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家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沈钧儒后人:沈家的后代,最看重学问和气节

许金艳

沈钧儒

(1875.01.02—1963.06.11)

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生于江苏苏州。法学家,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民盟创始人之一。

沈钧儒和夫人张象徵共育五个子女:儿子沈谦、沈诚、沈议(叔羊)、沈谅和女儿沈谱。


主张坚决,态度和平(我祖父做人的座右铭);做事儿尽职尽责,不讲回报(个人利益);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取,应该都是良好家风的组成部分。

——沈宪


女儿称他为“爱的化身”

浙江古越国,勾践人中杰。

尝胆卧则薪,我是浙江籍。

苏州有胥门,炯炯悬双睛。

怒视敌人入,我是苏州生。

哀哉韬奋作,壮哉戈先生。

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沈钧儒《我是中国人》

清同治十三年腊月(1875年1月),沈钧儒出生在苏州盘门城内新桥巷通关坊一个士大夫家庭。

沈家祖上世代读书做官。沈氏家族在明末为躲避倭寇之乱,迁居嘉兴。降至沈钧儒曾祖沈濂时,已累七世。因其祖父沈玮宝任苏州府知府,故举家迁至苏州。

甲辰年(1904),沈钧儒“赐进士出身”,这个江南的读书郎,成为清末最后一代进士。

1905年,他以进士身份赴日本留学,学习政法。和他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比,沈钧儒并没有仅停留在爱国和民族的层次上,他参加的民主和民权斗争,不少于他参加的抗战活动。沈钧儒曾自述,他一生的政治生活是从参加清末宪政运动开始的。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郭世佑在《沈钧儒与中国宪政民主》的序中说:“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呼法、立法和护法的一生。”

沈钧儒的堂弟沈苏儒之子、美籍华裔作家沈宁在其《百世门风》里回忆20世纪60年代和祖母去北京东总布胡同看望伯父时的场景:

衡山公迎出来,他个子很矮,光头发亮,前额高大,长脸美髯,一身四个大口袋的干部服。衡山公双手扶住祖母,满口嘉兴话。

沈宁记得祖母回家路上的一句话:“衡山到底是我们嘉兴沈家门里的。”沈宁说自己长大一些后才明白三千年书香传世的沈氏家族,是用一套什么标准来评价子孙后代的。

沈钧儒幼女沈谱的长子范苏苏在回忆姥爷时,也提及《百世门风》。他说:“沈家的后代基本都是书香门第(出身),当大官的也有,最重要的是比较有学问,都比较有气节,这在我姥爷身上比较有体现。他做律师,绝对不会为自己谋利益,他经常帮助一些穷苦的青年人,为没钱的老百姓打官司。他对人非常真诚,所以他的威信也非常高。”

和爷爷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沈宽(沈钧儒三子沈叔羊之子)在回忆爷爷时,感慨地说:“爷爷那代人的思想非常单纯,没有一丝个人名利的东西。”

沈钧儒在故乡嘉兴停留的时间很短。他于1887年、1889年、1890年回嘉兴应童子试和考秀才。14岁应秀才试,未中。第二年回嘉兴考秀才,以第16名得中。

他在《嘉兴》一诗中是这样描绘故乡的:

绕城宫柳拂长街,桥外睛漪净似揩。

寄语里人须早起,南湖烟景晓来佳。

桐乡李子满篮兜,王店荷花贴水浮。

行过双山一凝望,蒋侯第宅最宜秋。

28岁那年,沈钧儒中了举人,29岁又中了进士。按照传统中国士大夫家庭的习惯,他本来应该成为一个乡绅或政客。然而,沈钧儒没有走这条路。

1997年,上海衡山公园竖起沈钧儒铜像时,沈谱写了一篇《爱的化身》。她这样说自己的父亲:一部近代史,他的祖国及人民经历了多少欺凌苦难及蹂躏啊!自他出生至刚涉世就对此有了切身的感受,他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对孕育他生长的这块广阔土地上的一切,都寄予深厚的情感。他热爱祖国每一寸大好河山,同时,他的爱国和爱人民也是密不可分的。祖国不是虚称。如何才能摆脱祖国和人民的深重苦难并获得永远的解放呢?他曾不顾一切地去寻求这个真理。

