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老对手的最后较量
夏侯渊是曹军西线战场的总指挥,相当于元帅级的人物,他猝然战死,曹军上下无不震怖。惶恐之下,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原丞相府长史杜袭此时在汉中任督军,曾在曹丕五官中郎将府担任过门下贼曹的郭淮此时在夏侯渊军中当司马,他们二人收敛散卒,号令全军说:“张郃将军是国之名将,刘备也有所忌惮。现在事情很紧急,非张将军不能主持大事。”
杜袭和郭淮共推张郃为临时统帅,张郃重新调整部署,安好营寨,大家才稍稍安定下来。刘备指挥人马渡过汉水来攻营,大家都认为此时敌众我寡,士气也不如对手,不如在汉水边修筑工事抵挡,不让敌人渡河。郭淮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这是向敌人示弱的做法,无法挫败敌人。不如在离汉水远一点的地方列阵,诱使敌兵渡河,等他们渡过一半时再突然发起攻击,刘备必然可破。”
张郃采纳郭淮的建议,远远地列阵于汉水北侧,刘备看到果然生疑,不敢渡河。在张郃的主持下曹军暂时稳住了阵脚,避免全线溃败。他们坚守在汉水北岸,等待援军的到来。
曹操意识到汉中已危在旦夕,立即从长安出发赶往汉中。为节省时间,这次他改走褒斜道,这是他第二次走这条路,上次由汉中返回长安时曹操走的就是这里,可能是他想亲自体会一下这著名通道的实际情况,曹操得出的结论是“南郑为天狱”,褒斜道是“五百里石穴耳”,说明这条道路在当时狭窄、深险并且路程漫长。
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终于出了褒斜道,到达汉中。老对手来了,刘备采取先不与其争锋的对策,新获定军山大捷,刘备信心十足,对左右说:“曹操虽然亲自前来,必然会无功而返,我一定能拿下汉中!”在阳平关以东、南郑以西的汉水谷地,双方展开了对攻。

曹操引兵进入汉中路线示意图
一次,曹军的运粮队从北山下经过,队伍很长,黄忠认为可以袭击一下,把粮食劫过来。汉中是个不大的地方,突然间云集了双方这么多军队,军粮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对方的军粮劫过来,那对敌人将是双重打击。刘备派牙门将军赵云跟随黄忠一块儿劫粮,黄忠先出发,赵云在后,但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然未归,赵云率几十名骑兵出了营寨,去接应黄忠。赵云刚一出来就遇到曹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赵云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且战且退,奋力杀出重围。这时赵云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赵云又折返回去,杀入重围把张著救了出来,之后杀回自己的营寨。
赵云的营寨已被曹操手下沔阳县长张翼带人占领,张翼闭门拒守,赵云杀了进去,将营寨重新占领,之后把营门打开,偃旗息鼓。曹军到后,看到这种情况怀疑营内有伏兵,不敢攻营,于是撤退。赵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击曹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踏,还有不少坠入汉水中淹死。这可以称为赵云版的“空营计”,第二天刘备亲自到赵云营中视察,看到前一天的战场,不禁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当天刘备下令在营中摆酒庆贺,一直喝到晚上,刘备军中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还有一次,双方交战,形势对刘备不利,应该赶紧撤退,可刘备不肯,没有人敢劝。看到矢如雨下,法正急了,一下子挡在刘备身前,刘备喊道:“孝直避箭!”法正不避,对刘备说:“主公您都在亲自用身体挡箭矢,何况小人我呢?”刘备这才冷静下来,下令撤退。刘备屯兵于栖于山上,派养子刘封下来挑战。曹操大怒,骂道:“一个卖鞋子的小儿,居然用养子抗拒你家主人!待唤我家黄须儿来收拾你!”黄须儿就是曹彰,曹操从邺县出发前,派曹彰领兵征服代郡乌桓,当时代郡的乌桓人造反,曹操让曹彰以北中郎将的身份代理骁骑将军,领兵镇压叛乱,现在代郡建边的事已经完结了,曹操还真的让人去唤曹彰来汉中前线,曹彰接到命令后昼夜西行往这里赶来。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刘备看到无法立即取胜,干脆来了个拒险死守,跟曹操拼消耗。曹军连失重地,只能在南郑等据点坚守,时间长了,后勤供应果然成了问题,由于吃不饱饭,曹军士兵有不少人逃跑开小差,还有些投降到敌人那里,这让曹操很苦恼。蜀汉后来有一个挺有名的将领叫王平,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他原来是曹军的将领,就是在这个时候投降刘备的。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县人,当时巴中部族首领杜濩、朴胡等人投降了曹操,到洛阳拜谒,王平是跟着他们一块儿去的,被曹操提拔为校尉。曹操此次再征汉中,王平随军,但是又投降了刘备,被刘备提拔为裨将军。
