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无径之径
##第5章无径之径
清明时节的江南,烟雨朦胧。许明远背着简单的行囊,走在武夷山区的青石板小路上。路边茶园青翠欲滴,采茶女们戴着斗笠,手指在茶丛间翻飞如蝶。
离开青山村已经半个月,许明远按照周雨桐父亲笔记中的地图,一路南下寻找“隐仙谷“。李大夫给了他一百元钱和几包珍贵的药材,临别时只说了一句:“医道无涯,别忘了根本。“
“这位大哥,去隐仙村怎么走?“许明远向路边一位歇脚的老茶农打听。
老茶农眯起眼睛打量他:“隐仙村?没听说过。这一带只有桐木村、星村镇...“
许明远取出笔记对照地图,发现标注的位置确实在这一带。正当他困惑时,一个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
“你要找的是不是隐仙谷?“
转身看见一个二十出头的采茶女,圆脸大眼,裤脚卷到膝盖,赤脚上沾满泥巴。她背着一篓新采的茶叶,好奇地望着许明远。
“对,就是隐仙谷!“许明远连忙点头,“姑娘知道怎么走?“
采茶女摇摇头:“那地方邪门得很。我奶奶说,只有谷里人出来,外人进不去。“她压低声音,“前年有个地质队的,带着罗盘仪器在山里转了三天,最后昏倒在溪边,说是遇到了鬼打墙。“
许明远心中一动——这很像道家的“障眼法“。清虚道长曾提过,有些修行之地会设阵法防止外人闯入。
“我奶奶懂些草药,跟谷里人换过药材。“采茶女又说,“你要是真想找,不如先去我家问问?“
许明远道了谢,跟着采茶女沿小路下山。她叫阿秀,家住桐木村,世代种茶为生。
“你去隐仙谷做啥子?“阿秀边走边问,“那里的人怪得很,会扎针治病,但从不收钱,只要帮忙干农活。“
“我找一位姓周的姑娘,叫周雨桐,你听说过吗?“
阿秀突然停下脚步,瞪大眼睛:“你认识雨桐姐?她上个月还来给我奶奶扎针呢!“
许明远心跳加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周雨桐的线索。他正想追问,阿秀却指着山下一片白墙黑瓦的村落:“到我家了,你自己问奶奶吧。“
阿秀家是典型的闽北民居,天井里晒着茶叶和草药。她奶奶七十多岁,瘦小精悍,正坐在竹椅上拣选草药。听说许明远要找隐仙谷,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后生仔,你跟谷里什么关系?“老人声音嘶哑但有力。
许明远谨慎地回答:“我认识周雨桐姑娘的父亲,有些...医术上的事想请教她。“
老人示意他靠近,突然抓住他的手腕把脉。这个动作又快又准,许明远甚至没来得及反应。
“练过内功?“老人松开手,意味深长地问。
许明远暗暗吃惊,点头承认。
“难怪。“老人对阿秀说,“去把东厢房收拾出来,这位先生今晚住下。“
晚饭后,老人才透露更多信息。隐仙谷确实存在,但外人很难找到入口。谷中住着十几户人家,大多是周家的弟子或亲戚,传承着一种独特的医道。
“周家医术分两支,“老人抽着旱烟说,“一支主攻草药,一支专精针法。雨桐那丫头得了针法真传,但她爹死前留了话,要她'针药合一',所以常出来跟我们这些采药人换方子。“
许明远想起周雨桐父亲那本笔记,里面确实既有针灸技法,也有大量草药图谱。
“明天我带你去山口,“老人磕了磕烟袋,“但能不能进去,看你自己的造化。“
第二天清晨,阿秀执意要同行。三人沿着溪流进山,穿过茂密的竹林,来到一处陡峭的岩壁前。岩壁上垂挂着藤蔓,隐约可见一道狭窄的缝隙。
“就是这里,“老人指着岩缝,“进去后有三条岔路,选对了就能到谷里,选错了就会绕回原处。“
许明远仔细观察,发现岩缝周围的石头排列似乎有某种规律,像是人为布置的。他想起武当山的“九曲黄河阵“,也是利用地形迷惑闯入者。
“阿婆,您能告诉我正确路线吗?“
老人摇头:“每次路线都会变,只有谷里人知道规律。不过...“她犹豫了一下,“周先生生前说过,找路要'用心不用眼'。“
许明远若有所思。他向老人和阿秀道谢,整理好行装准备独自进山。
“等等!“阿秀突然拉住他,“我奶奶最近胸口疼得厉害,雨桐姐说可能是心气不足。你能不能...见到她时帮忙问问有什么好方子?“
许明远答应下来,迈步走进岩缝。光线立刻暗了下来,潮湿的岩壁上长满青苔。走了约莫十分钟,果然出现三条岔路,每条看起来都差不多。
