的出炉,表明袁世凯的官制改革方案被彻底弃之不用,袁世凯预感到大祸临头。在徐世昌的建议下,袁世凯主动交出第一、三、五、六镇兵权,改归兵部大臣直接统辖。对袁世凯主动交出的四镇兵权,清政府乐得其成,并派满族将军凤山接管四镇指挥权。

而袁世凯留下的两镇兵力,铁良认为他这是以退为进。为尽快解除袁世凯所有兵权,1907年9月,朝廷任命袁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免去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要职。明升暗降之下,袁世凯失去了最后两镇兵权。

袁铁之争,铁良已占了上风。失去兵权的袁世凯决定以退为进远离北京,但作为交换条件,由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北洋势力开始向东三省渗透。

大事年表

1904年8月,铁良南下考察江南制造局新厂址、清查地方财政和考察地方军队,这是清政府练兵处主导下筹饷练兵政策的一次具体实践。

1905年 7月,为加强皇室集权,清政府决定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2月,考察团从北京出发,先到日本,再转至欧美等国。

1906年 9月1日,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宪政,史称“预备立宪”,同时进行官制改革。

9月,户部尚书铁良因官制改革与袁世凯起冲突,镇国公载泽弹劾铁良阻扰立宪。

11月,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率全国新军。奕劻管理部务,铁良任尚书。

1907年 9月,袁世凯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内调为外务部尚书,并授军机大臣。

小常识:官制改革

官制改革是晚清政府推行立宪的重要内容,涉及中枢政治体制改革和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两方面。1906年9月2日,自厘定官制大臣名单正式颁布始,官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9月20日,清廷按照奕劻等人厘定的新官制,拟仿照立宪国家三权分立体制,在中枢设立内阁、大理院和资政院。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兵部改陆军部,刑部改法部,大理寺、理藩院分别改为大理院、理藩部,工部、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设邮传部。1907年,颁布《各省官制通则》,将各省督抚军权、财权分别收归陆军部和度支部。官制改革进一步加深了满族贵族与汉族官僚的对立,加剧了清廷的危机。

知识链接:预备立宪

为抵制国内外排满革命,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此为“预备立宪”之开端。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预备立宪”前后共持续了七年。“预备立宪”分为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两个阶段,主要围绕国会请愿和清廷筹备立宪展开。在这过程中,清廷不仅未能满足立宪派速开国会之请求,而且试图通过改革将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引发立宪派和地方督抚不满。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标志着预备立宪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