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凯赋闲养寿园
在距离今天河南安阳城北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洹河之水蜿蜒而去,风景优美、祥和安宁。1909年1月,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后,就相中这个地方开始兴建“洹上村别墅”。入洹上村有一“养寿园”,顾名思义,他是要在养寿园颐养天年了。
半年后,袁世凯搬进洹上村。之后三年,不管外界时局如何变幻,袁世凯始终未出此园,生活悠闲自得,尽享天伦之乐。袁世凯果真是放下了一切权力甘心做一个钓鱼翁,还是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以谋将来之位呢?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至1908年。这一年慈禧日渐衰老,健康每况愈下,视力和听觉一天不如一天,久经宦海的袁世凯预感到大厦将倾。在胃病和腿伤的困扰下,刚刚过完五十寿辰的袁世凯急于辞官归隐,以避风波。
两个月以后,也就是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相继病逝,年幼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也就是光绪的弟弟摄政当权。因袁世凯出卖过光绪,载沣一度想杀之。袁世凯料想难以久安官位,隐退之心日盛,再加上联美抗日俄的外交策略失败,总理外交事务的他难辞其咎。1909年1月,袁世凯借口回籍养疴逃离了北京城。
离京后,袁世凯并未回到原籍项城,而是接受徐世昌建议迁居至河南卫辉。卫辉风景优美,但房屋狭窄,人烟稠杂,时不时还会有一些地方官员和报馆记者登门,无益袁世凯调养宿疾。于是袁世凯独自搬到辉县苏门静养,除了与相近之人谈谈实业,袁世凯大部分时间都在接竹引泉、拄杖看山,足疾虽未痊愈,精神却很安适。
养寿园建成后,袁世凯全家迁至洹上村。在犹如世外桃源的养寿园,袁世凯继续保持着与地方官员互不往来的态度,但对亲朋好友和北洋故旧却是热情周到。他不仅把京城府邸赠送给北洋旧部,而且每逢过年或过生日,甚至还会请京城、河南名伶来洹上村助兴,与大家同乐。轻松的环境和细心的调养,半年后,袁世凯的足疾竟然一天好似一天,甚至可正常行走一里以外。
就在袁世凯享受生活的同时,外面的世界却是“热闹非凡”。先是一些外媒,开始不断地大肆宣扬袁世凯即将重返政坛的消息,并指责载沣罢黜袁世凯是个愚蠢的决定,声称现在所有关心中国进步的人都在期待袁世凯的复出。
与此同时,袁世凯的亲信们虽被调离关键位置,但也没完全靠边站。老友徐世昌撤出东北后,仍身兼邮传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职务。北洋老部下们继续活跃在军界:段祺瑞调任陆军第六镇统制,后以侍郎衔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冯国璋依旧担任军咨使,负责办理军咨处日常事务。杨度、阮忠枢等谋士也不断与袁“飞鸽往来”,彼此交换着对朝局的看法,这让远离中枢的袁世凯时刻掌握着政局的走向。甚至还有些北洋旧部毫无顾忌,明目张胆地去洹上村拜访袁世凯,鼓动其出山。
就在北洋旧部频繁出入袁府时,朝廷这边也很“热闹”。东北有中俄条约交涉,西南有中英片马交涉,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让朝中大臣束手无策,一些非北洋派系的外省督抚开始建议朝廷启用袁世凯,云贵总督甚至提出由袁世凯接替其职位的建议。如果说北洋旧人支持袁世凯复出无可厚非,那么这些外省督抚的态度更加表明,启用袁世凯已是众望所归。然而外患毕竟还不是内忧,政局的暂时平稳,让朝廷在启用袁世凯的问题上仍持保留态度。

