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思想及实践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纵横向比较法、动态性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争全面而又深入系统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思想及实践的全貌。

(一)运用纵横向比较研究法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跨度,并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如何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思想和实践的历史面貌,虽然始终是一个比较重大的理论问题,但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实践问题。本书研究采用纵横向比较研究方法,既把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作横向比较,也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旧中国作纵向比较,以期能够得出一个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结论。

(二)运用动态性研究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两大观点。当我们以辩证法发展的观点来放眼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实践,就不难看出国家利益的实践是与时俱进的,国家利益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客观事实。本书将以动态性研究的方法来剖析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思想及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后各阶段的变化与不同。同时,关注引起这些变化和不同的内在原因,用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利益思想并不是僵化的、教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具体历史进程的变迁而不断有所调整。

(三)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定性与定量研究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有通过对事物性质的深入研究,才能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也才能对一事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如果对一事物的研究只是简单地机械地停留在定性研究之上,而不去了解决定事物性质的数量界限,就难以得出对事物全面了解和把握的正确结论。因此,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深化与精确化。本书通过此种研究方法,努力揭示出新中国成立后在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利益思想与这种国家利益思想指导下的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实践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怎样的辩证互动关系。

(四)运用案例分析研究法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思想及实践是通过某些重大事件而展示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思想也是在总结重大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因此,本书在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思想及实践时,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大量生动真实的事例为依据,对中国共产党国家利益思想及实践的某些具体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解析。


[1]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2]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270页。

[3]陈金明:《毛泽东、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之比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朱炳元:《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5]《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6]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5、154页。

[7]阎学通:《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现代国际关系》1994年第7期。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9]柯继铭:《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历史追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0]孙建社:《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国家利益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1期。

[11]李才义:《论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6期。

[12]朱炳元:《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13]徐济明:《中国国家利益与对非政策》,《西亚非洲》2000年第1期。

[14]阎学通:《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现代国际关系》1994年第7期。

[15]王彦峰:《中国共产党与国家主权》,《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6]柯继铭:《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历史追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7][美]特里尔:《毛泽东传》,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页。

[18]转引自曾长秋《世纪回眸:毛泽东思想研究在海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5期。

[19][加]陈志让:《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牛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6—8页。

[20][美]戴卫·W.张:《中流砥柱 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中国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21][俄]季塔连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马贵凡译,《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2][俄]B.H.波尔加科夫:《邓小平与中国改革政策》,马贵凡摘译,《远东问题》1994年第6期。

[23]《“中国模式”举世瞩目》,《参考消息》2009年4月15日。

[24][英]迈克尔·亚胡达:《国务活动家邓小平》,《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

[25][美]石池雨:《中国对外政策的精髓》,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26][美]鲍大可:《中国是否将重蹈苏联覆辙:邓小平后的中国》,《国外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2期。

[27]转引自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28][俄]季塔连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周红译,《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6期。

[29][俄]季塔连科:《中国现代化的国际意义》,《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30][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31][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32][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