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结语
就历史价值而言,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苏)活动虽在规模、作用等方面尚无法与同时代留学欧美、日本潮流等同而论,也缺乏20世纪20年代留苏热潮和五六十年代“苏东波”现象等后续留苏运动对近现代中国所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但作为中俄国家关系发展演变的产物与中国学子赴俄留学的起点,其具有特殊的开创性贡献。
一是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精通俄文俄语的各级政府官员。清末民初留俄(苏)生群体中,借留学之便而获得仕途发展之人为数不少,且官费、自费生均有。当然,较之普通自费生,官费生及具有官方背景的自费生供职于政府部门的人数更多。例如,享有学部官费的柏山、魏渤于1909年回国后,在清政府举行的归国留学生考试上取得优异成绩。287名同届法政科游学毕业生中,柏山、魏渤等47人名列优等,其中魏渤位列第13,柏山排名第20,均被授予法政科举人。[83]至民国初年,留俄生在北洋政府各部门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郝树基任农商部佥事,范其光任蒙藏院参事,柏山任外交部佥事,程世模任公府外交顾问,魏渤任外交部主事。[84]朱绍阳、夏维松、关清廉等则有出任驻苏俄使馆参赞或领事的经历。[85]此外,朱绍阳还于1928年由南京国民政府委派出任驻芬代办,并曾受冯玉祥委托与苏联交涉释放国民革命军留苏生事宜。[86]
二是众多留俄(苏)生从事俄语教育、文化译介等方面工作,促进了20世纪中俄(苏)文化教育交流的发展。如早期“随使游历”的同文馆学生庆全、桂荣分别对吉林珲春俄文书院、新疆俄文馆的建立与发展颇有贡献。邵恒濬和桂芳则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教授汉语,对推动俄国汉语教学的发展功绩突出。[87]曾受清廷褒奖的“住馆肄业”学生张庆桐在俄期间将自己翻译的梁启超著作寄给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教正,而托尔斯泰在复信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民与中华文化的敬佩之情。[88]夏维松、李家鳌、魏立功等回国后均曾任职于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其中,夏维松于1921年署理校长,李家鳌任督办,魏立功担任校医。[89]刘泽荣回国后,于1933—1940年先后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和西南联合大学任俄语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兼任外交及俄语辞书编译工作,其编写的《俄文文法》《俄汉大辞典》等书对推动中国俄语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90]而作为中苏关系与文化交流的大力推动者,张西曼不仅编写了《中等俄文典》《新俄罗斯(大学适用读本)》等俄文辞书,还在抗战时期积极促成中苏文化协会(Sino-Soviet Cultural Association)的建立,对促进中苏两国战时文学的发展与结成共同对日阵线起到了积极作用。[91]
三是部分留俄(苏)学生积极投身侨务与革命事业,在维护华侨华工利益、促进中苏外交关系建立及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1917年4月18日,刘泽荣与留学生刘雯、张永奎、伊里春、音德善、朱绍阳、李宝堂、刘娟等人共同组建了中华旅俄联合会(Союз Китайских Граждан В России)。[92]设立该组织的目的就在于“洵为我旅俄人渡迷之津梁,输通两洋知识之枢纽,藉以研究该国各种实业及金融之问题”。因此刘泽荣等人将中华旅俄联合会的宗旨定为:(一)联络旅俄华人;(二)对于旅俄华人之行动,凡在法律范围内者,当竭力以辅助之。[93]借助中华旅俄联合会的发展与苏俄政府的大力支持,刘泽荣等留俄学生不仅将广大华侨华工团结在一起,而且直接促成北京政府派出的张斯麟代表团与苏俄之间的非正式谈判,为中苏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创造了契机。此外,在刘泽荣等人领导下,该组织在推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与革命运动开展方面也有重要作用。[94]
不仅如此,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苏)活动对于当代中国留俄教育乃至中俄教育交流的发展也颇具启示与借鉴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解冻以来,中国人赴苏留学活动得以再次开启。至90年代虽历经苏联解体的波折,但中国留俄教育依然保持快速发展趋势。而俄罗斯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国际化走向,则为广大中国学子赴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95]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中俄教育交流合作愈发深入,中国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各级教育代表团互访、高校展览会、校际合作等活动均成为中国人认识俄罗斯教育的窗口,加之留学市场与中介机构的逐渐成熟完善,这些都为中国民众近距离了解俄罗斯教育提供了渠道。尤其是高校展览会的召开,让中国学生可以与俄罗斯高校直接建立联系,这就为他们留学俄国提供了便利。因此,留学俄罗斯的中国学生人数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短短几年间留俄学生数量较之以往已累计增长了近10倍。[96]当然,在为新世纪中国留俄教育的飞速发展而欢欣鼓舞之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中俄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两国间的留学教育乃至于教育交流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据有学者统计,在国外高校的中国学生中,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仅占2.4%,而在美国和日本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几乎是在俄罗斯的10倍。[97]显而易见,这与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态势并不相符。
当前,处于全球化时代的留学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更是密切国家关系、促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对于中国与俄罗斯而言,作为同是世界大国的邻邦,“两国人民、两国青年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都肩负责任,需要我们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深入认识国际关系中的中俄关系”[98]。由是,这就要求中俄两国更需进一步重视留学教育在加深彼此关系、增强沟通与协作等方面的独特功用。就此意义而论,尽管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苏)活动的演进历程较为简单,但其产生的根源与发展的过程却深刻揭示了中俄国家关系与留学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彰显出两国关系对留学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与留学教育对国家关系所具有的重大影响。这不但有助于我们从更高层面充分认识当代中俄教育交流尤其是留学教育的本质与效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留学教育的发展、提升留学教育的质量以及拓宽留学教育的研究视野,亦可为促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向前迈进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苏)活动,是中俄教育交流史乃至国家关系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既自上赓续清康熙年间产生的两国教育交流活动,又自下为后续中国人赴苏留学做好了部分准备。虽在民初时期留俄(苏)活动受其时两国关系影响而几近中断,但终不绝如缕,得以延续。大批留俄(苏)学生或致力于外交、侨务、教育、译介等工作,或积极从事共产主义革命活动,不仅促进了中俄(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沟通交流,也为此后风靡云涌的20世纪20年代留苏热潮奠定了基础。正如汤因比在《图说世界历史》中所言,人类全新生活方式的核心乃在于不同文化或文明的根本特性的交流融合。[99]据此而论,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苏)活动确实发挥了开辟近代中俄文化教育交流新渠道的独特功效,在促进两个国家、两大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其历史价值应给予必要肯定。
