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春之卷/总第27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道经俗讹字札考[1]

牛尚鹏[2]

摘要:传世影印本道经存在大量的俗讹字,点校本《中华道藏》俗讹字失校问题也很普遍。本文对“受”“使”“白”“互”等疑难俗讹字进行了考校,认为以上四字分别是“長”“獲”“面”“氐”之俗讹。疑难俗讹字的辨识对道经的整理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道经;三家本;涵芬楼本;俗讹字

道经是我国传统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来缺乏系统精确的校勘整理。明版《道藏》在流传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许多字形讹误现象,后来出版的《道藏》(如涵芬楼本、三家本)多为该书的影印本,因此讹误沿袭至今。国内最通行的《道藏》是三家本,三家本的底本是涵芬楼本。《中华道藏》以三家本《道藏》为底本进行校点,算是对道经的一次系统整理,纠正了三家本许多显而易见的讹误,均出校记,但一些不甚明显需做考辨的讹误仍因其旧,未出校记。本文对若干疑难俗讹字进行了考校,以期对道经的存真复原及准确使用有所裨益。

妙行真人拜首稽首,复奏言曰:臣虽缘薄,圣必恩宽。曲念众真,特垂大便。苟轻泄慢,当堕恶途。万劫千生,受为下鬼。(《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中华道藏》30/526)[3]

按:“受”涵芬楼本、三家本作,《中华道藏》录作“受”,未出校。宋陈伀《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作“長”,二异文当有一误。今谓“受”当为“長”之形误。证据有二。

1.道经中无“受为下鬼”类表述,“长为下鬼”类表述经常见。如《正一法文法箓部仪》:“攻伐师主,一旦违负契,令身谢三官,长为下鬼,削除生名。”《金液大丹口诀》:“如遇此书,生轻慢怠惰者,永为下鬼,祸及九玄,学者察焉!”《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一:“天科甚严,犯者获罪于三官,殃及九祖,永为下鬼,慎之慎之。”《上阳子金丹大要》卷十五:“佛子若迷即非佛子,以其论凡论圣,终为下鬼。”可资比勘。

2.“受”“長”楷书字形相距甚远,然“受”之草书字形与“長”甚为相近,“受”之草书有作如下字形者,如[4](P215)、[5](P169)[6](P2398)。上部构件与“長”极其类似。

在俗字系统中,二字形体更为相近。

“受”之俗字或作(见《流沙坠简》),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收入“受”字下[7](P204),是。“受”之敦煌俗字或作。敦煌P.213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言诸菩萨不福德者,菩萨由无我生解,故不有漏福报。”“受”之敦煌俗字缘何会有之写法?王重民《敦煌变文集》,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郭在贻《敦煌变文集校议》,黄征《敦煌俗字典》都提及上揭敦煌P.2133经文,或限于著作体例,均未言及。考查“受”之小篆字形作,隶定后改变置向可作,省变则作,可谓一脉相承。

“長”之俗字或作,《集韵·养韵》:“長,古作。”或作(见北齐《南子胤造像》),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收入“長”字下[8](P1603),是;或作(见北魏《郑长猷造像记》),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收入“長”字下[9](P78),是。

“受”“長”俗体相似,故二字互讹典籍十分常见。《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八:“汝邪恶业自作自受。”《中华大藏经》校勘记云:“‘自受’,《资》《碛》《普》《南》《径》《清》作‘自長’。”[10](第49册P332)《大正藏》校勘记云:“‘受’,宋本、元本、明本、宫本作‘長’。”[10](第32册P213)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十二:“以受第一之福便生天人第一豪尊。”《中华大藏经》校勘记云:“‘受’,《资》作‘長’。”[11](第50册P829)魏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六:“故云而得增長戒,增受是重受也。”《大正藏》校勘记云:“‘長’,甲本作‘受’。”[12](第40册P653)例多不备举。

汝因恳问,吾故泄机,陈道纪于微源,使天民之巨庆,言虽简要,欲汝晓明,非乃至人,秘之宜也。(《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四,《中华道藏》30/565)

