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佛与化雅: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創新點簡述

通過對學界研究現狀的回顧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備受關注的北宋中後期詩歌研究尚存在著薄弱處,即士大夫學佛在其具體詩歌創作中、在詩歌流變中所起作用之研究。在詩人思想與學佛之關係的研究上,亦存在著以某種佛學典籍之內容為出發點,尋找詩人別集中與此相匹配之內容的片面方法。在研究的對象上,或偏重於個案,或注重於整體,或於歷時性上有所不足,或於共時性上存在欠缺,這都影響了研究的深度。筆者認為對此領域的研究,其方向應該是個案與整體並重,共時性與歷時性兼顧。

(一)研究思路及創新點

本書在整體結構上,以北宋中後期三個時段的代表性人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學佛的個案研究為基礎,著力於詳細考察尋繹三人的學佛路徑、學佛對其詩歌語言運用的影響、學佛對其詩歌創作思維的滲透,並力圖通過三人學佛對其詩歌創作影響的對比,揭示學佛變化與詩歌流變的關係。為實現對此一論題研究的深入與擴展,拙著還論述了作為北宋後期詩壇主流的江西詩派諸人之學佛與其詩歌創作、詩歌理論的關係。通過個案論析與整體研究的結合、歷時性梳理與共時性比較的兼顧,對此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論述。撮其大要,拙著力圖在如下幾個方面實現創新與突破:

第一,拙著將立足於文獻的細讀,力圖徹底釐清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之學佛路徑、學佛方式,並通過論述指明他們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與邏輯體系,細緻辨析其佛學體系的構建生成。對此進行考察,不但有助於彌補宋代中後期士大夫是如何構建自我佛學體系研究的空白,對於將來細緻探討其他士大夫接受佛學的情況亦具有啓發意義。

第二,拙著以作品的細緻分析與歸類為基礎,詳細考察王、蘇、黃三人對於佛學典故融攝、運用以及佛學詞彙、術語的借用情況,集中論述這種佛典運用、語言詞彙借用與其詩學思想的關係。力圖將學佛對他們詩歌產生的影響進行具體化的分析,實現對籠統、粗略之印象式敘述研究的超越。

第三,在文人學佛對其詩歌的隱性影響考察方面,即研究佛教思維方式對詩歌創作思維的滲透過程方面,拙著在細緻玩味詩歌意蘊的基礎上,尋繹詩歌創作思維與佛教靜觀的相通處,尋繹詩人將自我靜定照物時之心理感觸形諸詩歌的具體過程。並且,全書還結合其學佛特點,分析詩人運用靜定觀照的具體方式,力圖明確揭示詩人運用觀照方式的不同,以及所運用之觀照方式在內涵上的微妙區別。在此基礎上,拙著將深入考察詩人運用佛禪靜定與其詩歌風貌呈現之密切、重要而微妙的關係。

第四,本書擬通過對比三人學佛對其詩歌創作之滲透的不同,揭示文化整合環境下士大夫學佛在詩歌流變中所起的作用,將梳理文人學佛變化與考察詩歌流變軌跡相互結合而論述之。在此基礎上,筆者擬通過分析繼之而起的江西詩派諸人之學佛與詩歌、詩論之關係,繼續深化文人學佛在詩歌流變中所起作用的研究。通過這種對比分析及延伸論述,力圖從此角度探明文人學佛變化對詩歌書寫內容、整體風貌、詩美追求、典故運用、觀照方式運用等幾方面的影響。

拙著立足於文本細讀與分析、歸納,力圖以宏觀的視野,即以整體研究之需要為出發點來規整個案研究,以此使個案研究的具體論述具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是陷入瑣碎問題的糾纏中。在此基礎上,拙著將歷時性的分析與共時性的對比相結合,冀以此辨明士大夫學佛在詩歌流變中所起之作用,探明士大夫學佛之變化與詩歌流變之內在聯繫。從整體研究而言,這對於進一步推進北宋中後期詩歌的研究無疑具有一定的價值;從個案研究而言,本書力圖辨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這三個北宋中後期不同時段代表人物與佛教的關係,細緻分析他們的學佛路徑及方式,詳細考察他們詩歌中運用佛學典故的情況與其詩學思想的關係,深入探尋三者詩歌創作思維與佛教靜定觀照方式的關係,這對於推進王、蘇、黃三人的個案研究亦會產生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並且,拙著擬立足於文獻細讀,系統分析江西派諸人學佛與其詩論形成及詩歌整體風貌鑄就的關係。在此之前,伍曉蔓先生之《江西宗派研究》雖對江西派諸人與佛教之關係做了勾勒,但拙著屬於首次對此作系統而詳細的分析,因而在此方面亦有創新之意義。

(二)研究方法

為使研究思路順利展開,為使上述創新落到實處,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將有針對性地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本細讀與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現象學的方法

文學研究歸根到底是基於文本分析而進行的,故而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文本細讀方法是拙著採取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拙著在具體研究環節上還將借鑒其他研究方法以達到研究目的。首先,詩歌一經創作完成即成為一個自足的系統,具有自身的結構規律。在詩歌研究中,應將詩歌語言、典故的作用,按照其在關係網中所處的位置予以把握,由此研究詩歌文本意義的生成過程,而不僅僅只關注意義本身。因此拙著將借助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黃庭堅詩歌語言運用特點及蘇軾詩歌的敘述解構。其次,將立足於蘇軾“千偈如翻水”式的思辨方式與解構主義的相通,用解構主義的方式對蘇軾詩歌運用佛禪典故及思維方式予以觀照,冀突破往昔研究籠統印象的描述。最后,在詩歌創作思維對佛禪靜定照物觀照方式的運用方面,拙著將立足於胡塞爾現象學意向性分析與佛禪靜定照物的相通,以現象學意向性分析的方法考察靜定照物的心理基礎、詩人運用靜定照物的具體方式。同時,從意向對象構造特點的角度,對運用靜定照物思維方式所創作之詩歌予以清晰的界定。

