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家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元济后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陈苏

张元济

(1867.10.25—1959.08.14)

浙江海盐人,中国现代出版业奠基人之一,教育家。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把一个印书作坊办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

与夫人许子宜生有一子一女:女儿张树敏、儿子张树年。

张树年有一子张人凤、一女张珑。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祖父把我们这些人搞到成天和书打交道。他有个《新治家格言》,是他82岁时手书的,包含他对个人修养、修身育人、治家执业等各方面的观念。

——张人凤


2011年12月,海盐张元济图书馆新馆建成,新老馆总占地1.1万平方米,藏书40万册。

2012年,适逢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张元济诞生145周年,4月25日至27日,《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张元济的故乡海盐举行;张元济纪念馆经过扩建,正式对外开放。1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集聚海盐,共同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出版巨子。张元济之孙张人凤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自1987年至今,海盐已举办六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出版四部论文集。

张元济之孙张人凤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

摄影 袁培德

2012年3月7日下午,在上海市淮海中路(旧称霞飞路)上方花园24号张元济故居,张人凤接受《嘉兴日报》记者专访。多年来,他致力于收集整理祖父文集,《张元济全集》是他多年的心血凝聚。

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

有人称他为出版家、教育家,也有人认为可称为思想家、改革家。仁者智者各抒高见。然而,对家庭来说,他永远是一位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的好父亲。

——张树年《我的父亲张元济》

直到张元济去世,张人凤与祖父生活了近20年。他印象中,祖父对小辈很严厉。

张元济之子张树年在父亲身边生活52年,他在《我的父亲张元济》中回忆:“父亲最厌恶睡懒觉。在父亲的教导下,我确实养成早起的习惯。至今我6时起床,决不拖沓。”

张元济孙女张珑在《水流云在》中,回忆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没有坐下来,晚辈不可以动筷子,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张人凤记得:“一次他颇严肃地对我说,餐桌上不可以用刀叉或筷子指着别人,那样不礼貌。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使我终身受用。”

张元济对家人关心备至。张人凤记得日伪时期,常实行“防空”“戒严”,家家熄灯,戒严令过去才能亮灯吃饭,“小孩子则又饿又恐惧。祖父摸黑来到三楼我的房间里……让我躲进壁橱,开亮壁橱里的电灯,半掩着门,再拉上厚窗帘。祖父看到我独自在壁橱里安心吃晚饭,他才放心地走下楼去”。三四岁时,张人凤到邻居家吃蛋糕,回来闹着吃,“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之时,祖父在朋友的启发下,卖字,刚有第一笔收入,就买了这种蛋糕给我吃”。

1953年暑假期间,张元济先生的全家合影(后排中间张树年夫妇,左边孙女张珑,右边孙子张人凤) 被访者供图

张珑记得幼时,芒果稀有,祖父每食一个,必将芒果剖成两半,与她分享。1947年张珑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祖父托人买了一架“雷明顿”牌打字机奖励她。她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写信提到石刻三希堂法帖,想刻拓,没想到不久就收到祖父回信,说已替她买了一部。

父亲对祖先最崇敬者,似有四位,他们的著作、言行在塑造父亲的品格中,有着很大的影响……父亲对始祖“不受权贵之饵”“以挽弱宋而奋中兴”“清明刚正,国家是急”的高尚品行,景仰备至。第二位是十一世祖张奇龄……他立下家训,世代相传:“吾家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潜;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父亲对大白公家训极为推崇,1914年极司菲尔路新居建成时,用隶书亲笔缮写,命人镌刻在柚木板上,镶嵌于大客厅拉门上……

——张树年《我的父亲张元济》

勤奋,是张元济给后辈的最深印象。

张树年书中记述:“父亲天不亮就起身……盥洗完毕,父亲就开始工作。开了电灯,伏在书桌上批阅公文,写信,查资料,总之写个不停。等到天亮开了百叶窗,熄了灯,继续写。”

张珑《水流云在》自述幼时印象:“从幼小的时候起,我就有一种怕时光流逝而自己什么也没有做的恐惧。这种深深植于我心灵之中的思想就是来源于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自我有记忆起,总是看见祖父在辛勤地、忙碌地工作,或伏案写作,或看书,或会见客人,或出门办事,从未见他闲着。”

“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之一是严格,印象之二是非常勤奋。”张人凤有记忆时,祖父已快80岁,是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每天早晨,商务印书馆派汪师傅送文件和信过来,紧要的,祖父当时就批示。一天两次,早晨8时,下午4时,天天如此。整个上午他写回信,起草文件。吃过中饭,沙发上靠一靠,进行古籍点校。吃过晚饭,看商务印书馆的股票。父亲陪他说说话。”直到张元济1949年中风,“他能坐起来时,床上放小桌子,继续工作”。

1932年,《百衲本二十四史》编校就绪。日军轰炸商务印书馆,焚烧涵芬楼,商务印书馆百分之八十的资产,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悉数被毁。伤心过后,张元济从头开始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到1937年出齐,耗时十八载,三千卷字字心血。

