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龙虎狗”
北洋十六年政局变幻与小站有着千丝万缕之关系。正是从小站走出来的“武夫们”,他们导演并主演了北洋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其中,被誉为北洋“龙虎狗”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更是北洋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都曾被冠以“龙虎狗”名号。《世说新语》曾把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诞三兄弟比拟为“龙虎狗”;明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和胡大海,民间也有称他们“龙虎狗”一说;而北洋“龙虎狗”的说法则源自一位德国军官。
1899年,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为显示武卫右军实力,他邀请德国军官参加济南秋操阅兵。阅兵场上,德国军官看到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三人沉着稳健、进退有度、指挥有方,不禁称赞:“此三人堪称北洋军中三杰。”后来,人们沿袭古代品评人物的习惯,根据三人性格特点,形象地称他们为北洋“龙虎狗”。
北洋“龙虎狗”出身寒门草根。王士珍出身于贫困的医师家庭;段祺瑞来自农民家庭;冯国璋则来自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后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直到投身军界,而后考进武备学堂,三人命运才发生了转机。
王士珍(1861—1930),河北正定人,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批学员。学习期间,王士珍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深得学堂总办荫昌赏识,当袁世凯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才时,荫昌便毫不犹豫地向袁世凯推荐了王士珍。王士珍此人做事心思缜密且不张扬,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行事风格,所以人送外号“北洋龙”。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1888年以武备学堂优秀学生身份被保送到德国学习军事,之后又在德国艾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1890年,学成归国的段祺瑞本欲大显身手,但无奈所学与国内所需“水土不服”,不得不充任北洋军械局委员、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等文职。磨砺了五年之后,受荫昌推荐,段祺瑞从教习之位越级升任新建陆军左翼炮三营统带,兼随营炮兵学堂总办。因为人刚毅、强势,人送外号“北洋虎”。
冯国璋(1859—1919),直隶河间人,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期间,因考中秀才赢得李鸿章“不得了,武校出文生矣!”的赞叹,所以冯国璋也有“军中秀才”之称。毕业后,冯氏曾跟随聂士成赴东北、朝鲜考察,撰写兵书数卷,颇得聂士成赏识。因冯国璋不及王士珍神秘,也不似段祺瑞强势,人送外号“北洋狗”。
袁世凯非常看重武备学堂毕业生,并将他们作为个人班底而着意提拔。袁世凯任命王士珍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参与军中成绩考核、人事升降黜陟等。冯国璋,袁世凯也发挥其长处,任命其为总办,负责兵法、操典之编写。在袁世凯的提携下,二人由帮办、总办成长为日后独当一面的军中将领。至于段祺瑞,袁世凯以其炮兵之才,委任为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炮队统带,兼任行营武备学堂炮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等职。关于段祺瑞的军事才能还有一段逸事:当年,威海卫一战北洋海军全线败退,就在清军仓皇撤退之时,唯有段祺瑞率领将士取出炮栓而退,日军见此情景,认为段是当时清廷尚有知军事者的将才。从无实权的文职到掌握一支军队的领导权,段祺瑞在小站开始了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在袁世凯的提拔和重用下,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竭尽犬马之劳,衔环以报知遇之恩。段祺瑞小站期间与士兵同吃同住,不离营舍,遇事负责,令出必行。王士珍负责工程营,他不仅对水雷、旱雷、踩雷及各种武器的用法及制造熟稔,而且所辖士兵军容整齐,训练得当。荣禄曾向袁世凯称赞王士珍:“此人负治国之才,不第长于军事也。”
当然,袁世凯更为看重的还是他们的军事管理才能,这一点是小站督练新建陆军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小站练兵能否真正实现彻底转型。在袁世凯的授意下,王、段、冯三人联合编制《训练操法详晰图说》12册,作为随营学堂教科书。该套书分门别类地对军队训练宗旨、将领训练、哨官训练、士兵训练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针对不同地形制定了详细的攻守操法;理论与日常训练相结合,军队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同时,为切合袁世凯打造个人班底之目的,三人在书中始终贯穿了袁世凯督练新军的指导思想。比如:将要达到“上宣力于王室,下自奋于功名”;弁要求懂得“高官显秩,无难拾级而升,厚禄重糈,可以操券而得”;兵必须明白“自古将多出行伍”“命该不死自然生”“安分守己把钱剩”等道理。该套书也成为清廷日后训练新式军队的重要军事教材。