沈钧儒一生几次出生入死。他被北洋政府监禁过;上海“四一二”政变又遭蒋介石逮捕;抗日战争期间,他同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史称爱国“七君子”事件。研究者称沈钧儒是吴越文化之子。他的身上,既有吴文化的亲厚、友善、忠义、爱家等风范,又流淌着刚毅、坚贞、顽强的越文化血液。他一生爱国忧民,追求国富民强,这也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优秀的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传统。

“爷爷还被称为‘老少年’。他爱和青年交朋友,因为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沈宽回忆说,“我听长辈说,相当多的革命进步青年去延安或者去国外勤工俭学,他们来找我爷爷,他就把身上的钱给他们,或者把手表、衣服给他们。这样的事情他做了很多。”

在沈钧儒后人眼里,沈钧儒虽一生从事革命,却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他仍旧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浓厚亲情。他被女儿沈谱称为“爱的化身”。

2008年出版的《沈钧儒家书》,汇集了他从1901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给亲人的200多封信。在为信仰的事业奔波忙碌时,他还不间断给孩子们写抵万金的家书。

沈钧儒一生重情,他在1922年写下了三万字的《家庭新论》,其中写道:“儿童是人类爱的维系物,社会制度无论变迁到如何程度,爱就一个字,必终为社会建设的基础……”

在北京,《嘉兴日报》记者还采访了沈钧儒的孙女、沈叔羊的女儿沈松。在她的印象中,“奶奶肺炎去世后,爷爷把自己的照片放到奶奶的衣服里,一起埋在嘉兴的老坟,奶奶的照片他天天放在自己兜里。他屋子里一直挂着一张很大的我奶奶的照片,一直到他去世”。

鼓励子女:人会老,知识是不会老的

君影我怀在,君身我影随。

重泉虽暂隔,片夕未相离。

俯仰同襟抱,形骸任弃遗。

百年真哭笑,只许两心知。

——《影》(沈钧儒悼念夫人的其中一首诗)

沈钧儒和夫人张象徵一生情感甚笃,他们共育五个子女,儿子沈谦、沈诚、沈议(叔羊)、沈谅和女儿沈谱。

从1949年10月到1963年6月11日沈钧儒去世,三子沈叔羊一家一直和沈钧儒住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寓所里。

1920年11月,长子沈谦赴德留学前全家合影 被访者供图

沈叔羊年轻时候得过脑膜炎,沈钧儒建议儿子学画。沈叔羊后来做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画曾在日本和中国重庆、上海、北京多次展出,获得徐悲鸿、傅抱石、赵叔孺的赞誉。毛泽东在延安时的会客厅曾挂过沈叔羊的画。沈松说:“因我父亲耳聋的关系,我祖父对他的关心超过其他子女。他一生的成长,无论是学术上的成长,还是政治上的成长,都是和我祖父对他的关心、爱护、教育分不开的。”

1949年2月,沈钧儒到了北京,当时沈叔羊一家还在上海。沈松记得祖父连续写了六七封信催促他们全家离沪赴京与他团聚。“1949年9月30日,我们全家到了北京,到了祖父身边,祖父见到我们全家非常兴奋,近似孩童。”

沈叔羊在1938年将父亲40年来写成的诗编成小册子交由生活书店出版,取名《寥寥集》,且一版再版。

在沈钧儒去世的前一年,女儿沈谱作为父亲的政治秘书,一直陪在身边。

沈谱在“七君子”事件发生时,还是个幼稚的青年学生。沈谱后来回忆:“‘七君子’事件是我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第一课。”

范苏苏说,母亲常和他说起,姥爷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七君子’事件时,我妈在上大学三年级,当时听说自己的父亲被关到监狱里面,她非常吃惊。她入党和‘七君子’事件有很大关系。她1939年5月入党的。”