按:“使”涵芬楼、三家本作,《中华道藏》录作“使”,未出校。“使天民之巨庆”义不可通。今谓“使”当为“獲”之形误。证据有三。

1.上揭道经语例是经文,后有宋代陈伀的注文,今摘录如下:

大帝语妙行,果有宿因,而今恳问耶。夫道纪者,乃授度之年载也,用证玄武微妙源流也。信奉者,名天民,受巨庆。

显然,“名天民,受巨庆”是对经文“使天民之巨庆”之注解,“使”“受”对应,然“使”并无承受、得到义。而“獲”有此义。《周易·明夷》:“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劝其立名,则获其实。”

2.“获庆”之语在道经中极为常见。《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卷六:“普天皆获庆,浩劫荷天恩。”《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天人获庆,年同劫石。”《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人天获庆,生死承恩。”《太上灵宝三元三官消愆灭罪忏》:“臣等仰赖宿因,今身获庆。”《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或致后生获庆,得我宿功也。”《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生死获庆,其福巍巍。”《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上:“益寿延年,生死获庆,享福无穷矣。”

3.“使”“獲”楷书字形迥异,但草书形体极似,右部构件几无别。“使”草书作[13](P73);“獲”草书作[14](P842),这是二字互讹的一重要基础。

在俗字系统中,二字形体更为相近。

“使”之佛经俗字或作“侠”、[15](P674),“獲”之佛经俗字或作[16](P492),二字之俗体几无别。

“使”之俗字或作[17](P77),“亻”旁已讹变作“彳”,而“獲”之明清小说俗字或作[18](P264),左侧构件也已讹变为“”,右部构件类“夫”字末笔多一点,该俗字与上“使”之二俗体字形颇似。

“使”之俗字有作者,《集韵·止韵》:“使,古作。”《四声篇海·山部》讹变作。而“獲”之初文作“蒦”,林义光《文源》:“蒦,即獲之古文,手持萑,獲之也。”《广雅·释诂三》:“蒦,持也。”王念孙疏证:“《众经音义》卷十二、十三、十六引《广雅》并作擭。《说文》:‘擭,握也。’擭与蒦通。”在俗字系统中,“擭”正是“獲”之俗字(见北魏《比丘道宝记》),秦公、秦大新《广碑别字》收入“獲”下[19](P637),是。

“使”“獲”互讹典籍时见。晋释道安《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六:“数千万众于中得道,使法眼净。”《中华大藏经》校勘记云:“‘使’,《资》《碛》《普》《南》《径》《清》作‘獲’。”[20](第32册P310)《大正藏》校勘记云:“‘使’,宋本、元本、明本作‘獲’。”[21](第2册P693)《册府元龟》卷四百二十六《将帅部·招降》:“勤肃卫,方城使险。”“使”《魏书·刘休宾传》作“狹”[22](P4831)。“使”“狹”相讹,也因俗字形体相似,此可为“使”“獲”相讹之旁证。

如狄青之恭敬,感玄帝降威附体,助得身荣也。青,汾州西河人,少隶乡书手,勤恪真武香火。宝元初年,夜遇一神授黄金、白衣。乃闻陕西用兵,志欲往,祷真武签吉方行。(《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六,《中华道藏》30/578)

按:“白”涵芬楼、三家本作,《中华道藏》录作“白”,未出校。“夜遇一神授黄金、白衣。”如此断句,文义费解。此句的瓶颈在于“白”字,今谓“白”当为“面”之形讹。“面衣”犹面具也,《汉语大词典》:“面衣:古人服饰,用以遮蔽脸面。”《西京杂记》卷一:“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谨上襚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金华紫轮帽、金花紫轮面衣。”“黄金”谓黄铜也。汉未央宫门前有铜马,故宫门叫金马门。《尚书·舜典》:“金作赎刑。”伪孔传:“金,黄金。”孔颖达疏:“此传黄金,《吕刑》黄铁,皆是今之铜也。”

