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经济
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 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肖金成[1]
摘要: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设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黄金水道 区域联动发展 全方位开发费
2014年7月,《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划定的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4市和广西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区域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5228万人。同时,根据流域特点,将广西桂林、玉林、贺州、河池等市以及西江上游贵州的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安顺,云南文山、曲靖的沿江部分地区作为规划延伸区。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依托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珠江—西江上接云贵,纵贯两广,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珠江—西江流域自然禀赋优良、航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是珠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东接珠三角与港澳,西靠西南腹地,北接中南地区,南临北部湾地区,面向东盟,是连接珠三角和西南、中南广大地区的桥梁和枢纽,也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西南、中南地区新的横向发展轴带,优化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和互利共赢。
广州地处珠江—西江下游的珠三角地区,开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深圳经济特区拔地而起,带动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开放度高、市场成熟、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人才众多,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珠三角城市群。而广西区位独特、资源丰富、山水秀美、生态优良、市场广阔、潜力巨大。首府南宁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城市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以南宁为核心,北部湾城市群也初具规模。规划的经济带将广州、南宁两大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将珠三角和北部湾两大城市群连接起来,将有力促进东西互动、优势互补,极大地发挥广东、广西的潜力,使之成为横贯我国南部的一条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
二 促进东西互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中南、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广东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像广西、云南、贵州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中南、西南整个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对于形成新的经济支撑带至关重要。
广东、广西山水相连、人缘相亲,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上差异性大、互补性强。近年来,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平台,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日益紧密。广西是广东重要的生态水源保护地、农副产品供应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劳务用工输出地。由于行政区的分割,不仅广东、广西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而且珠三角地区与粤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很大。经济差距大,不仅阻碍了经济要素的流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广西、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居民较多,山大谷深,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约束,迫切需要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目前,广东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广西正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筑巢引凤”。《规划》对于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有效对接,深层次拓展区域合作,促进流域上下游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广西加快合作步伐,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将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的产业不再仅仅依赖于外部需求,这将促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珠江—西江经济带要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广西应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广东与广西产业的有效对接,推动经济带开放合作及广西经济加快发展。粤桂毗邻的肇庆、云浮、梧州、贺州、玉林,可开展跨区域产业合作,探索共建产业园区新模式,也可以探索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是广东与新加坡、德国以及国家科技部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园区典范。珠江—西江经济带可学习借鉴上述园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推动经济带创新发展。
三 实现全方位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
“十三五”时期,中央领导对对外开放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特别是把东盟作为我国对外区域合作的优先方向,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珠江—西江经济带衔接北部湾,面向粤港澳和东盟,在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构筑西南、中南开放大通道,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新高地,对于提升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水平,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十国国际区域合作的平台,每年在南宁市举办国际区域合作峰会,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但东盟各国与广西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互补性不强,而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所以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提有赖于国内区域合作的加强。通过规划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强流域上下游的合作,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品大量销往东南亚地区,其生产基地的转移才能成为现实。而广西乃至云南具有与东南亚诸国进行合作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和区位优势,借助珠江—西江经济带,吸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开展国际次区域合作,可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共建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使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四 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规划》明确提出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珠江—西江生态廊道,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十八大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珠江—西江流域是两广的生命线,客观地讲,发展与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上下游地区在利益关系上也是有矛盾的。上游地区希望加快发展,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下游地区希望上游地区加强环境保护,为下游保留足够并清洁的水源。《规划》对于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探索建立联合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在合作中不断深化,争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新模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为全国其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1]作者简介: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