沈谱和沈人骅(沈谦之子)共同编辑《沈钧儒年谱》。“当时年谱出版的时候,我母亲已经75岁了,这是关于我姥爷一生脉络最权威的一本书。”

沈钧儒也重视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教育“贫而不废”,四个儿子均留学海外。

“爷爷是学法律的,他讲科学救国,当时国内的教育不如西方,不如日本。我父亲是老三,去日本留学,老大、老二和老四都到了德国,其中老大学医,老二学建筑,老四学电力。”沈宽回忆。

长子沈谦10岁时,沈钧儒即带他东渡日本,送入当时日本最好的课堂—东京庆应大学附属小学学习。沈议和沈谅到了入学年龄时,沈钧儒没有把他们送入大学学习孔孟之书,而是为他们聘请了家庭教师,教授语文、算术、物理、化学和英语。

沈钧儒鼓励自己的子女:人会老,知识是不会老的。

沈谱虽没出国,但沈钧儒一直看重对女儿的教育。沈谱8岁时,每天早晨,他都带女儿到家边上的中山公园小亭内练习书法,并亲自在练习本上写字,让女儿临摹。范苏苏说:“‘七君子’事件中,他被关起来的时候,我妈去看他,他和我妈说‘不要耽误学业’。我妈17岁的时候,我外婆就去世了,我姥爷生活上有一段时间靠我妈照顾,但我姥爷考虑到女孩子也要受教育,坚决要送她去大学念书。她去上大学的日子是1934年9月2日,离我外婆去世只有半年。”

沈谱考入当时闻名全国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入化学系。

在沈钧儒的后代中,有一些熟悉的名字。比如沈谦的儿子沈人骅娶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儿沈谱嫁给了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范苏苏说,父母是自由恋爱。“我姥爷当时是救国会的,我父亲也是救国会的。他经常到我姥爷家去,也常见到我母亲。我姥爷知道他们的恋爱关系后,很支持。”

沈钧儒一生不吸烟、不嗜酒、不赌博。沈钧儒的这些行为,给他的后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效法实践。

沈宪是沈钧儒之孙,沈钧儒第四个儿子沈谅的儿子。在他印象里,祖父曾写给他父亲一幅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白居易的诗《观刈麦》,沈钧儒觉得这几句很有意思,同样这幅字,他还写给了他的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我理解,这是勉励他们(包括我们后人),要经常不断地反思自己,国家给予了优厚的待遇,现实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是不是对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尽到了应尽的职责?想到这些,对工作中做得不到位的,主观努力不够的事情,自己应该很愧疚和不能容忍。”

沈钧儒还酷爱石头,几乎每到一地都要拾石以为纪念,自命居室为“与石居”。在沈钧儒的影响下,沈宽也痴迷上了石头。“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与石居’是爷爷最真挚的自我写照。我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爷爷捡石头,研究石头。在我们第三代里面,我和沈宪、沈松、沈峥也都喜欢石头。我和一些石友一起创办了北京赏石艺术研究会。我的女儿沈萌、儿子沈挚也都喜欢石头。”

1963年,沈钧儒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沈松说:“爷爷这辈子,老老实实做人,不拍马屁,不搞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这种态度和人生观对全家都有影响。”

家中的孙辈,没有再出过律师。除了范长江的四子范小建从政,曾任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其余子女都过着平凡的生活。外孙范苏苏在中国文联工作过20年。

沈钧儒孙子沈宽(上图)和孙女沈松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

摄影 许颜 陈苏

至今,在嘉兴还有沈氏一族的后脉。嘉兴人沈玲的父亲沈衍煌称沈钧儒为堂哥。她说:“沈钧儒亲弟弟的后代在嘉兴。”

【对话】

“写一千遍‘我爱沈钧儒’是没用的,还是要做实事”

记者:我看过你写的一些关于你爷爷的文章,记忆中的爷爷是什么样子的?