2.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

在歷時性方面,本書將立足於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及文學創作的發展變化,從這個角度細緻解析北宋中後期文人對佛禪思想研究的變化、自我佛學思想體系建構的變化以及對修養工夫闡發的變化,並力圖在這一種細緻分析的基礎上來探討這些變化與詩歌創作的關係以及與詩歌發展的關係。在共時性方面通過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特點的對比,對其學佛變化與文學創作變化有何關聯給予明確的定位。

3.點與面相結合

此處所言之“點與面”的關係,即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的關係。拙著力圖應用“點”、“面”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即由“點”(個案)的研究來輻射“面”(整體),將個案的研究放在整體的大背景下,力圖用這種點與面的結合來做到前述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統一。具體而言,即是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個案研究與北宋中後期的思想界發展階段、文學發展階段相結合,以對此幾位主幹人物的個案研究為主線帶動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文學創作之關係的整體研究。

4.尋繹闡釋與歷史還原相結合

我們在面對古人們留下的優秀文學作品時,要想盡可能做到對它們的正確理解,就需要盡量回歸古代世界,盡量還原過去的存在,盡量忠實地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他們。不能夠用現代的理論來硬套,使古人的作品淪為現代理論的注釋,要盡量在對古代資料充分解讀的基礎上發表言論。但是,古代的語境不可能還原,故而借鑒現代的學術方法或思想來考察所研究的對象是現代學術研究所必需的方式。從此角度出發,拙著力圖在文獻細讀的基礎上實現尋繹闡釋與歷史還原的較好結合。

佛禪思想博大精深,但從修行主體的角度來看,其最大特點則是關注主體的精神狀態。因而拙著在對北宋中後期士大夫學佛的研究中,著重從佛禪思想關注個體精神境界的角度出發,著重勾勒北宋中後期士大夫注重精神境界修養的一以貫之、圓融無礙的佛學體系,而盡量避免過多運用現代哲學術語而形成重複闡釋的現象。


[1] (宋)周必大:《寒巖升禪師塔銘》,《省齋文藁》卷四十,《叢書集成三編》第46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530頁。

[2] (宋)郭印:《雲溪集》卷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拙著所引之四庫本資料皆以此版本為準,後不一一注明),第31頁上。

[3] (宋)釋曉瑩:《雲臥紀譚》,《卍新纂續藏經》第86冊,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1989年影印版,第667頁下。

[4] (宋)陳師道著,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冒懷辛整理:《後山詩注補箋》,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233頁。

[5] 此觀點本自美國人類學家本迪克特(R.Benedict)《文化模式》(Pattern of culture)(華夏出版社1991年版)及林頓(R.Linton)《人的研究》(The study of Man)中的觀點。詳見芮逸夫《人類學大辭典》“文化整合”條,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58頁。

[6] (宋)蘇軾著,孔繁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六十六,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65頁。

[7]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8頁。

[8] (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卍新纂續藏經》第83冊,第394頁上。

[9] 蘊聞輯錄:《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878頁中。按:《海眼經》即為(宋)《楞嚴經》之別名,《楞嚴經》卷八中有云:“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楞嚴經》,《大正藏》第19卷,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影印版,第142頁下。

[10] (宋)惠洪:《林間錄》,《卍新纂續藏經》第79冊,第276頁上。

[11] (宋)蘊聞輯錄:《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887頁下。

[12] (宋)王安石:《答曾子固書》,《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編印本,第779頁。

[13] (宋)蘇軾:《蘇軾文集》卷三十八,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077頁。

[14]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237頁。

[15] (宋)程頤、程顥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二,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29頁。

[16]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頁。

[17]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頁。

[18] 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19] (宋)司馬光:《戲呈堯夫》,《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十五,《四部叢刊初編》本,第171頁下。

[20] (宋)永明延壽:《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卷,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影印版(拙著中出自此叢書之資料,皆以此版本為準,後不一一注明,以下簡稱《大正藏》),第996頁中。

[21] (宋)永明延壽:《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大正藏》第48卷,第995頁上。

[22] (宋)蘇軾:《書〈楞伽經〉後》,《蘇軾文集》卷六十六,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085頁。

[23]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頁。

[24]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5] 錢志熙:《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6] 白政民:《黃庭堅詩歌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28]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9] 錢志熙:《黃庭堅與禪宗》,《文學遺產》1986年第1期。

[30] 梁銀林:《蘇軾與〈維摩經〉》,《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31]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 周裕鍇:《禪宗語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 周裕鍇:《從法眼到詩眼:佛禪觀照方式與宋人審美眼光之關係》,載《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哲論集》第15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34] 周裕鍇:《詩中有畫:六根互用與出位之思——略論〈楞嚴經〉對宋人審美觀念的影響》,載《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35] 周裕鍇:《以俗為雅:禪籍俗語言對宋詩的滲透與啓示》,載《四川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36] 周裕鍇:《風景即詩與觀者入畫——關於宋人對待自然、藝術與自我之關係的討論》,載《文學遺產》2008年第1期。

[37] 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