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特别是迈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与转型成为解读中国的两个关键词。在经济层面,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中开启高速增长通道,远超同期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尽管近年来,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增速仍保持在6%~7%的合理区间,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于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上升至52.2%,服务业主导已成中国产业新常态。与此同时,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快速展开。尽管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沈可、章元,2013),2008年城镇人口比重已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此后二者差距逐渐扩大,服务业的扩张继续引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总量位居世界榜首。
在社会层面,中国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确保经济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系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几乎被颠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教育、由国有单位承担员工养老与医疗保障的体制难以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21世纪初以来,政府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高校扩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针对农村居民与城镇未就业居民的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等,重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福利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夯实人力资本储备,也为人口转型筑牢社会保障基石。
在人口层面,持续的低生育率与加速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人口的新标识。除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外,经济发展、城镇化和教育改善都直接或间接地扭转了新生代青年对多子女、大家庭的偏好。总和生育率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跌破更替水平之后持续走低,目前仅为平均每名妇女生育约1.5个孩子(Cai,2013)。生育率的大幅下降以及预期寿命的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11年的9%跃升至2050年的25%,历时仅40年,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则将历经一百余年才完成这一转变(Wang,2011)。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0~15岁少年儿童人口,预计在2029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也将超过0~15岁人口(United Nations,2017)。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曾作为过去40年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的人口红利,已开始逐渐耗竭并无法逆转。
经济、社会与人口的转型都并非独立事件,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的。它们交互作用,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本书将把经济、社会与人口转型置于整合的框架下开展研究,系统探讨人口老龄化、劳动收入与消费转型、公共转移支付分配模式与政府财政负担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