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亚鲁王》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研究的深入性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笔者从2011年至今,深入麻山开展田野调查两百余天,注重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
本书以杨正江搜集、整理、翻译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为蓝本,以史诗人物形象为切入点,重点结合史诗异文及他民族史诗母题,进行分类比较,梳理其同质性与异质性,获取内蕴于史诗中的文化内涵。通过母题研究的方法,发现其稳定传承的精神内核,结合田野作业资料,对“亚鲁王”民俗仪式的“坚守”与“变迁”进行分析,力图挖掘其对民俗变迁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本书运用了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重点分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在各个层面与侧面上有所侧重。
第一,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课题在搜集和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以实证调查为重要手段,在麻山地区的水塘镇、猴场镇、大营镇、四大寨乡、宗地乡等乡镇进行田野调查,采用访谈、问卷、参与观察的形式分别对东郎和群众代表进行采访,对史诗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结合人们的历史记忆与史诗叙事的相关性,强调史诗的现实性,揭示史诗中的现实意蕴。
第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本书在母题研究及文化调适两个方面侧重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定量研究重视刚性数据的获取,定性研究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通过对麻山地区五个乡镇代表性东郎及群众进行采访,获取关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等的第一手资料,论证、补充完善书中提出的观点。
第三,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书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手段,在现状分析及问题的归纳上进行论述。并在理论总结、对策建议上重规范研究,意图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深入地探索分析问题,旨在探索史诗各母题所蕴含的原始信息。
第四,重点分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本书以史诗母题为重点研究对象,以麻山区域为重点调研对象,通过对史诗中的11个母题进行研究,揭示史诗内蕴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其异文及他民族史诗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探索出史诗《亚鲁王》的独特性,发现其稳定传承的精神内核。
第五,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相结合。以时间为界限,将史诗内容、仪式的变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田野作业资料及现代社会背景,对“亚鲁王”民俗仪式的“坚守”与“变迁”进行分析,力图挖掘其对民俗变迁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1].本书认为《亚鲁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开始阶段,2003年起,有学者开始对史诗进行调查。二是停滞阶段,2003—2009年,史诗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三是起步阶段,始于2009年,史诗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社会关注。四是步入正轨阶段,2010年4月,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面世;2011年5月,史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1月史诗文本正式出版。五是大力推动阶段,2012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会至今,学界开始广泛研究;2011—2013年,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完成了1778名东郎的普查登记并建立了电子档案。
[2].在麻山,史诗具备家族谱系功能,主持丧葬仪式的东郎会将亡者编(唱)入《亚鲁王》中。
[3].从2011年作者进行《亚鲁王》研究起,前后在麻山进行了200 余天的田野调查工作。麻山地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县、长顺县、罗甸县、平塘县,安顺市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这六县的交界接壤处。
[4].朝戈金:《〈亚鲁王〉:“复合型史诗”的鲜活案例》,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3月23日。
[5].吴正彪、杨光应:《麻山次方言苗文方案的设计与使用——兼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的记译整理问题》,载《民族翻译》2010年第3期。
[6].吴正彪:《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翻译整理问题的思考》,载《民族翻译》2012年第3期。
[7].张忠兰、曹维琼:《论民族史诗整理研究的视角转换——以〈亚鲁王书系〉 为典型案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8].杨杰宏:《苗族史诗〈亚鲁王〉 翻译整理述评》,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9].杨杰宏:《口头传统文本翻译整理的三个维度——以〈亚鲁王〉 为研究个案》,载《民族翻译》2015年第3期。
[10].余未人:《〈亚鲁王〉 的搜集、翻译和整理》,载《当代贵州》2015年第40期。
[11].王小梅:《地方叙事、文化变迁和文本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亚鲁王〉 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2期。