“用心不用眼...“许明远闭上眼,尝试入静。清虚道长教的静心法门此时派上了用场。很快,他注意到左侧通道有微弱的气流,带着一丝草药清香。他循着这个感觉前进,每遇岔路都用同样的方法选择。
不知走了多久,眼前豁然开朗——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峡谷出现在眼前。梯田层叠,溪水潺潺,十几栋木屋散落在山腰上,宛如世外桃源。
许明远刚踏上田埂,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就拦住了他:“后生,你怎么进来的?“
“我找周雨桐姑娘,“许明远行礼道,“我是她...朋友。“
老农上下打量他,突然伸手在他肩膀上按了一下。这一按看似随意,实则暗含劲力。许明远条件反射地沉肩卸力,用的是武当太极的化劲法门。
“哟,练家子。“老农笑了,“难怪能破'迷踪阵'。雨桐在药圃呢,沿着溪水往上走。“
溪水尽头是一片开阔的药圃,各种草药分区域种植,井然有序。一个穿蓝色粗布衣的姑娘正弯腰查看植株,背影纤细而挺拔。
许明远的心突然跳得厉害。两年不见,周雨桐会变成什么样子?她还记得自己吗?
“雨桐...“他轻声唤道。
那姑娘直起身,转过头来。阳光下,许明远看清了她的脸——比记忆中更成熟了,皮肤晒成健康的小麦色,眼睛依然明亮如星,只是多了几分沉稳。
周雨桐愣了几秒,手中的药铲当啷一声掉在地上:“许...明远?“
两人隔着药圃相望,一时无言。许明远发现周雨桐的头发剪短了,齐耳的长度,用一根木簪随意挽着,比当年更添几分干练。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周雨桐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发颤。
“你父亲的笔记...“许明远向前走了几步,“我在青山村遇到个采药人,说你在这里。“
周雨桐似乎想说什么,却被一阵急促的喊声打断:“周医师!快来看看,林家小子从崖上摔下来了!“
一个满脸焦急的中年妇女跑来,看到许明远时愣了一下。周雨桐迅速恢复专业态度:“伤到哪里了?“
“腿...流了好多血!“
周雨桐二话不说,抓起药圃边的布包就往外跑,跑出几步才想起许明远:“你...一起来吧。“
伤者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右腿被岩石划开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浸透了裤管。他被安置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让开!让周医师看看!“人们自动让出一条路。
周雨桐跪在伤者身旁,熟练地检查伤口:“胫骨骨折,需要先止血再固定。“她打开布包,取出银针和几个小瓷瓶。
许明远在一旁看着,发现她的手法与李大夫有几分相似,但更加细腻。只见她在伤者腿上几处穴位快速下针,血流立刻减缓。接着,她从一个瓷瓶中倒出些褐色粉末敷在伤口上,用干净布条包扎。
“林默呢?“周雨桐抬头问。
“去镇上进药材了,下午才回来。“有人回答。
“那就先抬到诊所吧,等林医师回来处理骨折。“
许明远主动上前帮忙抬担架。去诊所的路上,周雨桐简短地解释:“林默是县医院派来的驻点医生,西医。我们合作办了这个诊所。“
诊所是栋两层的木楼,一楼诊室,二楼似乎是住人的。许明远帮忙把伤者安顿好,周雨桐则忙着准备接骨用的夹板和药膏。
“你会正骨吗?“她突然问许明远。
“学过一点。“许明远想起李大夫教的手法。
“那等会儿你帮我固定,我负责牵引。“
等待林默的时间里,周雨桐给伤者熬了碗安神的汤药。许明远趁机打量诊所——墙上挂着人体经络图和西医解剖图,药柜里中西药并存,桌上甚至还有一台显微镜。
“你...变化很大。“许明远轻声说。
周雨桐搅动着药汤:“你也是。武当山的修行结束了?“
“清虚道长说我尘缘未了。“许明远苦笑,“后来我母亲病逝,我就去了青山村跟李大夫学医。“
“李师叔?“周雨桐眼睛一亮,“他还好吗?父亲生前常提起他。“
正当两人要深入交谈,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白大褂的年轻男子匆匆进来,背着医药箱,额头上都是汗。