本文原载于《俄罗斯研究》2013年第1期
[1] 作者简介:刘振宇: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2] 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3] Г.В.Ефимов.Из истории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трудящихся Китая.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77.№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页。
[5]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6] [苏]斯拉德科夫斯基:《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宿丰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7]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0页。
[8] 详见(明)宋濂等《元史》卷三十五、卷三十六。
[9] 黄定天:《中俄关系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0] [苏]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95页。
[11] 复旦大学历史系《沙俄侵华史》编写组:《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12] [法]加斯东·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史》,江载华、郑永泰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7页。
[13] 余子侠、刘振宇、张纯:《中俄“苏”教育交流的演变》,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7页。
[14] 故宫博物院:《文献专刊(故宫博物院十九周年纪念)》,和记印书馆1944年版,第49页。
[15] (清)松筠修:《钦定新疆识略》(二),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639页。
[1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下册,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492页。
[17] 在清朝汉文俄罗斯档中被称为木哩斐岳幅。
[18]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3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1页。
[19]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3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9—610页。
[20] 张德彝:《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21] 张德彝:《欧美环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22] 张德彝:《欧美环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23] 张德彝:《随使英俄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640页。
[24]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9—70页。
[25]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1—52页。
[26] 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5页。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第9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28] “奏为前同文馆选派出洋学习俄文学生张庆桐等毕业请鼓励事”,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缩微号538-2554。
[29] 朱寿朋、张静庐:《光绪朝东华录》卷176,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932页。
[30]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杨烨、卿文辉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版,第413页。
[31] 王焕琛:《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654页。
[32] “奏为黑龙江省选派学生赴俄游学以储人才事”,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宫中朱批奏折,缩微号01-38-009-1609。
[33] 本表据《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659—668页资料整理而成。
[34] 杨树人:《俄国事务专家夏维松先生的回忆》,台北《传记文学》1962年第1卷第3期。
[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第9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36] “奏为赴俄学习期满官学学生陈颇勤苦耐学请奖励事”,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缩微号538-2587。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第9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9页。
[38] 参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4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陈初辑:《京师译学馆校友录》,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39]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65页。
[40] 政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印行,第169页。
[41] 《伊犁将军马奏出洋学生考选拔学并养正学堂改添教习限定学额片》,《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6期。
[42] “奏为伊犁满蒙幼童赴俄学堂游学期满继续留学学生经费开支等事”,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缩微号538-2148。
[43] 《哈尔滨中俄近状》,《盛京时报》1906年10月27日。
[44] 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编:《黑土金沙录》,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57页。
[45] 《留哈俄商务学堂学生之进步》,《盛京时报》1913年6月20日。
[46] 张福山:《哈尔滨文史人物录》,1997年印行,第71页。
[47] 王焕琛:《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1683页。
[48] 政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第18辑,2002年印行,第74页。
[49] 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0—81页。