三人也是袁世凯扩军备战的主力军。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后,三人追随袁世凯到山东继续训练武卫右军。冯国璋将山东旧军整编到武卫右军之后,又将山东34个营改编为20个营,内设步兵16营、骑兵2营、炮兵2营,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共计1万余人,成为北方最大的武装力量。
为了配合袁世凯弹压山东义和团运动,三人亦是各司其职。段祺瑞先是随武卫右军开赴济南,之后留守直隶,与倪嗣冲、袁大化等人带兵镇压了直隶广宗、威县一带的景廷宾起义。王士珍则将士兵编为便衣队,对过境山东的在华传教士和商人进行沿途保护,帮助其租赁车船,资助粮食、衣服、川资。而冯国璋则驻守德州,负责阻截义和团后退之路。
由于三个人始终追随袁世凯左右,且军事才能过硬,随着袁世凯北洋军事实力的增强,袁世凯对三人也极尽笼络之意,先后提携三人为驻守一方的军政要员。1901年冬,王士珍升任步兵第一协统领,兼理全国操防营务处。1902年7月,段祺瑞以总办随营学堂之功劳被清廷以道员留直隶补用,并加二品衔。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督练考察全国新军,袁世凯又推荐王士珍出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段祺瑞任军令司正使,冯国璋任副使。
三人中,尤其是段、冯二人并非池中鱼,假以时日必定“鱼化龙”,这其中的关键袁世凯看得很透彻。但在北洋初期阶段,为了打造一支以他为核心的北洋军队,袁世凯又不得不依靠他们。因此,当北洋常备军建制后,袁世凯就任命冯国璋常驻保定督理北洋各武备学堂,同时兼任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师范学堂督办,主持北洋陆军将弁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贵胄学堂,以及陆军小学、中学、大学堂等。袁世凯本人就是通过练兵笼络了一批人才,当然知道主政学堂对培植个人势力的重要性。所以当冯国璋大量延揽人才时,袁世凯非但未加遏制,反而借其手笼络和培养了一批像李纯、陈光远、王占元、曹锟这样的北洋派系军官。
在袁世凯的安排下,北洋一系军官进入清政府各个要害部门。经过多年的经营,北洋集团开始形成并壮大,成为袁世凯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资本。
大事年表
1899—1901年 清政府任命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
1900年 5月,奥、英、法、德、意、日、俄、美八国一致决定,以“保护使馆”名义,调兵进入北京。
1901年 冬,王士珍升任步兵第一协统领,兼理全国操防营务处。
1902年 2月,袁世凯仿照武卫右军编制,创建北洋常备军。
4月,景廷宾领导直隶广宗县人民在沙头寺宣布起义,以“官逼民反”“扫清灭洋”为旗帜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5月,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北洋军镇压景廷宾起义。
6月9日,袁世凯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7月,段祺瑞加二品衔,以道员留直隶补用。
1903年 12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徐世昌充练兵处提调,刘永庆、段祺瑞和王士珍分别任军政、军令和军学三司正使。
小常识:威海卫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894年黄海海战后,日本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北洋舰队撤退至山东威海卫军港。为了进一步打击清政府,日本拒绝与清廷和谈。1895年1月,在联合舰队的护送下,日陆军进攻并占领了距离威海卫东南10余里处的荣成。由于清军的消极抵抗,日陆军相继占领了威海卫的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威海卫陆地全失,北洋舰队陷于日本海陆军的合围之中。2月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沦陷。2月23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知识链接: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山东、直隶、河南和江苏一带。随着民族危亡日益加剧,1898年,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的各阶层群众首先在山东,接着在华北、东北等地自发掀起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最初以反对外国教会、传教士及其教民为主要斗争目标,1900年发展成一场以“扶清灭洋”为旗号的反帝爱国农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