“抱歉,路上耽搁了。“男子看到许明远,愣了一下,“这位是...“
“许明远,我...老朋友。“周雨桐简短介绍,“林默,县医院的医生。“
林默看起来二十七八岁,戴副黑框眼镜,文质彬彬。他与许明远握了手,立刻转向伤者:“X光机在县里,只能凭经验接了。“
接下来的接骨过程让许明远大开眼界。林默负责消毒和麻醉,周雨桐用针灸止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牵引复位时两人配合默契,最后由许明远用传统手法固定夹板。中西合璧,各展所长。
“你手法很专业。“结束后,林默对许明远说,“学过医?“
“跟一位老中医学过些皮毛。“
林默似乎想多问几句,但又有村民来看病,周雨桐便让许明远先上楼休息:“我房间隔壁有空房,你去安顿一下。晚上再聊。“
二楼很简朴,但干净整洁。许明远放下行李,从窗户望出去,能看到整个山谷的景色。远处梯田如画,近处药圃飘香,确实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傍晚时分,周雨桐终于忙完。她换了身素色衣裙,提着食盒上楼:“饿了吧?村里人送了些饭菜。“
食盒里有笋干烧肉、清炒野菜和米饭,简单却可口。两人坐在小桌前,两年多的分离仿佛一下子缩短了。
“你父亲的事,我很抱歉。“许明远轻声说。
周雨桐眼神一黯:“肝癌,走得很突然。临终前他把毕生研究都交给了我,要我'针药合一,造福一方'。“她抬起头,“你呢?怎么突然想到来找我?“
许明远讲述了自己这一年多的经历——武当山修行、母亲去世、在青山村学医。周雨桐听得很认真,听到李大夫娶妻生子那段时,甚至笑出了声。
“果然是他的风格。父亲常说李师叔是'道在屎溺'的践行者。“
“你呢?“许明远问,“怎么想到办这个诊所?“
周雨桐的目光变得深远:“父亲走后,我原想隐居修行。但整理他的笔记时,发现他最大的心愿是把家传医术与现代医学结合,真正帮到普通人。“她指了指窗外的梯田,“这里缺医少药,正好实践他的理念。“
许明远想起阿秀的请求,转达了她奶奶的病情。周雨桐立刻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手抄医案:“心气不足...我看看...啊,这个方子应该有效。“
她熟练地写下几味药和用法,字迹工整有力。许明远注意到桌上堆满了医学书籍,有《黄帝内经》,也有《西氏内科学》。
“你和那位林医生...合作很久了?“许明远试探地问。
“半年多吧。“周雨桐头也不抬,“县里派来的,起初看不起中医,后来见识了针灸的效果,态度才转变。“她突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怎么,吃醋了?“
许明远耳根一热:“我...只是好奇。“
周雨桐大笑,笑声如清泉叮咚:“你还是老样子,一紧张就结巴。“她站起身,“走吧,带你看看我的药圃。“
月光下的药圃散发着浓郁的药香。周雨桐如数家珍地介绍各种草药的特性,有些是许明远在青山村学过的,有些则是南方特有的品种。
“这是七叶一枝花,治疗蛇毒有奇效;这是白花蛇舌草,抗癌...“她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许明远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布包:“李大夫让我带给你的,说是'物归原主'。“
周雨桐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块古朴的玉佩,刻着复杂的符文。“父亲的信物!“她惊呼,“怎么会在李师叔那里?“
“他说当年你父亲与他交换信物,约定各自探索医道,十年后再比较心得。可惜...“
周雨桐摩挲着玉佩,眼中泛起泪光。月光下,许明远看见她睫毛上挂着细小的泪珠,心中涌起一股保护欲。
“你父亲笔记里提到的'气脉针法',你研究出来了吗?“许明远轻声问。
周雨桐惊讶地看着他:“你知道这个?那是父亲晚年研究的课题,结合内功与针灸,引导患者自身气机运行。“她叹了口气,“可惜缺少内功深厚者配合,一直没能完善。“
“我可以试试。“许明远说,“清虚道长教的内丹功法,我已经能运行大周天了。“
周雨桐眼睛一亮,随即又暗淡下来:“那需要极高的默契和信任,施针者与受针者必须...“