[50] “奏为查明哈喇沁蒙古人阜海能识俄国语言文字请准列入巴尔虎旗当差事”,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宫中朱批奏折,缩微号04-01-38-008-2827。
[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9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52] 政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第18辑,2002年印行,第75页。
[53] 政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印行,第22页。
[54] 政协黑龙江省黑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工作委员会编:《黑河文史资料》第8辑,1991年印行,第72页。
[55] 参见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П.ИЗУЧЕНИЕ КИТАЙЦЕВ В РОССИИ.1858-1884 ГГ.Россия и АТР.2005.№ 3;Мерк В.В.КИТАЙСКАЯ ОБЩИНА ВОСТОЧНОЙ СИБИРИ В 1920-Е ГОДЫ.Вестник Новосиби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ерия:История,филология.2007.Т.6.№ 4。
[56] 本表引自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57] 张伯英:《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4页。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9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59] 张福山:《哈尔滨文史人物录》,1997年印行,第94、97、127页。关于杨卓的生平考证,详见张福山、欣然《杨卓生前身后事》,《世纪桥》2005年第4期。
[60] 张小曼:《我的父亲张西曼》,《海内与海外》2009年第7期。
[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9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123页。
[6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9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63] 本表据《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659—668页资料整理而成。
[64] “奏为遣长子广荣自费赴俄游学请俟学有成就考验差委事”,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缩微号538-244。
[65] 黄平:《往事回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66]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57—414页。
[6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95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68] 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1—1142页。
[69]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345—346页。
[7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4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0—341页。
[71]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971—972页。
[72] “奏请蒯光典接充欧洲留学生监督事”,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缩微号414-1230。
[73] 《学部奏派欧洲游学生监督并陈开办要端折》,《政治官报》1907年第54期。
[74] 《又奏刊发欧洲游学生监督木质关防片》,《政治官报》1909年第136期。
[75] 《大清法规大全》,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3—1615页。
[76] 《直隶总督端方奏欧洲游学监督蒯光典卓著劳绩恳优加擢用折》,《政治官报》1909年第719期。
[77] 《欧洲留学总监督行将裁撤》,《教育杂志》1909年第6期。
[78] 《学部奏欧洲游学监督改归使署办理并遴派各监督折》,《政治官报》1909年第733期。
[79]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80] 《大清法规大全》,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2页。
[81] 《学部奏拟管理欧洲游学生监督章程折》,《教育杂志》1910年第5期。
[82] 《留学欧洲之经理员》,《申报》1913年9月2日第3版。
[83] “呈学部咨送游学毕业生履历等第请单”,宣统元年九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军机处录副(光绪朝),缩微号562-3074。
[84] 《北京东西洋留学会员录》,1916年7月编订。
[85] 政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印行,第169页;郭寿华:《苏俄通鉴》,大亚洲出版社1971年版,第672页。
[86] 《第二集团军留俄学生回国》,《申报》1928年12月27日第4张。
[87] 肖玉秋:《试论清代中俄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88]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4—555页。
[89] 《外交部俄文专修馆第二编同学录》,1921年8月刊印。
[90] 王乃庄、王德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1949—1989)》,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页。
[9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十一②,案卷号630。
[92]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21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199页。
[9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1917—1919),精华印书馆1960年版,第164—165页。
[94] 关于中华旅俄联合会的具体情况,详见李玉贞《十月革命前后的旅俄华人组织及其活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5期。
[95] 参见张男星、杨冬云《论俄罗斯教育的国际化》,《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1期;杜岩岩、张男星:《博洛尼亚进程与中俄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间》,《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1期。
[96] 《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2008—2009),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97] 单春艳:《俄罗斯高校中国留学生现状述评》,《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期。
[98] 李克强:《顺应世界发展大势 深化中俄战略合作——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2012年4月28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4-30/3856613.shtml)。
[99] 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