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008年12月24日,英国人正喜庆地迎接圣诞节的来临,未曾想到他们会失去一位引以为豪的戏剧大师,这一天哈罗德·品特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驾鹤西去。虽然品特离开我们10年了,但他并未远去,他的作品还牢固地占据着私人藏书室和公共图书馆的书架,并经久不衰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2005年瑞典皇家诺贝尔委员会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品特,其颁奖词称赞品特“在戏剧领域中的国际性及民族性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众不同的,这种影响半个世纪以来从未中断,一直在给人以启示”,断言“在世界上某个地方,在任何某个特定的时刻,你的剧作会被新一代的导演和演员们不断地重新阐释”。[1]这评价很好地诠释了品特戏剧的永恒价值,这种价值是品特通过对世界、社会、生命等方面的独特认知和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获得的,并且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品特的戏剧作品不仅在英语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自萧伯纳以来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而且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剑桥指南》编辑雷比指出,品特已是当代最为有名、作品上演率最高的戏剧家之一,阅读和演出品特的戏剧作品成为英美大学文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莫扎特等戏剧大师共同构建起西方戏剧传统。[2]四年前,斯洛文尼亚学者奥尼奇编辑出版了《国际舞台上的哈罗德·品特》,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品特戏剧在欧美地区的演出情况。[3]这些研究现状充分说明品特以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走进了世界经典作家的行列。作为一位当代经典作家,品特自然赢得了批评家的强烈关注。学术界从历史语境、舞台表演、主题表现、女权主义、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角度解读品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表明品特的戏剧作品包含了多重世界,完全可以获得多重阐释。
美国当代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其名著《镜与灯》中提出了宇宙、作品、作家、读者构成文学艺术四大要素的著名学说。本书作者刘明录教授抓住了读者这个必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以当代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独辟蹊径,对品特的戏剧作品进行了重新审视和阐释。事实上,以接受者(观众和读者)为出发点和中心,正是品特进行戏剧创作的初衷。品特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作品说三道四,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写作品,而不是去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当《生日晚会》上演后,有位女士写信给剧作家:
亲爱的先生,如果您能向我解释一下您的戏剧《生日晚会》的含义,我将不胜感激。这些是我无法理解的几个地方:1.那两个男人是谁?2.斯坦利从哪儿来?3.他们都应该是正常人吗?您要知道,如果我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我就无法完全理解您的戏剧。
对此,品特先生戏仿这位女士的书信格式回答道:
亲爱的女士,如果您能向我解释您的信的含义,我将不胜感激。这些是我无法理解的几个地方:1.您是谁?2.您从哪儿来?3.您应该是正常人吗?您要知道,如果我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我就无法完全理解您的信。[4]
品特认为,离开作品本身去奢谈作品的含义是没有意义的,“理解只能来自作品本身”,而且完全是观众和读者自己的责任。[5]虽然西方学者注意到了品特对观众和读者中心的强调,但却少有系统和深入的讨论。本书是品特研究界第一次以受众为中心,以接受美学为批评视角,系统而深入地对品特戏剧作品进行研究,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
本书的讨论显示,以接受美学进行解读确实能揭示品特戏剧的新信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讨论品特戏剧的疾病叙事时,本书首先揭示品特的戏剧叙述了许多种类的疾病,然后分析了这些疾病的舞台呈现对观众或者读者会产生恐惧、压迫、不安等情感的心理影响。但是,品特不是为了疾病而进行疾病叙事,而是为了诊断疾病根源,以便能治疗这些疾病。就此而言,品特的疾病叙事传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诗学传统。本书作者指出,“品特戏剧中众多的疾病及疾病带来的痛苦所引起的恐惧、怜悯等情绪正是宣泄效果产生的必要情感,也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不仅是身体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从心灵上进行治病救人”;“当观看品特戏剧的观众为剧中众多的病人所震惊,为他们的痛苦所惊诧之时,他们也将进入情感宣泄的过程,在精神受到强度刺激之后,庆幸受到各种疾病侵袭的并非本人,从而精神愉悦,产生审美快感,开始反思人生,积极疗救社会,以避免悲剧在自己的周围甚至在自己身上再次发生”。这些论述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充分彰显了品特戏剧的人文主义品质,这也是品特研究界很少关注的话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既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托,同时又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采博纳,将哲学、美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整合到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使其观点显得更具深度和说服力,同时也展示了品特戏剧蕴含的多维世界,对催生品特研究的学术增长点无不具有启发意义。
早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刘明录就广泛地阅读品特的戏剧作品,2010年他进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执着地选择品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他笃学勤思,也颇有悟性,除了课堂讨论外,还每每利用晚饭后散步的时间,与我漫步美丽、安静的校园讨论学术问题。三年时间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其博士学位论文得到了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好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的第一天,他申报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立项公示。
以英国当代戏剧作为主攻方向,刘明录博士对英语文学研究有着不懈的追求。他一获得博士学位就立即启程去加拿大进行访学,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广泛收集研究资料。他被遴选为2014—2017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入选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项目,2014年晋升教授,2018年第二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新增为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看到他在学术上不断进取并取得成就,作为曾经的导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相信,以他踏实的学风和突出的科研能力为基础,他定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为推动中国的英语戏剧研究事业向前发展奉献力量。
是为序。
刘立辉
2018年9月于重庆北碚嘉陵江畔
[1] 邓中良:《品品特》,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版,第6页。
[2] Peter Raby,“Introduction”,Peter Raby,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pp.1-2.
[3] Tomaž Onic,Harold Pinter on International Stage,Frankfurt:Peter Lang,2014.令人遗憾的是,该文集没有讨论亚洲,特别是中国舞台上的品特戏剧演出。
[4] Martin Esslin,Pinter:A Study of His Plays,London:Eyre Methuen,1973,pp.37-38.
[5] Bernard F.Dukore,Harold Pinter,London and Basingstoke:Macmillan,1982,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