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全和(第三册):象牙塔之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1949年秋季开学已经过了1个多月,而古世才还没有从山东老家回来。古全和母子俩的生活,仍然靠秀姑到铁道北粮食仓库给公家挑黄豆挣来的那点儿钱勉强维持。秀姑累得天天唉声叹气,不断唠叨让儿子去学手艺,有时说让他去学瓦匠,有时又说让他去学木匠,还不时拉上他去相亲,弄得古全和心神不定,在苦恼得难以解脱的时候,头脑中偶尔会闪出退学就业挣钱养家的念头儿。然而他实在是太喜欢念书,太留恋学校生活了,觉得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就是念书,最好的地方儿就是学校,只有在学校里才有平等,有自由,有尊严,有快乐,有希望。

晚饭后秀姑又对古全和唠叨起给他说亲的事。她说:“根儿啊,你也老大不小啦,书也念得不少啦。从你老爷爷算起,到你这一辈儿,咱们家就你这一条根,要不你奶奶为什么给你起名儿叫‘根儿’呢?要不是咱们逃难在外,要是奶奶还在世,这会儿你就该是几个孩子的爹啦!明年你就17啦,该成亲啦。”

秀姑急于让儿子成亲,不光是为了给古家传宗接代,也是为了她面子上好看。古全和小时候的伙伴儿都成亲了,急得她夜里睡不着觉,这些日子到处张罗着给儿子说媳妇儿。古全和的亲事是古世才家的一个老话题,从他奶奶在世的时候说起,一直说到现在,围城时期还闹过一回和素桂假结婚的故事,打过杨大琢磨的侄女儿杨雅范的主意。而古全和至今没有结婚的意愿,因为结婚就意味着他必须离开学校,结束学习生活,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去相亲。可是他不能违背他娘的意愿,因而又不得不一次次违心地跟着他娘到处去相看和羞辱那些没有念过书的倒霉的姑娘,每次当然都是不欢而散。他娘不止一次地质问他说:“你到底喜欢什么样儿的闺女?”古全和搪塞说:“我也不知道,这得看缘分,说不定哪天就会碰上中意的。”

古全和想念大学和他爹也有关系。古世才没有念过书,但是他以他爹和他爷爷都是古家庄有名的读书人而感到荣耀。他还知道学校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之分,大学以上还有研究院和出国留洋,常常发誓般地对儿子说,“只要你书念得好,回回儿考第一名,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儿,供你念大学。”而秀姑却一直认为念书是有钱人家孩子们的事。当年儿子进古家庄小学,她也高兴过,那是因为她觉得念书体面。在一家流落到本市,特别是在儿子做小生意、当小工儿挣了钱以后,她就不想再让他念书了。可是那时儿子天天没命地嚷嚷着要念书,丈夫和婆婆也支持他念书,她拗不过他们,只好由着他们去瞎折腾。但是到儿子于1948年进中学的时候,她就公开反对他继续念书了。她想,一个大小伙子,干点儿什么营生儿,一年都能挣个三头二百的。念书不光不挣钱,还得交书本费、纸笔钱和学杂费。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处。她认为男孩子的正道是去学个手艺,早早成家,生儿育女,一家和和乐乐地过日子。可是儿子像是中了邪,上了瘾,就是想念书,越念越糊涂。这些话,她不知道对儿子唠叨过多少回,而儿子只是听,什么话都不说。她也曾经想过,干脆狠一狠心,训斥儿子一顿,明明白白地告诉他说:“你不能念书啦!学手艺去吧!”可是她懂得“好者不恶”的道理,儿子已经迷上了念书,猛然对儿子这样说,会伤了他的心,丈夫也不容她这样干,她不想和丈夫顶牛儿,也不想伤了儿子的心。她送儿子去学徒的事情就这样拖下来了。不过近来她的想法儿变了。她想,俗话说,“惯子如杀子!”宠着儿子,任他痴迷在念书里,不会有好结果,不能再由着他,儿子的事还是得由当爹娘的做主。这些日子她带着儿子去相亲没有结果,她的心思又转到送儿子去学徒上。她想儿子的婚事不顺利,就是因为他没有手艺。她想,有模有样儿的闺女谁会看得上个书虫子?所以她打定主意马上送他去学手艺。她对儿子说:“根儿,咱们家的情况你都看见了,你的书是念不下去了,你就去跟着你孙孝友叔叔学木匠吧。”

