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章 勇卫营
“他们一共招募了四千溃兵,目前只有五百人先回来了,后续还有上万人,其中包括这些溃兵的家人。”
这下,朱明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
带着这么多人,每天吃喝都是一大笔银钱,这怕不是把自己给他们募兵的银子给花光了,不得不提前回来了。
“走,看看去。”
朱明将手帕扔进铜盘里面,朝着外面走去。
勇卫营的营地划分在玄武湖区域,营房差不多已经修建完成了。
这段时间,朱明虽然忙着改造反射炉,但也没放下重建勇卫营的事情。
他让锦衣卫在应天府周边,筛选合适的良家子,除了身体素质合格之外,还得查祖上数代,最大可能避免不法之徒或者细作混入。
目前为止,共招募了六千新兵,如果不是招募条件定得比较高,远不止这个数。
而此时,这六千新兵,正由原孝陵卫指挥使梅春负责操练。
说起这位梅春,也是一名狠人,历史上清军攻破南京,他率领18名孝陵卫对阵数百清军,先杀清军50人,接着又杀清军297人,战至最后一人,也没有投降。
当然,这段历史是不是真的,朱明无从考证,但梅春这个孝陵卫指挥使倒是真的,自身武力也是不弱。
朱明在勇卫营附近的一处亭子里,接见了阎应元四人,与五天前初次见面相比,他们的脸色看起来憔悴了不少,风尘仆仆。
特别是年龄最大的陈明遇,仿佛老了几岁。
不等四人行礼,朱明已经让一旁的太监宣读圣旨了,这是早就准备好给他们的官职。
“奉天承运······”
四人都被封了千总,正六品武官,官职虽然不高,但也管着上千号人,最重要的是不会太高调。
要是直接封他们参将,总兵什么的,只怕朝廷的言官又要以头撞柱来死谏了。
“臣领旨谢恩!”
四人连忙行礼道。
“行了都起来吧,跟孤说说,你们这五天在江北,都遇到了什么?”
朱明用拉家常的语气说道。
四人对视了一眼,最后十分默契的让老大哥陈明遇负责回答。
“启禀殿下,臣等四人过江之后,立刻兵分四路,走访了各城各县。”
说到这里,陈明遇脸露悲切,“几乎每个城县外,都聚集了大量的难民,他们缺衣少粮,生病了也没人管,只能活生生饿死,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状,殿下,百姓们太苦了!”
朱明点了点头,“继续说。”
关于这段时间的历史,他穿越前,在一些资料上看过,但看资料和亲身经历是两回事,很难产生切身体会的感觉。
“我进城打探了一下官府的情况,据说府衙的存粮根本不够吃,无力救助难民,倒是有些城中大户开了粥棚。”
“后来我们就在这些难民里面,挑选北方的溃兵,主要目标放在那些拖家带口的溃兵身上,兵痞和孤身一人的都不在考虑范围。”
陈明遇说到这里,小心翼翼看了朱明一眼。
“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选?按照我批给你们的粮饷,如果不选这些拖家带口的,每个人至少可以招募两千溃兵。”
“启禀殿下,我们这样选,除了一部分私心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拖家带口的兵忠诚度高,比较好控制,而且细作的可能性也低。”
“殿下,这个主意是臣出的,如果要责罚,请殿下责罚臣吧。”
阎应元这时候站出来说道。
“孤没说责罚你们,既然之前都说了,募兵事宜,由你们全权决定,孤就不会干涉你们,何况你们的理由也有道理,那些百姓孤会让人在附近选一块地方安置,你们就在这里好好练兵吧。”
四人闻言,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
朱明离开后,张煌言顿时满脸兴奋道:“我就说殿下肯定不会责怪咱们,你们这下放心了吧。”
“那是殿下英明,心怀百姓,才没跟我们一般见识,但这种事情可一不可二,不然迟早会惹祸上身。”
陈明遇慎重道。
“大哥说得没错,玄著你年轻气盛是好事,但也要遵守规矩才行。”
阎应元劝说道。
玄著是张煌言的字。
“知道了知道了,几位哥哥你们想好怎么练兵了没有?小弟虽然读过不少兵书,但对练兵这种事情,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张煌言有些忐忑道。
“营中不是还有一位梅总兵吗?我等不如先请示一下他?”
冯厚敦淡淡道。
“应该的,毕竟我们都是他的下属,是该去跟他请示一下。”
“那还等什么,走吧!”
张煌言有些迫不及待地说道。
此时,梅春正在处理营中的事务。
勇卫营初建,朱明为了保持这支新军的纯粹,除了任命梅春为总兵之外,却没有调派多少中高层军官过来。
因此,这几日全营的事务,都堆积在他一人的身上,可把他给忙坏了。
听到亲兵说有四位千总求见,梅春心里一喜,连忙让亲兵把人叫了进来。
经过短暂的交流之后,梅春发现这四人都不简单,胸有韬略,对兵事都有各自的见解。
正缺人手的他,立刻把军中一部分事务,分给了四人负责。
-----------------
五月十一,早朝。
众臣再次劝进,朱明婉拒。
紧接着,户部一名郎中上奏,派往湖广,福建等地负责精简冗兵,重新登记兵册的官吏失踪了。
随后又有臣子参左良玉拥兵自重,擅自截取原本运往应天的粮食和税银。
除此之外,各地总兵也纷纷向朝廷求取粮饷,有些总兵甚至建议就地解决粮饷问题。
听着这些奏报,朱明头都大了一圈,钱钱钱,到处都要钱,左良玉那家伙胆子也是够大,连朝廷的粮税都敢截,这是在试探朝廷的态度是虚实?
下朝之后,他将这些烦心的事情扔给内阁处理,然后就去忙他自己的事情了。
不管是政务,还是练兵,都不是朱明擅长的事情,在这些领域,也不可能做得比朝廷的专业人士要好。
与其大包大揽,还不如交给他们处理,自己做最后决定。空出来的时间,正好用来做些自己擅长的事情。
反射炉已经建好了,接下来就应该改良火药,争取尽快把颗粒火药弄出来。
还有在东宫的窑子也建好了,也可以着手烧制玻璃,热制法的肥皂也可以准备了,还有派人去海外购买一批红夷大炮,请洋人工匠回来等等。
朱明此时脑子里有着太多需要忙的事情了,简直分身乏术。
五月十二,负责去凤阳抄家的锦衣卫,终于带着大批金银珠宝以及粮草回到了应天。
马士英为官多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少,光是金银折合就有60万两银子,粮食5万石,田地三万亩,商铺若干。
虽然高弘图再次从朱明手里分走了一半银子,但此时内库的存银已经达到了175万两银子。
该怎么合理使用这笔银子,利益最大化,顿时成了朱明目前烦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