眼看短时间内无法取胜,曹操萌生了放弃汉中的打算。一天,有人请示当夜的口令,曹操说了一个“鸡肋”,大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随征的丞相府主簿杨修听到后就开始收拾行李,大家很惊讶,问他何故,杨修说:“鸡肋这个东西,扔了怪可惜,吃吧又没什么味道,这就好像是现在的汉中,我因此知道魏王想撤军了。”
杨修的理解是正确的,曹操实在不想把主力部队长期集中在汉中这个大山中的小盆地里,合肥一线的孙权,襄阳一线的关羽,还有北方的公孙氏和乌桓人,哪一个都不让他省心。近一两年来,各地又频频发生叛乱活动,曹操已经有了心力交瘁之感,于是曹操下令从汉中全线撤退。
很多人认为曹操在撤离汉中前下令杀了杨修。其实,曹操杀杨修并不是春天时在汉中,而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地点应该在邺县。《魏略》记载:“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这里明确两点:一是杀杨修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不仅有明确记载,而且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去世的,与杨修“死后百余日”的时间点也相吻合;二是杀杨修的原因是“漏泄言教”和“交关诸侯”。除此之外,《资治通鉴》还提到:“操亦以修袁术之甥,恶之。”汉末汝南郡袁氏、弘农郡杨氏都是天下知名的大族,双方通婚,杨修的母亲袁氏是司徒袁安的曾孙女,算下来杨修就是袁绍的外甥。
杨修很有才,有时还有些恃才傲物,但这并不是曹操杀他的主要原因。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因为他卷入了曹植、曹丕的夺嫡之争,当曹操下定决心扶持后者时,便全力以赴为其扫清未来接班之路上的障碍,不仅杨修,丁仪、丁廙等人也都被曹操找个借口杀了。关于这一点,后面还将作详细介绍。所以,“漏泄言教”不是重点,“交关诸侯”才是。至于杨修是袁绍外甥这一点更是一种借口了,袁绍已经死了十几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了,这时候已没必要再提旧事,曹操如果真的因为这一点而讨厌杨修的话,就不会让杨修接近曹植,也不会让杨修担任自己的主簿了。
这场汉中之战是曹操与刘备这两个老对手最后一次直接交手。曹操和刘备都是汉末三国时代的杰出人物,比较起来,二人互有优劣。曹操的军事才能很突出,被誉为当时的孙膑、吴起,他一生征战三十多年,“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尽管也打过不少败仗,但以胜仗居多,打过一些苦仗、漂亮的仗,除官渡之战外,潼关之战也是他最经典的战例。曹操善于出奇兵,经常身先士卒,是将才也是帅才,本身也是一流的谋士,其在军事上的综合成就是汉末三国时代无人能比的。曹操在外交方面做得总体上也不错,源于他心胸较为开阔,能兼容并收,除了用武力消灭群雄外,也注意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在处理关中、辽东、泰山、汉中等边缘地带方面,他采取了柔性的、更为灵活的手法,成为军事手段的补充。相比较而言,曹操在政治方面显得有些被动,始终没能处理好与士大夫集团的关系。一方面缘于他的出身,尽管他努力撇清与宦官家庭的关系,但毕竟不如世族出身的袁绍、宗亲出身的刘表和刘焉等人能占到政治上的便宜;另一方面,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与汉室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容易遭受诟病,所以曹操在政治上一直很被动,不仅生前如此,身后也一样。
与曹操相比,刘备最大的长处是会打“政治牌”,很早的时候就重仁义,后来又注重推崇汉室,在滞留许县期间,尽管政治环境极为恶劣,但刘备仍不愿意阿谀曹操,而是秘密参加了董承等人谋划的政变,虽然没有成功,但表明他是站在汉室一边的。占领成都后刘备仍尊汉室为正统,这些政治手段比曹操强硬称魏公、魏王来得高明。刘备也是出色的军事家,虽然一生打的败仗更多,但那多是情势使然,是势不如人的情况下只得奔命的结果,不能反映他真实的军事水平。刘备军事生涯的顶峰是这次汉中之战,先是一战夺汉中,后来老对手曹操亲自率兵来救,刘备打得不慌不忙,信心十足,迫使曹操不得不撤军。刘备最大的问题在外交上,赤壁之战前迫于形势而不得不联合孙权,后在诸葛亮的竭力维护下孙刘联盟得以保持,但刘备对此似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结果埋下了祸根,这些隐患在后面将不断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