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组织编译出版的部分著作

摄影 袁培德

说到《涵芬楼烬余书录》定稿,张人凤对祖父的付出感受尤深:“被烧之后不久,他着手搞这个工作,当时不敢出版。抗战胜利后,他继续编撰。1948年,基本定稿。1949年中风后,他身体稍好,就开始最后审定。他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他最后的典籍著作,1951年正式出版。

“他是个读书人,对国,对家,对事业,对自己怎么考虑,上对祖宗,下对小辈,都有规范,他严于律己、清廉,非常严格。究其根源,当然有来自祖训,更高的是来自儒家的哲学。”

1936年,蔡元培、胡适、王云五发起,征集论文,刊行纪念册,献给这位学者与学术界功臣,作为他70岁生日的寿礼。《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收录22位名人、学者论文,他们尊称张元济为“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赞誉他“兼有学者和事业家的特长”。

无书不成其为家

书更是无所不在。在大客厅、小客厅、小书房、楼梯间,楼上祖父的工作室、卧室里,以及后来在上方花园住宅的上上下下,无处不是书。似乎无书就不成其为家了。文化的熏陶需要一种气氛,祖父以他渊博的学识,自然而然地在家里营造起一种文化氛围,使晚辈们得以自幼沐浴其中。

——张珑《忆祖父》

“父亲从欧洲带回不少玩具,其中一盒积木我特别喜欢……我和姊姊都不会搭……这盒积木,我的儿女珑儿、长儿都玩过,外孙女清清与孙女玮玮、璟璟也玩过。可说是我们家传代的玩具了。”张树年曾详细描述这套父亲赴欧洲考察时带回来的传家玩具。

张元济一女一子,继室许夫人所生。1889年张元济中举,娶同乡吾乃昌之女为妻。三年后,张元济中进士,吾氏夫人病故。1895年,娶已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庚身之女许子宜为妻。两人相濡以沫,直到1934年夫人病故。

女儿张树敏,1903年生,自幼延聘家庭教师。抗战胜利后,随夫去香港地区,后旅居法国,20世纪80年代病逝。有三个女儿,长女孙以恒和三女孙以茂是老师。

张树年是张元济唯一的儿子,1907年生,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我父亲大学毕业后想进商务(印书馆),但祖父不同意:‘你不能进商务(印书馆),对你不利,对我不利,对公司也不利。’”张树年1931年留美入纽约大学,学工商管理,回国后,进了银行。“父亲一生算不上坎坷,但他留美时,商务(印书馆)被炸,家境困难;留学回来,赶上日本侵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学的那套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用,只能在储蓄所工作。他一生很单调,虽没戴‘帽子’,但也很压抑。不过,总算平稳度过。”家被抄过,资料尽毁,包括张元济1926年到1949年的20多本日记和一些书、信。张树年晚年编撰《张元济年谱》。1997年,他90岁时写作《我的父亲张元济》。

张树年有一子一女。女儿张珑1929年生,195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1951年夏,接马寅初亲自签署的聘书,到北京大学西语系教英文,直到1969年与爱人李瑞骅(我国金属结构设计研究工作的先行者和带头人),被“下放”到湘西“干校”。后来,回建设部做翻译,同时担任《中国建筑》英文版主编。退休后,她写了自述体回忆录《水流云在》。张珑之女李清,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20世纪90年代初旅美,后在纽约做电脑软件。

儿子张人凤,1940年生,1958年高中毕业,受姑母在国外影响,只能勉强入读上海师范大学数学专科。毕业后,从事职工业余教育,杨浦区业余大学任教,后任校长,曾任杨浦区政协副主席、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

退休后,张人凤集中整理编撰祖父资料。早在张树年编《张元济年谱》时,他已开始帮忙。“《张元济全集》现已出版10卷,2007年到2010年出完。出版后又发现约十万字新资料:一部分是上海图书馆开放了盛宣怀档案,有张元济写给盛宣怀的书信和工作报告;另一部分是上图新开放的张元济商务印书馆工作日记,夹有很多纸条,有信稿、批示、文稿等。”(张人凤不断收集整理张元济的遗文佚札40余万字,目前《张元济全集补编》已完稿,商务印书馆编辑工作正在进展中。)

2007年,出版社向张人凤约稿,他与柳和城合作编撰《张元济年谱长编》。2011年1月,《张元济年谱长编》(上、下册)正式出版。

张人凤学数学,编撰资料,难度很大。“都是文言文,没有标点,毛笔字的信稿非常(潦)草,资料散失,很难找。”但长达20年的研究,他逐步积累、掌握了一些考证方法。

张人凤有两个女儿。张玮1969年生,同济大学环境监测专业毕业,现在新加坡国家公用事业局从事自来水质分析。张璟1978年生,纽约圣约翰大学读硕,学税务,后任职于纽约一家保险公司。

谈及祖父对家族影响,张人凤说:“把我们这些人搞到成天和书打交道。”张元济晚年曾撰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爱书、藏书,终身与书打交道,深深影响后人。同时,他对昆曲的喜好,也代代传递。

更多的是潜移默化,“他有个《新治家格言》,是他82岁时手书的,包含他对个人修养、修身育人、治家执业等各方面的观念”。2011年12月,《新治家格言》上了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新馆的墙。

【对话】

“为中华文化长流加一块砖”

记者:您写《智民之师张元济》,是否认为祖父在启迪民智上贡献最大?

