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方法
本文拟从“诸城十老”所处的明末清初的国家大环境、山东局势以及诸城小环境入手,全面考察“诸城十老”的人生经历和交游活动,对“诸城十老”的人生选择原因和身份认定做出回答;然后立足明末清初的诗坛背景,全面考察“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创作主题和诗歌风格,进而明确“诸城十老”在诸城诗坛、山东诗坛和全国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最后考察“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拟采用文献法、文学地理分析法、文史关照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试图对“诸城十老”进行较为立体的全面的综合探究。
一是立足文献,通过搜集、整理、研读、分析丁耀亢、王乘箓、刘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张衍、张侗、徐田、赵清、隋平等“诸城十老”的作品,结合同时代文人的诗文集、杂著以及地方志,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原始的文本文献出发,考察“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和文学创作活动。
二是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研究“诸城十老”的地理基因,探求“诸城十老”在诸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的心理沉淀和审美倾向,研究其诗歌创作内容、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诸城的地域特色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是采用文史关照法,具体考察“诸城十老”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与明末清初的社会大背景和诸城社会小背景的关系,分析“诸城十老”对命运的感受、对生活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等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是进行比较分析,既探究“诸城十老”因为个人出身、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的不同,导致他们的诗歌在创作倾向上和风格上有诸多差异性;又分析“诸城十老”之间因为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和诗坛背景以及地域环境,导致他们的诗歌创作在主题上存在诸多共性。即使是同一个人,因为不同时期人生境遇的不同,其诗歌创作主题和风格也会不同的,故本文还要分析比较丁耀亢、刘翼明、李澄中、丘元武等人各自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对他们各自诗歌创作的影响。
[1]乾隆《诸城县志》卷十三《艺文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2]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3]乾隆《诸城县志》卷四十《孝义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4]任日新:《九仙诗人丁野鹤》,政协山东省诸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诸城文史资料》(第10辑)1988年12月,第174页。
[5]张崇琛:《蒲松龄与诸城遗民集团》,《蒲松龄研究》1989年第2期。
[6]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7](清)刘翼明:《镜庵诗稿》,《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9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8]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9](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10](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11]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12]乾隆《诸城县志》卷三十六《文苑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13]乾隆《诸城县志》卷四十《孝义传》,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14]乾隆《诸城县志》卷二《疆域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15]乾隆《诸城县志》卷十三《艺文考》,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16]张崇琛:《蒲松龄与诸城遗民集团》,《蒲松龄研究》1989年第2期。
[17]张崇琛:《蒲松龄的诸城之行》,《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
[18]张崇琛:《王渔洋与诸城人士交往考略》,《昌潍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19]张兵:《清初山左遗民诗群的分布态势与创作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20]刘家忠:《“诸城十老”的文学活动与清初遗民的纠结心态》,《求索》2011年第10期。
[21]于海洋:《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2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24]李增坡:《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书社1998年版。
[25](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6]黄霖:《〈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金瓶梅〉续书三种》,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7页。
[27]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4—75页。
[28]时宝吉:《〈续金瓶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华》,《殷都学刊》1991年第2期。
[29]周钧韬、于润琦:《丁耀亢与〈续金瓶梅〉》,《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
[30]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3页。
[31]王汝梅:《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创作及其小说观念》,《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62页。
[32]罗德荣:《〈续金瓶梅〉主旨索解》,《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175页。
[33]袁世硕:《续金瓶梅前言》,《续金瓶梅》,《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4]黄霖:《〈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金瓶梅〉续书三种》,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7页。
[35]刘洪强:《〈续金瓶梅〉成书年代新考》,《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36]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7]欧阳健:《〈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齐鲁学刊》2004年第5期。
[38]石玲:《〈续金瓶梅〉的作期及其他》,《金瓶梅艺术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9]孙玉明:《〈续金瓶梅〉成书年代考》,《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5期。
[40]王瑾:《试论〈续金瓶梅〉的创作年代》,《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41]安双城:《顺康年间〈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受审案》,《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
[42]王运堂、王慧:《略论馆藏足本〈续金瓶梅〉》,《山东图书馆季刊》1997年第3期。
[43]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7页。
[44]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6—570页。
[45]石玲:《丁耀亢剧作论》,《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46]黄霖:《略谈丁耀亢的戏剧观》,《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202页。
[47]陈美林、吴秀华:《试论丁耀亢的戏剧创作》,《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195页。
[48]孔繁信:《丁野鹤戏曲创作简论》,《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218页。
[49]徐振贵:《孔尚任何以用戏曲形式写作〈桃花扇〉》,《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0]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51]张维华:《跋丁耀亢的〈出劫纪略〉和〈问天亭放言〉》,《山东大学学报》1962年第6期。
[52]王瑾:《论丁耀亢诗中的人生感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53]王慧:《山左诗人丁耀亢》,《文史杂志》2001年第5期。
[54]陈清:《丁耀亢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5]魏红梅:《简析丁耀亢诗集〈问天亭放言〉》,《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1期。
[56]张崇琛:《丁耀亢佚诗〈问天亭放言〉考论》,《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57]张崇琛:《丁耀亢的两首佚诗》,《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年第3期。
[58]周洪才:《关于丁耀亢佚诗集〈问天亭放言〉的几个问题》,《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59]刘洪强:《〈丁耀亢全集〉补遗》,《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60]陈金陵:《丁耀亢与〈出劫纪略〉》,《文献》1980年第1期。
[61]栾凤功:《也谈丁耀亢与〈出劫纪略〉》,《文献》1987年第3期。
[62]石玲:《明末清初作家丁耀亢生平考》,《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63]黄霖:《丁耀亢及其〈续金瓶梅〉》,《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64]郝诗仙、郭英德:《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65]张清吉:《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6]石玲:《明末清初作家丁耀亢生平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第3期。
[67]胶南市史志办公室编:《丁耀亢生平纪略》,黄河出版社2011年版。
[68]王瑾:《丁耀亢交游考略》,《理论界》2007年第7期。
[69]马清清:《丁耀亢交游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0]刘洪强:《丁耀亢文学创作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71]范秀君:《丁耀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1年。
[72]黄琼慧:《世变中的记忆与书写:以丁耀亢为例的考察》,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版。
[73]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1期。
[74]白亚仁:《〈林四娘〉故事源流补考》,《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5]王宪明:《沧溟后身 山左鼎足——浅论李澄中的文学成就》,《超然台》2009年第2期。
[76]王宪明:《李澄中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77]尚金玲:《山左诗人李澄中及其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8]魏红梅:《李澄中云南之行考略》,《兰台世界》2013年第6期。
[79]陈冬梅:《“博学鸿儒”李澄中研究》,《潍坊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80]于海洋:《论李澄中诗学观》,《齐鲁学刊》2016年第2期。
[81]张崇琛:《张石民与张瑶星及孔尚任的交往》,《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82]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310—314页。
[83]李伯齐:《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50—458页。
[84]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233页。
[85]周潇:《明代山东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21—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