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消费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拥有约14亿人口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教育大国。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也是任重道远。21世纪以来,一方面,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另一方面,出现了理论误区和实践弊端,如 “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言论曾经盛行,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争论和广泛关注,迄今其影响仍未消除,家庭和社会对教育消费中存在的高收费、乱收费及教育腐败等现象的不满日趋强烈,高校扩招后出现教育质量滑坡、应届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素质教育存在不足、职业教育落后等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大战略任务和一项伟大工程。促进教育消费发展及其合理化,是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上下的重要任务。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调结构、稳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时期。教育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城乡人民共同关注的一大热点。研究教育消费及其合理化,对于实现家庭和社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增进家庭和社会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刘湖博士撰写的《中国教育消费研究》一书,正是他基于上述背景,历经十余年,将潜心理论探讨、认真教学研究、深入社会调查三者紧密结合,对教育消费进行科学探索的研究成果。现在该书出版问世,是消费经济学界和高校同人的一件幸事,实为可喜可贺!综览《中国教育消费研究》全书发现,该书拥有下列四个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新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教育也随之进入新时代,步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首先,现有研究是从教育经济学方面,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侧重于教育供给而没有从教育消费视角研究。随着教育消费者权益的确立和教育消费选择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教育消费成为一个独立环节,将对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显然,不但教育消费研究应成为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教育消费及其合理化探索是消费经济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现有对教育消费的研究多以经济增长为目的,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教育非经济功能的研究十分缺乏,对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研究更是严重缺乏。该书对教育消费及其合理化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的阐释,还是实证的分析,都牢牢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与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这个视角和立足点正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和教育消费的根本要求。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根本要求,分析研究教育消费及其合理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第二,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该书除导论以外,正文包括五个部分。

(1)理论篇。含相关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和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理论解释(即第二、三章)。作者就相关文献做了系统综述,指出教育和教育消费的内涵与外延,指明教育消费的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五种。教育消费可分为两类,即消费性教育消费和生产性教育消费,后者又分为应用型教育消费与研究型教育消费。此外,作者就教育消费合理化做了相应的科学界定,指明教育消费合理化的内容包括消费性教育消费合理化、生产性教育消费合理化(包括研究型教育消费合理化、应用型教育消费合理化)和教育消费者对教育选择的行为合理化。这些论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2)教育消费状况评价篇。含中国教育消费总体状况、公共教育消费状况、教育消费公平性问题探究、教育消费的效率问题探究(即第四至七章)。

(3)实证研究——宏观篇。含教育消费与经济增长、研究型教育消费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教育消费与信息化、教育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研究(即第八至十一章)。

(4)实证研究——微观篇。含家庭教育消费意愿研究、城乡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研究、虚拟社区知识贡献对用户黏性的影响研究(即第十二至十四章)。

(5)政策建议篇,即第十五章。作者指出了我国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方向与目标,并提出和阐明了教育消费合理化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由上可见,该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资料数据翔实,这是近年来少见的。

第三,研究方法科学,虚实紧密结合。该书采用了以多学科交叉研究和逻辑分析为主、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综合运用教育学、伦理学、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系统论等多学科原理与方法,从教育学入手论述教育的内涵、本质、功能、构成,论述教育消费及其分类、教育消费收益等。又如:注重定性分析,强调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理论上,先提出假定前提,建立模型,后进行推导,论证结论;在实证上,运用教育消费合理化理论对我国教育消费进行评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剖析成因,然后提出对策。再如:构建相关定量和计量模型,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教育消费,建立相关函数,使用函数来描述消费性教育消费和生产性教育消费,并通过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提出教育消费合理化的目标和路径。

第四,具有新意。该书在运用科学方法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创新点。(1)提出教育消费合理化这个命题并揭示其双重内涵:一是教育消费合理化能使总系统的总目标最大化;二是教育消费行为路径合理化。(2)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和论证了教育消费合理化的条件及其经济表现。这是全书的一大特色。(3)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与教育消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教育消费的区域差异、教育消费的公平和效率、教育消费与信息产业的互动关系、教育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等,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并在微观分析上指出了教育消费的多种影响因素。(4)提出并阐明了中国教育消费合理化的一系列对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综上所述,该书的分析研究很好地回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教育强国对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因而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现实意义。

诚然,中国教育消费是一个宏大的课题,绝非一两本著作就能全面讲完说清。况且该书论述还有不足之处,如没有涉及教育与文化的合理化,关于学习资质的个人差异对教育消费的影响也未展开论述。但毕竟作者长期关注和认真研究这个课题,该书不失为推进中国教育消费及其合理化的一部力作。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启湘 谨序

2019年6月18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