张人凤:祖父成就很多。首先,中国近现代出版业,他是奠基人之一,商务(印书馆)培养大批出版人才,商务(印书馆)出版样式、管理模式是当时出版业楷模。其次,对教育贡献很大,主持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影响很大。最后,古籍研究、出版有突出贡献,他用商务(印书馆)的力量,雄厚的资金,加之他学术的专业,编辑《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等,这在民国时期中国古籍整理出版方面有代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流传、普及的作用不可小看。(《智民之师张元济》经张人凤修改后,改为《我的祖父张元济》,2020年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记者:20年来,您跨学科、花精力做有关祖父的资料收集、出版,主要是为什么?

张人凤:祖父的东西难能可贵,能流传下来,也是为中华文化长流加一块砖。很多资料分散在各地,不去整理,也就散了。别的研究者收集资料可能会更困难,我花点时间,对别人的研究也很有用。

当然也有客观条件:父亲曾指导过我,有些关系可以联络,方便收集资料;因为商务(印书馆)的关系,全集这样的大部头,也能出版。我也感兴趣,虽然跨学科,但学理也有好处,逻辑思维和考证的严密性对研究有帮助。

记者:您大概有多少研究成果?

张人凤:大概编撰700万字,写作50万字。《张元济全集》550万字,《张元济年谱长编》180万字,还有台湾版《张菊生先生年谱》。我写了《智民之师张元济》,16万字。2007年,收集了此前发表过的张元济研究文章,大约30万字,出版了《张元济研究文集》。

现在,我每天去图书馆,不断发现新东西,希望全集再继续补遗。

补记:2012年至今的十余年,张人凤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他把2007年至2018年张元济研究文章收集起来,201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整理张元济重要的版本目录学著作《涵芬楼烬余书录》,2022年精装繁体字排印本出版,增加手迹图片、后辈学者的研究文章和索引等。这本书于195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线装本,以后收入《张元济全集》,此外再没出版过单行本。

2022年,为了纪念祖父张元济的155周年诞辰,82岁的张人凤和93岁的姐姐张珑,与张元济图书馆、张元济研究会合作编辑的《海盐张氏涉园丛刻全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11年和1928年,张元济收集海盐张氏历代祖先遗著编成《涉园丛刻》和《涉园丛刻续编》,此次合编再版,制作十分精良。

与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合作完成16万字的《张元济与交通大学档案史料汇编》编辑工作,今年(2012)可望出版。此书收集张元济1899年至1902年这四年间在南洋公学工作期间的文牍、书札,以及此后数十年间与交大有关人士的交往资料。

眼下,张人凤正在做《张元济年谱长编》的增订工作,此书在201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他又发现不少史料,同时发现几处错误,张人凤打算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再出版一部增订本。

记者:您的子女了解曾祖父吗?

张人凤:都知道,但他们对整理材料不感兴趣。我整理出来的东西,他们都有。至少让他们知道,曾祖父曾经做过什么。

记者:张氏后人从事教育的特别多,这与祖父重视教育有关吗?

张人凤:并不完全受祖父影响。

记者:您多年从事教育,怎么看祖父的教育思想?

张人凤:祖父的教育思想、观念很了不起。他到商务(印书馆)的出发点,在于普及教育,启发民智,提高国民素质,强国富民。他很看重普及教育,觉得文化教育停留在少数人身上不行。民众没有文化,这个民族肯定会被人家抛下。

记者:是什么成就了您祖父?

张人凤:他是大学问家,又是实干家。他勤奋肯干,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从基础抓起。他适应时代发展,也抓住时代机遇,利用自己与知识文化的接触,成就事业,使得教育观、指导思想得以实现,同时也为教育做了贡献。

记者:您的祖父致力于中小学教科书编写。老课本一度很热,《读库》张立宪曾力推老课本,第一套就是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教科书》,您如何看?

张人凤:老课本很有意义,对现代教材编写有启发。我做《张元济全集》时,也曾想把祖父编写的或参与编写的教科书放进去。一是反映祖父的思想观点;二是反映他在教育方面做的事情;三是尽可能把他的文字留下来。但出版社没同意,那是2005年。

我编全集,不考虑重不重要,也不考虑观点对错,只要是他的文字,全放进去,不修改,后人要批评也可以,我想还历史真实面貌,包括对教科书也是如此。

(2012年4月27日首发,2023年7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