[12].吴正彪、杨龙娇:《民间口头文学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关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中几个“史事”问题的探讨》,载《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3].刘锡诚:《〈亚鲁王〉:原始农耕文明时代的英雄史诗》,载《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14].麻勇斌:《〈亚鲁王〉 唱颂仪式蕴含的苗族古代部族国家礼制信息解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15].曾雪飞、马静、王君:《祭祀音乐中的权力文化与社会秩序——以麻山苗族地区丧葬仪式中〈亚鲁王〉 演唱为例》,载《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6].丁筑兰:《从〈亚鲁王〉 看苗族寻根意识及其生态意义》,载《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17].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 英雄母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杨兰:《苗族〈亚鲁王〉 史诗母题研究》,载《参花》2013年第5期;刘洋、杨兰:《〈亚鲁王〉英雄征战母题探析》,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杨兰:《论〈亚鲁王〉 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基于被骗母题的研究》,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 期;刘洋、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 心脾禁忌母题探析》,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1 期;刘洋、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 英雄对手母题探析》,载《凯里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8].郑迦文:《民间故事与史诗建构——从叙事模式看〈亚鲁王〉 的民族、民间构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19].徐新建:《生死两界“送魂歌”——〈亚鲁王〉 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20].杨春艳:《从唱述到仪式:论麻山苗族“亚鲁王”的家园遗产特征》,载《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21].杨柳:《生命的吟唱:〈亚鲁王〉 诗性意蕴浅析》,载《北京民俗论丛》2016年第4辑。
[22].吴正彪:《田野中的苗学语境:〈亚鲁王〉 史诗中的苗语古经研究》,载《贵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3].王宪昭:《神话视域下的苗族史诗〈亚鲁王〉》,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24].龙仙艳:《江山是主人是客——以〈亚鲁王〉 为例探讨苗族丧葬古歌的生命观》,载《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25].陶淑琴:《从中华文化的整体视角看苗族史诗〈亚鲁王〉 的文化内涵》,载《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26].余未人:《〈亚鲁王〉 的传承和唱诵》,载《当代贵州》2015年第32期。
[27].余未人:《读品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载《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2 期;余未人:《〈亚鲁王〉 的民间信仰特色》,载《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28].唐娜:《谈〈亚鲁王〉 演述人东郎的传承机制与生态》,载《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29].黄莎莎:《从〈亚鲁王〉 看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载《当代贵州》2012年第7期。
[30].龙立峰:《文化生态视域下〈亚鲁王〉 的传承措施》,载《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1].陈永娥:《苗族乡愁——〈亚鲁王〉 的传承研究》,载《学术探索》2015年第8期。
[32].郑向春:《奖励制度与非遗传承研究——以苗族〈亚鲁王〉 传承为例》,载《文化遗产》2014年第3期。
[33].徐玉挺:《苗族史诗〈亚鲁王〉 的传习方式研究》,载《河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34].孙向阳:《数字化技术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中心》,载《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35].马国君、吴正彪:《金筑土司历史文献典籍梳理概述——兼谈所载的地名人名与〈亚鲁王〉 史诗中的名称对应问题》,载《三峡论坛》2016年第3期。
[36].袁伊玲:《史诗〈亚鲁王〉 中的苗语同源词举隅》,载《三峡论坛》2013年第5期。
[37].吴正彪、班由科:《仪式、神话与社会记忆——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关口寨苗族丧葬文化调查》,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
[38].吴正彪:《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保护——苗族史诗〈亚鲁王〉 田野调查札记》,载《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39].唐娜:《贵州麻山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考察报告》,载《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
[40].唐娜、马知遥:《西部苗族史诗〈亚鲁王〉 传承人陈兴华口述史》,载《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
[41].叶舒宪:《〈亚鲁王·砍马经〉 与马祭仪式的比较神话学研究》,载《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42].肖远平、杨兰:《文化调适与民俗变迁——基于麻山苗族民俗转型的实证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43].单菲菲、韦凤珍:《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文化的简析——以贵州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为例》,载《凯里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44].路芳:《生产性保护下的仪式化展演——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王〉 为例》,载《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45].张希媛:《苗族史诗〈亚鲁王〉 叙事的生态内蕴》,载《大众文艺》2014年第10期。
[46].何圣伦:《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构与苗族史诗的当代传承——以〈亚鲁王〉 为例》,载《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47].万雷:《〈亚鲁王〉 传承生态保护略谈》,载《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8].龙立峰:《文化生态视域下〈亚鲁王〉 的传承措施》,载《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9].巴胜超:《心信的养育:以〈亚鲁王〉 的传播与传承为例》,载《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50].刘心一、郭英之:《苗族史诗〈亚鲁王〉 产生时间及文化生态刍论》,载《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51].吴正彪、刘忠培:《试论苗族史诗〈亚鲁王〉 的生态文化特点》,载《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52].马静、纳日碧力戈:《创世史诗中苗族社会秩序构建与地域生态文化——以〈亚鲁王〉文本分析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53].蔡熙:《〈亚鲁王〉 的女性形象初探》,载《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