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一
黎明:中国文明的起源
《这里是中国3》是一部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生长、融合与创造的论述。何谓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文明起源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何为文明,有多种定义。但是从经典作家到现代考古学家,一个根本的共识是,文明是指文化发展到某个高级阶段的产物,具体而言,就是指出现了阶级和国家。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夏,距今4100年到3700年前后。但是,从考古上看,出现阶级分化,出现国家文明的时间,要比夏王朝早一千年左右。
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提出以城市、文字和礼仪建筑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准。1968年,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对此加以补充,提出更加具体的文明标准:1.要有城市,且城市的人口在5000人以上;2.要有文字,因为没有文字,人类的思想就没办法保存和传播;3.要有大型的礼仪建筑,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后来,又有学者加入了冶金术。
不管如何,按照这个标准,殷墟遗址无疑是文明的体现,因为它完美地具备了所有的文明要素。所以长期以来,殷墟代表的商代晚期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文明因此也被认为是考古上可以认定的中国文明的源头。
1959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大约距今3800—3500年。经过长期讨论,多数考古学家认为以二里头为代表的考古遗存,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有大型的宫殿建筑,有围绕宫殿建筑的宫城,有大型网格状道路和围墙,显示已有严格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有王室控制的青铜器作坊、绿松石器作坊,还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随葬品丰富的墓葬,有鼎、斝、盉、爵等青铜礼器,所以二里头是一个伟大的文明,而且就是商文明的前身。所以,尽管二里头还没有发现甲骨文那样的文字,但也被学术界认定是一个早期国家,是中国文明的开始。但是,二里头文明是否就是中国文明的开端呢?
其实不然。抛开文献,从考古上看,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是在距今5800年以来,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在这个时间段,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都出现了社会分化的明确迹象。比如,大型城址开始出现,聚落产生了明确的等级分化,大的超过了100万平方米,甚至更大,小的只有几万,甚至数千平方米;墓葬也出现了分化,大墓出土数以百计的玉器、陶器,小墓一无所有;甚至可能也出现了由高等级贵族控制的手工业。长江中下游的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以良渚为代表的考古遗存,年代在距今5300—4300年,具有超过300万平方米的用土石筑成的城市,有建造在人工土台之上的大型建筑和大型墓葬,有高等级贵族控制的玉器加工业,有发达的、种类繁多的玉器,有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还可能具有比较一致的宗教信仰,所以把良渚文化称为文明或最初的国家,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源头,是没有问题的。
距今4300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先后衰落,黄河流域文明崛起。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南部都出现了很多黄土夯筑或石头垒筑的大型城址,著名者如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前者近300万平方米,后者达400万平方米。陶寺已发掘了1000多座墓葬,墓葬可分为四个等级,站在塔尖上的少数几座大墓规模较大,有木棺,随葬玉器、漆木器、彩绘陶器、猪头、猪下颌骨等,数量惊人;多数小墓一无所有,显示出社会的高度分化。最高等级的贵族或国王,居住在宫城环绕的大型宫殿建筑里,也可能拥有专门化的手工业作坊。在临汾盆地,聚落分为四个等级,陶寺高居在聚落群的顶端,显然陶寺是一个范围不小的地区性国家,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石峁遗址,有由石块堆筑的巨大外城、内城和最高等级贵族居住的“皇城台”(也就是宫城)所构成。该地已经发现了高大的宫城、广场、道路、墓葬、大型礼仪建筑和大型门址等,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玉器,刻画着人物、动物及兽面纹的大型石雕,石雕跟商周时代的各种纹饰显然存在继承关系。还发现了殉人和众多的人祭现象,仅外城东门址就发现了数个人头坑,埋葬100多个青年女性的头骨。虽然还没有发现与城址相匹配的王墓,但无疑也可以把石峁认定为一个早期国家,显然它也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
在龙山时代城墙林立的基础上,产生了夏商周文明,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终于形成,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于焉产生。
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中国文明的起源最多追溯到二里头时代,也就是文献上所说的夏代。在传统史观中,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一元的,就是从黄河中游甚至中原地区产生的。如果把二里头作为中国文明的源头,这种说法也不能算错。
但是,在二里头之前,中国的文明化进程已经进行了一两千年。就考古材料看,从距今5800年前后开始,包括黄河、长江和西辽河在内的中国广大地区的区域文化,已经开始了频繁的互动和交流,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分化,越分层,终于在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了区域性的早期国家。这些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国家,范围大小不一,延续时间有短有长,可谓此消彼长,此起彼伏,都对中国文明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在距今3800年前后,以二里头为中心的考古学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从此开启了夏商周古典文明的宏阔进程。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也在发展着,变化着。比如三星堆文明,既接受了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又与包括中原在内的周邻地区进行着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并最终汇入中国古代文明的洪流。
在这个宏阔的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各区域文明跟域外文明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流和互动。比如,从西亚地区传入的小麦、大麦、青铜技术、黄牛和绵羊,以及稍后传入的马和马车等,陆续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也可以说形塑了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跟中国各区域文明的密切联系及各区域文明同域外文明的长期交流、互动,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是中国3》这本书正讲述了中国文明从起源,到生长、互动交流,再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历程。作者团队下了很多功夫,除了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进行了精彩讲述,还附上诸多摄影图片,增加了图书的美感,尤其是数十张想象复原图,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值得称赞!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星灿
202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