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一节 蒙古国的兴起
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中国,是多种政权并存的时期。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辽、北宋,统治了中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南宋政权偏安江左,以淮水为界,与金对峙,双方时战时和。存在于西北的,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建立的西辽,以及畏兀儿、哈剌鲁等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西南,一度强盛的吐蕃王国已经分裂,许多政教合一的地方势力各自割据一方。与吐蕃相邻的云南地区,则在白族先民建立的大理政权统治之下。
北方的蒙古高原,自从回鹘、黠戛斯政权相继消逝以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部落林立,互相争战。13世纪初,比较强大的有乃蛮、克烈、塔塔儿、蒙古、篾儿乞、弘吉剌等部。其中多数都曾先后与统治中原的辽、金发生联系,接受封号,定期进贡。辽、金王朝则把赏赐和边境互市作为笼络、羁縻他们的手段。对于那些不肯臣服的,便出动军队加以镇压。高原上战火连年不息,民不聊生。后来蒙古人追忆当时的情景说,“星空团团转旋,各部纷纷作乱。谁能在床铺上安睡!都去劫掠财源。大地滚滚腾翻,天下到处作乱。谁能在被窝里安睡!人们相杀相残”[1],使这种状态得以改变的,是成吉思汗铁木真。
铁木真(1162—1227)出身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他的祖先世代充当蒙古部首领。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仇敌害死,部众离散,家道中落,生活艰困。铁木真自己曾不断被仇敌追逐流亡,甚至一度成为俘虏,幸而遇救,但他并不因此灰心丧气,而是积极积聚力量,努力争取其他部落的支持,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经过十余年不屈不挠的奋斗,铁木真击败了一个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将高原上各游牧部落统一于自己的旗帜之下。1206年,铁木真在贵族、将领们参加的忽里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号成吉思[2]。以成吉思汗为最高统治者的这个新兴政权,称为大蒙古国。随着大蒙古国的建立,草原上的游牧民逐步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以蒙古为名,出现在世界上。
新国家的政权组织是简单的。全国臣民按十进制组织起来,分别由千户、百户、牌子头(十户)管辖。千户都是立有功勋的将领,或是归附成吉思汗的各部首领。十进制既是行政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平时,千户长、百户长是行政长官;战时,就率领成年男子出征。千户之上,设左、右万户和中军万户。万户只是军事统帅。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设置了号称“怯薛”的护卫军,总数一万人。怯薛主要是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的子弟组成的,保卫大汗的安全,也分管汗廷的各项事务。它是大汗直接掌握的一支精锐军队,在政治上也起很大的作用。成吉思汗还设置了大断事官(札鲁忽赤),掌握民户分配和司法的权力,实际上是最高的行政长官。大断事官下有若干断事官,处理各种事务。成吉思汗还制定了“札撒”(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依据。
大蒙古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前代草原上建立的国家政权(匈奴、突厥等)有明显的相同之处,而与中原传统的政权组织形式则截然不同。这个结构简单的、军政合一的政权,是与草原居民游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可以称之为游牧君主制。
建国以后,成吉思汗向外扩张,接连发动战争。他击败西夏,西夏国王请和。发兵攻金,包围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西南),迫使金朝订立城下之盟。他一直注视着西方,发动震撼世界的西征,先灭西辽,后灭强大的花剌子模,先遣部队到达黑海以北的钦察草原。在此以前,畏兀儿、哈剌鲁已先后归附。从中亚回到蒙古高原不久,成吉思汗又率大军南下,围攻西夏。屡经摧残、孤立无援的西夏,仍然进行了一年多顽强的抵抗,终因力量悬殊,于1227年被消灭。就在西夏灭亡的同时,成吉思汗也病死了。
成吉思汗的正妻有四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他们都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各有封地。由于术赤与察合台不和,成吉思汗选择了窝阔台为汗位的继承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将军队的大部分交给了拖雷,因为按照蒙古的习惯,幼子继承父亲的财产,其余诸子则分立门户,这就埋下了窝阔台与拖雷之间矛盾的种子。窝阔台即位以后,发动了灭金战争。公元1232年初,在拖雷指挥的三峰山(在今河南禹县境内)战役中,金军主力被消灭殆尽。但就在三峰山战役后不久,窝阔台以自己有病需要替身向神鬼谢罪为名将拖雷毒死。以后又多方施加压力,企图削弱以致并吞拖雷留下的军队、百姓。但因拖雷之妻唆鲁禾帖尼善于应付,未能得逞。
1234年初,金朝在蒙、宋联合进攻下灭亡。接着,蒙古与南宋之间便为争夺河南之地兵戎相见,于是出现了新的南北对峙局面。1241年,窝阔台病死,其妻脱列哥那摄政4年(1242—1245)。1246年,窝阔台之子贵由在忽里台上被选为大汗。这时术赤的长子拔都统治被征服的钦察、斡罗斯(即俄罗斯)之地,拔都与贵由不和,拒不出席忽里台。贵由十分恼怒,在1248年率领军队西行,准备袭击拔都,但在途中死去。这样,汗位又出现了空缺,暂时由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摄政。成吉思汗4个儿子的后人,围绕着汗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拖雷的长子蒙哥屡立战功,有很高的威望;唆鲁禾帖尼善于安抚部众,笼络人心,特别是得到拔都的支持,而窝阔台的后人中则缺少强有力的人物。因此,在1251年召开的忽里台上,蒙哥成了新的大汗。自此,汗位由窝阔台系转移到拖雷系,这是蒙古国历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事件。蒙哥即位以后,立即着手对反对势力加以镇压,斡兀立海迷失被扔入河中溺死,一些宗王被放逐,贵由的不少亲信均被处死。以前的汗位转换也都经过激烈的争夺,但在忽里台上则要表现出团结的景象,当选者还要谦虚推辞,登位后要大加赏赐,以示家族内部的和睦一心。蒙哥当选的忽里台上则有激烈的争吵,即位后立即施之以血腥的屠杀,表明黄金家族内部矛盾已十分激烈,趋于公开化了。
蒙哥即位后,采取多种措施,树立大汗的权威和政令的统一。与此同时,他积极筹划新的军事行动,扩展疆土。在贵由汗时期,吐蕃已归附蒙古。1253年,蒙哥之弟忽必烈受命经吐蕃之地进入云南灭大理国,这样便从侧面对南宋形成了威胁。从1257年起,蒙哥发起全面进攻南宋的战争。他亲自率领一支军队攻入四川。南宋军队依据险要的地形进行顽强的抵抗。1259年秋,蒙哥因受伤病死在合州钓鱼山(今四川合川县东)下。忽必烈当时正在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的军中,闻讯后立即北返,回到燕京(即金中都)。1260年,他在漠南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召开一部分贵族、将领参加的忽里台,自立为汗。蒙哥、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镇守蒙古本土,也举行忽里台,宣布自己为大汗。兄弟二人为了汗位,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残酷的战争,最后在1263年以忽必烈胜利、阿里不哥的投降告终。忽必烈见到阿里不哥时,问道:“在这场纷争中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呢?”阿里不哥回答说:“当时是我们,现在是你们。”[3]可见,直到失败以后,阿里不哥仍认为他作为镇守本土的幼子继承汗位是合法的,而忽必烈是不合法的。事实上,通过一系列事件表明,蒙古国大汗的确立,除了必须通过忽里台选举这一形式之外,完全是黄金家族内部凭实力斗争的结果、并无明确的原则。对阿里不哥斗争的胜利,使忽必烈成为名正言顺的蒙古国第五代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