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回响:西方海洋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方海洋文学的缘起、演变和发展

一 丰富的航海经历造就了杰出的海洋小说家

海洋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海洋文学是指所有与海洋有关的作品,也就是说,那些以海洋景观、海洋生物和从事海洋活动的人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都属于海洋文学,既包括神话和诗歌,也包括戏剧、散文和小说等各种体裁。狭义上说,海洋文学是指那些深刻展现海洋精神,并且深入探讨人与海洋生息与共、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文学作品。

海洋文学还可以从理性层面和感性层面上进行划分。理性层面上的海洋文学作品主要以研究和观察海洋空间和海洋现象为主要内容,如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一位名叫阿罗纳克斯的生物学家跟随“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冒险旅行的故事,既充满想象,不乏有关海洋的大量科学知识,是一部对海洋充满想象力的杰出科幻作品。有“法国史学之父”之称的法国作家儒勒·米什莱也从理性层面认识和了解海洋。他的《海》以优美的散文诗般的文学语言撰写海洋历史,从岸边观海、海洋生物、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四个方面研究海洋、了解海洋,并提出了人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建议。他用寥寥数语精准地描述了海洋潮汐所受月球吸引力的影响,海洋与宇宙星辰、与陆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他写道:“海洋是一种声音,它同遥远的星辰对话,以庄严的声音回应星辰的运行。它同大地和海岸的回声交谈,时而威胁,时而哀怨,时而咆哮,时而悲叹。海洋无时无刻同人对话,它是丰产的大熔炉,生物从大洋中产生,并且旺盛地繁衍。而海洋本身就是活生生最不可辩驳的证明: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6]米什莱以优美隽永的文学语言,从远观到近看,从古到今,全方位讲述了人类对海洋的感性认识、疯狂探险、无休止的征服和掠夺的历史,同时提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议,既体现了这位伟大史学家高远的浪漫情怀和历史思辨能力,又洋溢着自信的时代精神。

感性层面上的海洋文学作品一方面注重于描述作者的海洋体验和感受,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曼斯菲尔德的《海之恋》等有关海洋的诗歌。另一方面注重揭示人类的海洋活动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并借助于海洋阐发作者的社会意识、思想和理念,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吉卜林的《勇敢的船长们》、康拉德的《青春》等。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丰富的航海经历造就了杰出的海洋小说家。因为几乎所有的海洋文学作家都具有丰富的航海经历。美国海洋文学批评家大卫·波耶(David Poyer,1949— )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属于海洋文学,必须具备两个因素。首先,作家是否有丰富的航海经历,是否真正了解海洋;其次,作品内容是否与海洋生活有关。有些作家即使有航海经历,作品内容也涉及了海洋,但也有可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文学。如英国作家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的作品就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小说,斯摩莱特接受过一点医学教育,1740年作为外科医生助手随皇家海军出海。后来,即使他与牙买加一位女继承人结婚,放弃了海军军人的生涯,仍一直观察着卡塔赫纳港口发生的一切。他的两部流浪汉小说《蓝登传》和《皮克尔传》都详细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英国海军生活。然而,海洋部分仅被作者用作主人公追求有钱女子和在岸上遭遇不幸的一个转变,因此,斯摩莱特的作品并未涉及海洋文学的主题。

二 西方海洋文学的嬗变历程

西方海洋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931年。由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所著,迄今为止仍然被阅读研究的史诗《奥德赛》可谓是西方海洋文学的发端。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希腊英雄奥德赛从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远航归来的伟大史诗,也是一部海洋漂流和海上冒险小说,记录了人类早期的航海经历。奥德赛返乡途中在海上经历的一切磨难与漂流,在异地他乡历尽千难万险,最终返回家乡的历程,正是人类早期的航海经历。