洹上村的旧牌子

袁世凯隐居时的洹水河

袁世凯隐居期间居住的“养寿园”。袁世凯很多的谋划都是在这里产生的。

袁世凯隐居时拍的《洹上渔翁》照之一

袁世凯隐居时拍的《洹上渔翁》照之二
然而,内忧很快接踵而至。袁世凯被放逐后,以载沣为首的清朝权贵本可趁机独揽朝纲,却生生打烂了一手好牌。先是排挤军事才干突出的铁良,外放为江宁将军;阻扰国会召开,激发国内立宪派反弹,梁启超甚至断言不出三年清政府必将大乱以至于亡;炮制皇族内阁,导致立宪派与摄政王为首的皇族亲贵彻底决裂;强制铁路国有,镇压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四省保路运动,枉送端方性命。
在此情况下,奕劻、那桐等人先是奏请朝廷收回内阁名单,载沣不同意。接着,庆亲王奕劻以能力不足再次请辞内阁总理大臣之职位,载沣也不批准。此时,如举火积薪之势的广大民意,纷纷通过不同渠道向朝廷施压,要求另组内阁。一时间,朝廷政局不稳。而后,徐世昌鼓动那桐以袁世凯早已痊愈为由,劝说朝廷起用袁世凯。载沣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就在朝廷对启用袁世凯举棋不定之时,1911年的春夏之交,袁世凯在《东方杂志》刊登了一幅他的《洹上渔翁》照。这幅照片以养寿园为背景,呈现了在树木萧索的冬天,袁世凯手执船篙与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兄长,乘坐小舟垂钓于湖的情景。
此地无声胜有声,一张照片,袁世凯既想让朝廷放心,他无意出山,甘愿逍遥于江湖,隐居于山林;又借机表明,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虽欲息影林泉,奈何他人推波助澜。
就在外界纷传袁世凯复出的消息之时,时间到了1911年10月10日,这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武昌发生兵变,一时间天下民心归向革命军,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革命形势席卷全国,仓促之下清廷调派陆军大臣荫昌、段祺瑞、冯国璋等人赶赴武汉镇压革命军。
北洋各部早已人心思变,阳奉阴违之下,前方战事节节败退。庆亲王奕劻乘机大力保举袁世凯,并在内阁会议上建议召袁回京平定叛乱。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同意启用袁世凯,命其镇压革命军。

《时报》1911年10月19日讽刺漫画《袁世凯出山》
朝廷着急了,袁世凯却不急。他私下对好友阮忠枢说这是朝廷借刀杀人之计,并以不愿重操旧业为由拒绝了朝廷的任命。眼看革命军的声势越来越大,朝廷不得不升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统率各路军队。袁世凯却说此次内乱声势浩大,恐其德行浅薄无力节制各路兵马,有负朝廷之重托,再次拒绝了朝廷的任命。
就在袁世凯再次拒绝出山时,关内十八省,除甘肃、河南、直隶和山东四省效忠清廷外,其余十四省先后宣布独立。作为呼应,奕劻、那桐和徐世昌等人以能力不足先后请辞,此时焦头烂额的清廷已经无计可施了。
袁世凯认为出山时机已到。在众人的再三敦促之下,借口友情难却,最终他以内阁总理大臣之身份出山。三年洹上村的“赋闲”生活就此结束,而清廷的命运也真正应了良弼的一句话:“大清亡于袁世凯之手。”



《时报》1912年10月10日漫画《武昌起义》
大事年表
1908年 11月14日,光绪驾崩;15日,慈禧太后薨。
12月,宣统帝(溥仪)即位,定次年为宣统元年。
1909年 1月,朝廷谕令袁世凯回籍养疴。
1910年 1月,十六省咨议局请愿代表赴都察院呈请速开国会,清廷拒绝请愿要求,坚持9年预备立宪期限。
6月,各省请愿代表再次齐集京师,向都察院呈递请愿书,要求代奏速开国会。
10月,各地立宪派配合北京请愿代表,发动第三次国会请愿活动,恳请清廷组织责任内阁和开设国会。
1911年 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
5月,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
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小常识 1:皇族内阁
亦称“亲贵内阁”。1911年5月,在立宪派发起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清政府裁撤原内阁和军机处,改设责任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因13名内阁成员中,清宗室成员有9人,故有“皇族内阁”之称。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并无立宪之意,而是借立宪之名集权于皇族,抵制革命。
小常识 2:保路运动
又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为向英法德美四国借款,宣布铁道国有政策,欲将商办的川汉和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出卖给帝国主义。因不满路权为洋人所控,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各地成立保路同志协会或分会,并以“破约保路”为口号发动保路运动。是年6月,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四川保路运动,不仅猛烈冲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关链接: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由湖北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之前,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廷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考虑到湖北防御薄弱,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湖北革命党人,决定联合组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举行起义。因不慎走漏消息,全城戒严,大批革命党人被抓。危急时刻,徐万年以总联络员身份冒死进入武昌城,约定10月10日晚上10点,以枪声两响为号发动起义。经过一夜血战,武昌全城克复。11日、12日,汉口、汉阳新军相继起义,武汉三镇全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并推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十八星旗为革命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