“黄金面衣”犹黄铜面具也。道教文献多有狄青蒙真武大帝赐黄铜面具大破敌军之记载。《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二:“盖天帅真武,即凡降世,佐助狄青行军,剪除西蕃李继迁、赵元昊兵寇二百万,南蛮侬智高山虏十万。况狄青有神赐面衣,遂若真武之貌,前后胜敌,尽属真武附助。……一行共二十八人,各带铜黄面具,被发,红彩裹额,身挂介胄。”《弘道录》卷四十:“(狄青)初起行伍,为三班差使。宝元初,赵元昊反时,士卒畏怯,青每临陈,被发,带铜面具,出入敌中,无不披靡,以是数立奇功。”[23]可资比勘。

“面”“白”互讹文献习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五顾况《公子行》:“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面”下注曰:“一作白。”《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宋陆佃《鹖冠子解》卷中《泰鸿第十》:“首尾易面。”“面”下注曰:“或作白。”例多不备举。

秽杂之气:互伤物命,肥口充肠,岂知杂秽,翳昧三光。(《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六,《中华道藏》30/577)

按:“互”涵芬楼、三家本作,《中华道藏》录作“互”,未出校。“互伤物命”义难索解。“互”当为“氐”之俗字,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之“‘互’、‘氐’不别例”云:“‘氐’的俗字作‘互’,是由讹变来的,即将‘氐’字下边的点变成横,大概从隶书就开始了。这样,‘互’字一字兼二职,既是‘互’的正字,又是‘氐’的俗字,在古籍中必须据上下文加以推断。”[24](P75)《干禄字书》:“互、氐:上通下正。”可见在唐代“互”已是“氐”通用的俗字。“氐”之俗写作(见日本《法务省户籍统一文字》),隶书作(见《隶辨》),可资比证。“互”“氐”相讹典籍常见,《艺文类聚》卷二十《人部四·忠》引《周处别传》:“互贼为乱,以处为建威将军。”校记曰:“互,《初学记》作氐。”[25](P367)

“氐”的击打义后多写作“抵”或“扺”。《史记·大宛列传》:“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汉书·张骞传》“抵”作“氐”。《集韵·纸韵》:“扺,侧击也。或作抵。”《后汉书·刘玄传》:“起,抵破书案。”李贤注:“抵,击也。一本作扺。”“抵伤物命”谓击伤物命也。道经中此类用语颇多,《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四十五:“染害生民,残伤物命。”《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故为恣纵身心,损伤物命。”《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口是心非,嫉妒贤良,烹伤物命。”《太上感应篇》卷十七:“我坐平生杀伤物命,故获斯报。”《洞玄灵宝八节斋宿启仪》:“或夭伤物命,违戾天常。”例多不备举。

以上我们从文献文本特别是从俗字的角度对若干疑难俗讹字失校文例进行了辨析,本文的研究表明,点校道经不仅需要一定的道学修养,文献学、语言学特别是俗字学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点校者须着眼于多方,才能整理出理想的文献文本。

参考文献:

[1]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道藏(涵芬楼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926.

[3]道藏[M].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吴澄渊编.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草书大字典》编委会编.草书大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6]洪钧陶编.草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7]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8]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

[11]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12]秦公、秦大新.广碑别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13]曾良、陈敏编著.明清小说俗字典[M].扬州:广陵书社,2018.

[14]周勋初点校.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5]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16](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华道藏》校正”(项目编号:18CZJ018)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牛尚鹏(1983— ),男,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献语言学、古籍整理。

[3]30/526指《中华道藏》第30册第526页,下同。

[4]吴澄渊编.新编中国书法大字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草书大字典》编委会编.草书大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6]洪钧陶编.草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7]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8]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9]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0]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

[13]《草书大字典》编委会编.草书大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14]《草书大字典》编委会编.草书大字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15]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16]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17]秦公、秦大新.广碑别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18]曾良、陈敏编著.明清小说俗字典[M].扬州:广陵书社,2018.

[19]秦公、秦大新.广碑别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20]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1]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3.

[22]周勋初点校.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3]《中华道藏》断句作“青每临,陈被发,带铜面具,出入敌中。”不妥。“陈”乃“阵”之古字,“临陈”即“临阵”也。

[24]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2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