沈松:他非常喜爱孩子,很慈祥,经常嘱咐我们好好学习,要关心国家的事,要看报纸。我们对他也没有对长辈的顾忌。

我父亲写过一本书《爱国老人沈钧儒》,那是很多年前了。我也写过一些文章。我觉得一代不如一代,再出像我爷爷这样的人,我觉得基本不可能了。时代不同了,像我父亲那一代,基本是搞技术的,搞文艺的也有,祖父不支持他们从政。到我们这一代,做什么的都有,五花八门,都靠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事情,不靠我爷爷的影响去做事情。我们这一代没有太出色的专家。

我写爷爷,是出于对爷爷的热爱,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值得热爱的人。很多很多人愿意跟着他,他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记者:你觉得沈家人有什么品质是从祖父这里传下来的?

沈松:老实,做人本分,做事比较认真,爱整洁,东西放得很整齐。

我们吃饭时候大声说话是要挨批评的。我那时去北戴河看我爷爷,吃饭的时候,桌子很长,爷爷在这边,我在那边,我就在那和我哥、堂姐说笑,他就说我:“吃饭不要大声说笑,不好,影响健康。”他每天早上都要做他自创的那套操。他不吸烟不喝酒,也不许家人玩牌,我们家没有人吸烟。他要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从一切生活细节做起,(这些)我们父辈那一代很好地继承了。

记者:你和爷爷都喜欢石头,按你的理解,爷爷为什么那么喜欢石头?

沈宽:一个原因是祖上传下来的,我爷爷的父亲,我爷爷的爷爷,他们都喜欢石头。我们家七代人喜欢石头,家谱上写过。有这个环境:中国书香门第很多都喜欢石头,文人赏石嘛,观赏石是文房四宝重要的一种。现在这个风气没有了。

记者:作为沈钧儒的后代,你从小是不是感觉别人也许会高看你们一眼?

沈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般的老百姓,我不希望他们知道我的身份。有些人会嫉妒,有些人会高看你。我们享受过那种生活,我们不当那种恶少。我爷爷从来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我不想去掺和一些我不想掺和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好我想做的事情。写一千遍“我爱沈钧儒”是没用的,还是要做实事。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姥爷不是一般人?

范苏苏:我在育才小学上学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印象很深,那时候我7岁。育才小学大部分都是高干子弟,有的孩子有个不良习惯—经常吹嘘自己的家长是什么干部。有一次,我们同学聚会告诉我一件事,说我有一次吹的牛把所有人都镇住了。当时,大家在一起瞎吹,我就冒出一句话:我姥爷入党都70年了。实际上,我姥爷那时候才74岁,不是共产党员,他是民主人士。

第二个小故事,是上学时听到同学们互相传说,说我姥爷可厉害了,他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经常有上访的人截他汽车,他的形象就是青天大老爷。我姥爷不但要下车,还要问问情况,解决问题,口碑特别好—截车告状,有冤申冤,就找沈院长。我心里也觉得我姥爷特别了不起。他长着大胡子,形象也特别突出。

记者:你姥爷是进士出身,又到日本留过学,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的综合,你个人钦佩姥爷哪一点?

范苏苏:传统的东西和西方的东西,我觉得我姥爷融会贯通。首先他爱祖国,爱人民,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这是他一辈子的方向。辛亥革命后,他不断用实践在探索中国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他没有停止过探索,没有停止过追求。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他需要一个过程。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他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他有这么高的威望和他的思想有关系。一个更包容的人更能得到大家的尊重。他在了解事物后,总是以比较客观的态度去吸取各种正确的意见。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这种思想特别重要。我觉得我姥爷这样的性格是今天这个时代应该褒扬的。

记者:作为沈家第三代代表,您怎么看沈家家风?

沈宪:祖父一生为人谦恭,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他为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奋斗了一生,虽备受挫折,但不改初衷。他有句名言:“主张坚决,态度和平。”这是他进行斗争的信条。这一切,和他青少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熏陶和教育显然是分不开的。

我觉得,主张坚决,态度和平(我祖父做人的座右铭);做事尽职尽责,不讲回报(个人利益);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取,应该都是良好家风的组成部分。

(2013年1月11日首发,2023年7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