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发展:甘肃的经验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根植于当地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是对各个民族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的综合反映,这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在当今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民族文化仍难以跨越空间进行传递,且大多数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元素不易被移植到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这种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其独特优势。

(一)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

首先,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动态转换,根据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资源在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文化产业凭借其广泛的覆盖面和极强的带动力,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由“创意内容策划”“文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制作”“市场推广与营销”“消费者服务”等环节所共同构成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条,集合了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仅推动了文化价值创新,也延伸至相关产业,促进了各领域产业融合,带来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6]

在资源富集的甘肃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其意义更为深远。甘南、临夏二州是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文化生态地,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打造自然、宗教、草原文化景观产品,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有利于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文化知名度;甘南藏族舞蹈特色鲜明,甘南藏族民歌、藏传佛教音乐都是甘肃演艺产品走向国内外的独有资源,而“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洮岷花儿”,更是“花儿”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所在,甘肃歌剧就是以“花儿”音乐取胜的。通过全力打造甘南、临夏民族民间演艺产品,将特色演艺产业推向旅游和国内外市场,有利于带动地区间文化交流,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发展现状;通过高端品牌建设,以产业形式运作歌舞节会,使之成为生产多种文化产品的重要资源,从而使宗教文化、节庆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与尊重理解;借助兰成铁路、支线机场,把甘南、临夏建成甘肃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的重要节点,从地区视角看,有利于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从国家富强与民族团结视角来看,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二)理论意义

当前日益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各地各民族的优势文化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利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研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作为特色产业,又是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实现管理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转化的动态平衡,提高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是当前和未来文化产业研究的趋向和重点。[7]

纵观我国近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在国内现有文化产业的研究领域中,规范研究和分析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对实践探索的总结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归纳也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制定,不利于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有效探索。

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国内已经有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针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如丽江旅游文化、庆阳香包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贵州苗族文化等相关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专门针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层面的系统研究还相对较少并且不够成熟。本研究在深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治理理论、文化生态学、后发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环境分析、资源盘查、深度访谈和实证研究,对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整体把握,并由此开展具体的战略规划与设计,以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研究做出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