“我们不信任吗?“许明远直视她的眼睛。
周雨桐没有回答,但耳根悄悄红了。夜风吹过药圃,带着草药的芬芳,也带来远处溪水的潺潺声。
第二天一早,许明远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看见阿秀焦急的脸:“许大哥,快!我奶奶晕倒了!“
许明远匆忙穿上衣服,跟着阿秀下山。周雨桐和林默已经带着药箱在村口等候。四人快步赶往桐木村。
阿秀奶奶躺在床上,面色灰白,呼吸微弱。周雨桐迅速把脉,眉头紧锁:“心脉微弱,气滞血瘀。“
“血压很低,可能是心肌梗塞。“林默量完血压说,“需要立刻送县医院。“
“来不及了,“周雨桐取出银针,“我先用针稳住心脉,你准备强心剂。“
许明远看着老人危急的状况,突然说:“试试气脉针法吧。我导引,你行针。“
周雨桐犹豫了一瞬,随即点头。她快速在老人心经和心包经上下了七针,然后对许明远说:“内关穴输入真气,我来引导。“
许明远沉心静气,将手指按在老人内关穴上,缓缓导入真气。他感受到老人经络中淤堵严重,如同干涸的河道。周雨桐的银针则像精准的导流器,帮助真气疏通关键节点。
“膻中穴,加三分力。“周雨桐全神贯注地观察老人面色变化,不时调整针法和指令。
许明远依言而行,感到真气在老人体内形成一个小周天循环。渐渐地,老人面色开始恢复血色,呼吸也平稳下来。
“不可思议...“林默看着监护仪上的数据,“心率、血压都在恢复正常。“
治疗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结束后,周雨桐和许明远都汗湿衣背,精疲力尽。但老人已经脱离危险,甚至能坐起来喝粥了。
“这就是气脉针法?“回程路上,周雨桐兴奋地问。
许明远点头:“你父亲笔记里描述的效果,我们今天实现了。“
“不,还差得远。“周雨桐眼中闪着光,“父亲设想的是通过针法激活患者自身气机,而不是依赖施术者的内力。不过...“她突然握住许明远的手,“今天是重要的第一步!“
她的手温暖而有力,掌心有常年握针留下的茧子。许明远心头一热,正想说些什么,林默从后面赶上来:
“周医师,县里通知明天有个巡回医疗队要来,我们需要准备一下...“
周雨桐的手松开了,转身与林默讨论工作安排。许明远看着两人的背影,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当天晚上,周雨桐在诊所二楼的小书房里铺开父亲的研究笔记,与许明远讨论气脉针法的理论基础。
“父亲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先天真气,只是大多数人不会调动。“她指着一段密密麻麻的笔记说,“针灸可以唤醒这种自愈能力。“
许明远分享了自己在青山村学到的医术,特别是李大夫关于“医道同源“的观点。两人越谈越投机,仿佛回到了当年在火车上初遇时的情景。
“你知道吗,“周雨桐突然说,“当年离开武当山后,我去了很多地方。在少林寺学过易筋经,在峨眉山拜访过女冠,甚至去过XZ...“
“为什么最后选择这里?“
周雨桐望向窗外的星空:“因为这里需要我。父亲常说,最大的修行是利益众生。“
这句话让许明远陷入沉思。他想起了清虚道长“道在红尘“的教诲,想起了李大夫“不能救人的道算什么道“的质问。或许,修行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发心。
“明远,“周雨桐突然正色道,“我想请你帮个忙。“
“什么忙?“
“留下来,我们一起完善气脉针法。“她的眼睛在油灯下闪闪发亮,“你有内功基础,我懂针法药理,加上林默的西医知识,或许能开创一条新路。“
许明远没有立即回答。他想起武当山的清虚道长,想起青山村的李大夫,想起自己这一年多来的追寻。从深山到市井,从避世到入世,他的修行之路似乎一直在引导他走向这里,走向这个可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选择。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在隐仙谷上空,洒下清冷的光辉。许明远看着周雨桐期待的眼神,轻轻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