在古希腊文学中,海洋的形象是令人敬畏和恐惧的海神,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任性,喜怒无常,心胸狭隘,爱报复。在史诗《奥德赛》中,海神波塞冬脾气暴躁,他的子女诡异多变,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奥德赛及其战士带来重重困难。而这正是喜怒无常、诡异多变的海洋形象。敬畏、惧怕,甚至妖魔化是人类对海洋的最初认识,这种认知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然而,海洋又是可战胜的,奥德赛凭借自己的智慧,最终战胜了海神,摆脱了海妖的纠缠,通过了险恶的墨西拿海峡,顺利回到家乡。也正是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人类开始试图认识海洋,驾驭海洋,征服海洋,并对此充满了自信。

正是带着这种自信,人类对海洋不断探索,认识也逐步趋于理性和科学。同时,人类也开始了对海洋资源的大肆掠夺。海洋鱼类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可以利用的海洋资源。比起江河中的淡水鱼类,海鱼味道更加鲜美,并且数量巨大。早在古罗马时期,人类首先发现了可以满足人类生存必需的海洋鱼类资源。“古罗马精英偏好海鱼,受其影响,‘古典时代’的地中海已经有了大型商业海鱼渔捞活动。”[7]紧接着,北欧国家开始了对海洋鱼类的“密集捕捞”,即开始使用“流网”对鲱鱼等海洋鱼类进行大量捕捞。

在长达千年之久的“黑暗中世纪”,基督教掌控了几乎整个欧洲。与其他动物性肉类相比,“鱼类没有太多的血气,较少会引起情欲”,故而基督教各个教派都禁止在一些特殊日子食用四足动物,特别是每年有130—135天不能食用鱼肉之外的肉类,这就增加了对鱼类的需求。在公元7—10世纪,淡水鱼类一直是基督教徒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从公元11世纪开始,由于淡水鱼类已经不能满足欧陆国家对蛋白质的需求,再加上新的捕鱼技术开始普及,海洋鱼类供应量增加等原因,人们开始大量食用鳕鱼、鲱鱼等海洋鱼类。海洋鱼类交易也开始在一些城市形成规模。造船业的发展和海洋鱼类捕捞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海洋渔业革命,以英格兰为代表的一些基督教国家开始了对海洋鱼类的密集捕捞。11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卑尔根镇已经成为鳕鱼贸易集中地。大量的鳕鱼干和鳕鱼肝油在这儿交易。12世纪,英国与挪威之间的鳕鱼交易十分密切。14世纪末,由于英国和汉萨联盟之间的关系破裂,无法再从冰岛和挪威丰厚的鳕鱼渔场中获利,只好开始自己抓鱼。15世纪初,英国人开始自己在冰岛等北欧渔场捕捞鳕鱼。但由于利益冲突,汉萨同盟的海军曾经在1486—1532年与英国海军发生了8次武装冲突,这就是著名的“鳕鱼战争”。

对海洋鱼类的极大需求使人类在积累丰富的航海经验的同时,对海洋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海洋的变幻莫测和巨大威力使人类惧怕、敬畏,而海洋的波澜壮阔和丰富的鱼类资源又使人类对它更加迷恋。特别是那些常年在海上穿梭、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水手,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欧国家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更加密切。冒险、探索、顽强生存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个时期的海洋文学,文学性并不突出,主要是西班牙探险家们的航海日志和信件,以探险家们的航海经历和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为主要内容。哥伦布的《航海日志》、埃尔南·科尔特斯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件、德·拉·维加的《王家述评》等,不仅记录了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探索新世界的冒险经历和对财富的贪求,而且描述了美洲印加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等。

随着人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方海洋贸易在17世纪进入了兴盛时期。17世纪是一个殖民主义兴盛的世纪,美洲、印度、东南亚等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这个时期的海洋文学成就尚不突出,主要集中在西欧大陆的法国和西班牙等地,除了繁荣的海洋贸易和海外殖民等原因,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繁荣因素也不容忽视。

