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海洋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心向往之”的蓝色乐园。许多有过航海经历的作家,都会以海洋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描写海洋,歌颂海洋。
西方海洋文学历史悠久。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英国“湖畔诗人”塞缪尔·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再到英国“海洋诗人”约翰·曼斯菲尔德的《海之恋》,都是有关海洋的经典之作,其中传达的是人类对大海的敬畏和尊重以及物我和谐的诗意追求。现代时期,海洋成就了众多伟大的海洋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以海洋为题创作的小说,如《吉姆爷》《“水仙花”号上的黑水手》等,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水手和船长在海上的生活经历,道出了“海洋的全部秘密”。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库柏凭借他的《领航人》《海上与岸上》等开创了美国海洋小说的先河,成为建构美国海洋文化的奠基人。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被誉为最伟大的海洋小说和有关海洋的“百科全书”。杰克·伦敦被誉为“马背上的水手”,他的《海狼》《群岛猎犬杰瑞》等真实记录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向海外掠夺和扩张的历史事实。
海洋文学在构建海洋文化、增强国民海洋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英、美、法、荷兰、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崛起成为海洋强国,海洋文学的浸染和熏陶功不可没。西方海洋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都与海洋密切相关,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贸易的繁荣而产生的。长期与海洋为伴和艰苦的海上生活,不仅培养了西方人勇于探索、追求自由和强烈的冒险精神,也决定了西方国家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有别于中华民族。
中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体裁题材种类繁多,但海洋文学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尽管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大海的壮阔歌咏人类的豪迈气势,但他本人并没有海洋意识,表达的是开阔豁达的思想境界。中华民族对海洋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对海洋的认识始终离不开“民以食为天”的祖训。而西方国家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是争夺丰厚的海洋权益,开展海外贸易,掠夺资源和拓展殖民地。中国和西方国家海洋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局限性,认识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向海则生,背海则衰”,发展海洋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中国要成为21世纪的海洋强国,必须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不仅要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加强西方海洋文化研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中的“和合”“和谐”“和平发展”等水文化思想,包括海洋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正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人类与水的关系并非“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两个简单抽象的概念所能解释,海洋意识的重要性也非能够以“东方”和“西方”地域之差别以蔽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倡导生态文明和弘扬水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伴随着国内学术界对海洋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海洋文学研究也开始兴起。海洋文学既是海洋文化和体现海洋人文精神的宝贵遗产,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一种方法。对西方海洋文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宽文学研究领域,也可以使海洋文学蕴藏的社会文化价值得以彰显,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方国家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助于为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该书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理论,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文艺批评理论探讨与西方海洋文学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在水文化视阈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古希腊海洋文学,17—19世纪的海洋大国西班牙、法国、海上霸主英国和当代海洋强国美国等西方海洋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从西方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嬗变揭示西方海洋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内涵,探究西方海洋文学作品中人与海洋、海洋与社会、海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体验历程,揭示人类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的嬗变。同时探析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如何经历了由敬畏到赞美,再由海洋探险和征服海洋,最后到亲近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历程,从而指出“人海和谐”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对水文化视域下的海洋文学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西方海洋文学的演变和发展。第一章主要对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的海洋形象分析和阐释。由于人类海洋认知的局限性,在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海洋形象常常妖魔化。第二章以西班牙征服时期到20世纪的西班牙海洋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海洋意象的意义。第三章通过分析和阐释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史蒂夫文森的《金银岛》、康拉德的《吉姆爷》等英国海洋小说经典作品,分析英国海洋文学的殖民性和海盗文化。第四章通过深入探讨欧洲路上强国法兰西的海洋文学作品,探究法国海洋意识和海洋意象的嬗变。第五章通过阅读和分析从库柏到麦尔维尔,再到美国当代著名海洋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同时联系马汉的《海权论》,探究海洋、海权和美国国民性格之间的关系。第六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国家海洋文学差异,预测世界海洋文学的发展趋势。
本书的西班牙海洋文学部分的初稿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周佳瑞老师撰写,法国海洋文学部分由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的李春老师提供初稿。写作过程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海风教授多次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初次涉猎西方水文化和水文学研究领域,《大海的回响:西方海洋文学研究》或许仅仅是个开始,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和赐教!
刘文霞
2017年2月16日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