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序
前几天,建刚博士把他即将出版的《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历史观》的三校清样发送给我,希望我在他的新著出版时写上几句话。建刚博士是我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的最后几位博士生之一,他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他的新著就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读了他的新著清样,我感到,经过这几年的精心修改,建刚博士对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历史观的研究,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下简称《手稿》)写于1857年7月到1858年5月。《手稿》写作之前1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手稿》写作之后10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正式面世。《手稿》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路标,也是马克思向《资本论》进展的思想驿站。
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历史来看,《手稿》是马克思从对以政治经济学理论批判为主的研究,向以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为主的理论叙述转变的标志。这一转变的直接成果就是出版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出版于1867年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首次提出剩余价值范畴,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方式、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重要问题,《手稿》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标识,奠定了《资本论》理论大厦的基石。
《手稿》不仅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马克思整体思想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手稿》涉及马克思关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许多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以后的包括《资本论》在内的著述中,没有再度出现后没有再次直接论及。《手稿》无疑是探索马克思整体思想及其内在联系的历史档案和重要文献。在这些理论中,最为显著的,一是《手稿》提出的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理论,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历史发展观,是马克思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重要内容;二是《手稿》考察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如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等,展示了马克思理解的“世界历史”的理论视域,彰显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解的理论意蕴;三是《手稿》对异化劳动和资本、机器体系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和劳动过程的异化、资本主义的普遍化趋势与异化,以及对异化和经济社会危机等问题论述,这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赓续,也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论指南;四是《手稿》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判断、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用意义的理解,凸显了马克思对于科学技术革命社会意义的准确判断、对自动化时代人类文明进步与挑战的天才预测,是马克思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理论遗产;五是《手稿》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特别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阐述,对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的探讨等,成为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必修读本。
建刚博士的新著,着力于对《手稿》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形式、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形式等三个层面问题的研究,旨在全面呈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图景。在《手稿》中,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同上述提到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诸多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建刚的新著力求从马克思《手稿》整体思想上来理解和探析马克思的历史观,以此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展现其中的理论智慧和思想力量。在这些方面,建刚博士的新著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既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也有许多不乏深刻的思想启示。
在这里,对建刚博士新著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希望建刚博士继续努力,在这一课题研究中再现学术建树。
顾海良
201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