古全和无奈地点点头儿,表示同意,想到要离开学校,他觉得像有漫天的乌云朝头顶上压下来,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作绝望。他痛苦地想,他大学念不成了,现在连中学也念不成了。他多么想念书啊。吃什么,穿什么,别人怎样看他,他都不在乎,只要有书念就好。可是他偏偏不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按部就班自由自在地念书。他小学总共念了三年另两个月,先后进出过7所学校,时间最短的只有几天,因为这个原因,在小学时期他没结交上几个好朋友,现在经常和他来往的小学同学超不过20个人,几乎都是柳影路小学的同学。

就在古全和娘儿俩斗法的这个节骨眼儿上,卢子堂的媳妇儿的一个举动,改变了秀姑让儿子去学木匠的主意。

卢子堂是古世才一家在宋家屯镇山东庄的老邻居。江城一解放他们就从宋家屯镇搬来了大白楼。古世才一家就是经他们介绍而搬到大白楼来的。现在他们两家住隔壁。卢子堂解放前在特快列车的餐车上当服务员,是山东庄唯一的体面人物儿。解放后,铁路局领导考虑到他工作表现好,已年近40,继续做餐车服务员,不分日夜地在铁路上奔波,不太合适,就调他进江城铁路食堂西餐部当主任。铁路食堂西餐部的主要任务是接待外宾,所谓外宾主要是老毛子。在供应他们的菜肴中,肉食和奶食比较多。中国人厚道,供应老毛子的饭菜质高量足,他们每餐都会剩下很多。穷惯了的餐厅员工觉得扔了可惜,经领导秘密开会研究决定,把各种剩菜分类收集起来,分给职工,每小桶儿二三斤,象征性地收1毛钱,算是职工的福利,但是事关中国人的面子,领导关照大家保密。卢子堂隔几天就带回一小桶儿肉菜。他们一家3口儿吃不完,好心的卢奶奶说要送一些给古全和家尝尝。卢子堂说不好,都是外国人吃剩的东西,不好拿来送人。他娘说,你古大哥是咱们的乡亲,老邻居,不是外人。他媳妇儿也说,你不好意思去送,俺去。说着就提上半小桶儿剩菜来到古全和家。

“古嫂在家吗?”

“是他卢婶儿吗?”秀姑答应着赶忙开了门。

“送一点儿菜来给你们尝尝。”卢子堂媳妇儿说着就进了古全和家。

“总让你们惦记着,真是太谢谢啦!”秀姑说着,就从卢子堂媳妇儿手里接过那个小木桶儿,顺势闻了闻,把菜折到一个蓝花儿大碗里,装了满满的一大碗。

“谢什么呀,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卢子堂媳妇儿没说菜是外国人吃剩的。

秀姑见菜里面净是香喷喷的牛肉,还有胡萝卜,土豆儿,感到奇怪,心想:这一定是人家从铁路食堂买回来的,自己不能白吃,将来得找个机会回报人家,就装着随便的样子问道:“他婶儿,他叔叔从单位上买这些肉菜,得花很多钱吧?”

“只收一点儿钱,这样一桶收1毛钱。”卢子堂媳妇儿没做解释,但是秀姑猜想这是铁路食堂外国客人吃剩的。可这是好东西,也真便宜,简直是白给!心想,要是自己家有人在铁路食堂工作那该有多好。这时,她突然想到了儿子,便试探地问道:“他叔叔那里还招人吗?”

“招啊!江城是个大站,路过这里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西餐部要扩大。”

“你看俺家你大侄子行不行?”

“俺想指定能行!他一表人才,聪明,老实,能干,念书多,文笔好,会老毛子话,站在外国人面前体面。再说,俺家你大兄弟是那里的主任,根儿去了也能有个照顾,让他先当跑堂儿的,干几个月,就派他去学西餐手艺,一两年出徒,专门伺候老毛子,一个月怎么还不挣他个百儿八十的!”

听卢子堂媳妇儿这样说,秀姑喜出望外,头一次想到儿子念的书还能变成钱。“百儿八十块”可不是个小数儿啊!如今一家三口儿,每月吃喝拉撒的开支是十几块钱。儿子到铁路食堂一去就能带出一张嘴去,家里还能吃上差不多不花钱的肉菜。这样一来,她和丈夫一个月的开销有四五块钱就够了!而几年以后,儿子学成手艺,日子就更富裕了!再说,厨子是个好事由儿,俗话说“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子”。她拿定主意,一定要让儿子进铁路食堂西餐厅去当学徒!一定要趁丈夫不在这个空当儿把这件好事办成!她恨不得立刻把儿子送进铁路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