海洋文学真正兴起是在18世纪。有人认为,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海洋文学兴起的标志。这个时期,海洋意象在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等的笔下先后呈现。不过,严格地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菲尔丁的《里斯本航海日记》都不属于海洋小说,只有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小说。在《格列佛游记》中,航海只是构成格列佛游历奇境的线索,而后者则属于游记作品,缺少反映小说特质的虚构成分。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正直、坦率,掌握了一定的航海技术和医学知识,因为行医不能养活妻儿,只好接受别人的邀请,到航海船只上当一名外科医生。就这样,格列佛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活。这部小说虽涉及了航海方面的内容,但小说主要内容则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马国的经历,航海只是构成格列佛在这些奇境中游历的一条线索。

除了上述三位作家外,大量有关航海的非虚构类作品在18世纪初涌现。航海家们就自己的航行和冒险经历写成报告或记录,如沃尔特·雷利爵士周游世界回来后写下的所见所闻、水手们写成的回忆录和手册等。在当时盛行航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大量以航海经历和见闻为主要内容的非虚构类作品,如查尔斯·约翰逊船长的《最臭名昭著的海盗之抢劫和谋杀案通史》、约翰·埃斯奎莫林的《美国海盗》、威廉姆·丹皮尔的《新环球旅行》等,都是根据著名的海盗绅士罗勒·林格罗塞的日记写成的。而当时的私立出版社“凡塔基出版社”是这些“非虚构小说”的主要出版商,先后出版了《波士顿约翰·巴特利特之历史叙事》《马萨诸塞州》《1790—1793》《航行去广州》《北美西北海岸》《别处》《约翰·尼克尔的冒险》《水手》《海上三十年》等。这些非虚构类小说因为以航海为主要内容而称为“航海文学”,被看作是海洋文学的“原始文学”,一直持续到19世纪50年代,直到世界上的所有未知区域都被那些航海冒险家们发现。所以说,这些非小说的出现与英国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活动有关。也正是这些虽未经润饰却极具权威性的非小说,给了斯威夫特、笛福和菲尔丁等丰富而高远的想象,把这些从未出过海的人引向了海洋文学。

然而,并非所有的非虚构类小说都是所谓的“原始文学”,一些非虚构类作品,如理查德·恒利·达纳(Richard Henry Danna)的《航海两年》(Two Years Before the Mast)、康拉德的《海之镜》(The Mirror of the Sea)、约书亚·史罗坎(Joshua Slocum)的《独自环游世界》(Sailing Alone Around the World)、斯坦贝克(Steinbeck)的《科特斯海日志》(Log of the Sea of Cortez)和约翰·迈克菲(John Mcphee)的《寻找一只船》(Looking for a Ship)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

19世纪早期,海洋文学迎来了真正的繁荣。这个时期的航海文学第一次以海洋为背景并且具有小说的特点,是第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小说。库柏、马里亚特、麦尔维尔和康拉德等都是19世纪的文学巨匠,是海洋文学的奠基者。

库柏是海洋小说创作第一个真正的实践者。因为恶作剧被耶鲁大学开除之后,库柏做了五年的候补军官,这一经历为他创作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提供了灵感。众所周知,库柏的文学创作题材主要分成三类:边疆小说、海洋小说和非虚构类作品。因为库柏从来没有到过边疆区,完全依靠道听途说和丰富的想象描写印第安人和边疆居民的生活,所以马克·吐温嘲笑他的边疆小说中的丛林英雄形象令人难以置信,人物对话不够真实,情节总是置于离奇的脱险。但是,麦尔维尔、康拉德等经验丰富的老水手们则称赞库柏在《领航人》《红海盗》以及《海狮》中对海上生活做了精准而详细的描述。在之前的海洋小说中,大海从未发挥过剧场和主要演员的作用,而在歌颂人类勇气和技能的道德剧中,大海充当了上帝赋予的自然力量,比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经过库柏和麦尔维尔后来的创新与发展,海洋小说成为精神追求和道德探索的有效手段。

与库柏差不多同时代的英国作家弗里德里克·马里亚特(Frederick Marryat),经历与库柏极其相像。马里亚特14岁时加入英国皇家海军。1830年,38岁的他,以船长的身份退休。之后,他把文学创作当作第二职业,开始创作令人激动人心的写实性海上冒险故事。他的《见习军官易先生》(Mr.Midshipman Easy,1836)、《彼得·桑普勒》(Peter Simple,1834)、《国王私人魔法师》(The King’s Own,1830)和《穷杰克》(Poor Jack,1840)等海洋小说至今仍然受到探险小说粉丝们的欢迎。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第二位但也许是最伟大的海洋小说家。麦尔维尔于1839年开始他的海上探险生涯,在商船和捕鲸船上做水手,他曾经因为忍受不了海上生活的枯燥和艰辛弃船潜逃,被船长丢弃在一座荒岛上,被过往船只搭救后,继续在捕鲸船上做水手。后来,麦尔维尔到美国海军一艘护卫舰上做了一名普通的水兵。他一共在海上待了六年的时间。在其巨作《白鲸》面世之前,他还写了其他五部海洋小说。从一个层面来看,《白鲸》是对捕鲸业的真实描述,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白鲸》反映了人类努力的失败和我们面对人生中重大谜题时创造性和凶残性之间的不平衡,是第一部完全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

康拉德是另一位伟大的海洋小说家,也是最伟大的波兰裔英国作家。他离开祖国波兰,在法国和英国商船上生活了17年,直到蒸汽机船取代了帆船后,才不情愿地回归陆地,开始用英语创作。他的《吉姆爷》(Lord Jim)、《“水仙花号”的黑水手》(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青春》(Youth)、《机遇》(Chance)、《台风》(Typhoon)和《白鲸》一样,都是伟大的海洋文学作品。继麦尔维尔和康拉德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海洋小说家,如罗伯特·刘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史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杰克·伦敦(Jack London)等。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参战国把海洋当作了实力较量的赛场。他们在海洋之上的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以及军舰、潜艇和各种海上武器的使用,使战争兼具海洋特色,也使海洋文学兼具战争小说的特点。赫尔曼·沃克与《“凯恩舰”哗变》(The Caine Mutiny,1951)和大卫·波耶的海军军人系列冒险小说,都讲述了美国海军军营中发生的故事。此外,17—19世纪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和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使海洋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6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学生发起的生态主义运动催生了海洋生态文学。彼得·马修森的生态纪实文学作品,不仅为海洋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极大地丰富了海洋文学的内容和题材。

这个时期的西方海洋文学,出现了百花争妍的局面,厄斯金·柴德斯(Erskine Childers)、诺德霍(Nordhoff)和霍尔(Hall)、凯瑟琳·安妮·波特(Katharine Anne Porter)、C.S.弗雷斯特(C.S.Forester)、赫尔曼·沃克(Herman Wouk)、斯特林·海登(Sterling Hayden)、简·德·哈托格(Jan de Hartog)、尼古拉斯·蒙塞拉特(Nicholas Monserrat)、哈蒙德·英尼斯(Hammond Innes)、爱德华·比奇(Edward Beach)、查尔斯·威廉姆斯(Charles Williams)、帕特里克·奥布莱恩(Patrick O'Brien)和道古拉斯·李曼(Douglas Reeman)等,都从事过海洋文学创作。

从整体上来说,西方海洋文学以英语海洋文学作品为主。这并不奇怪,因为正如托马斯·曼所说,“英语是航海人的语言”,航海文学这一题材属于讲英语的人,属于出海的人,属于英国人和美国人。这种说法显然有偏颇之嫌,因为荷兰、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等西欧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的海洋文学。但有趣的是,即使真正投身于海洋文学作品创作的波兰人,如康拉德和哈托格(de Hartog),也是用英语而不是他们的母语进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