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导引内丹术
道法难寻,真师难觅,寻仙访道绝非易事,不是谁都能有神仙亲自渡化那个造化,这一点,杨纵自然看得透彻。
想着与其如大海捞针一般,去四处寻访那一道带有不确定性的缘法,倒不如抓住眼前的机遇,至少没有那么虚无缥缈。
突如其来的一幕,使得书生亦有些讶然,似乎也是没有想到,不过紧接着就反应过来,连忙扶住下拜的杨纵。
“大人不必如此,先生二字,生员愧不敢当,况乎吾仅一狐中生员,而大人却乃天子臣属,王命加身,岂敢为师?”
杨纵只当他是恭谦推辞,不为所动,依旧坚持道。
“师之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狐仙前言既有劝慰修仙之意,在下经受点拨,亦生学道之心,然知缘法难求,既遇狐仙,何故舍近而求远?”
“其次依在下看来,狐仙何尝不是在下的一桩缘法?既遇缘法,又岂能轻易放过?故而万乞狐仙怜悯,教我修真之道,此恩永世不忘,铭感五内。”
书生此时面色有些犯难,甚至听了这一番话,竟莫名奇妙觉得有些道理。
侧过身,掐指一算,心知因缘际会,避无可避。
他暗叹一声,懊恼不该多嘴多舌,平白惹出这桩因果来。
奈何事已至此,若不同意,还不知要生出些什么麻烦,关键此事因自己而起,因果已然结下,又不能一走了之,如不妥善处置,于自身修行不利。
再说此人一脸贵气,这桩因缘倒也并非是恶因孽缘,说不得还有些好处。
念及此,书生想了想,无奈转身。
“大人一片赤诚,既如此说,生员岂好再行推辞。也罢,我教你便是,但你我不以师徒论之,另外只恐大人娇惰,不能作苦。”
杨纵见他同意,大喜过望,连忙说道:“我最能吃苦,绝不半途而废。”
书生不以为然,一笑置之。
他复请杨纵坐下,自己则在他对面坐定,随后右手并成剑指,朝着桌上一指,吹口气,竟是凭空变出茶壶茶盏。
书生为杨纵倒了一杯香茶,自己也倒了一杯,轻轻小抿一口,缓缓出言。
“大人既要从我学仙,生员便与你说上一说我这一脉的法门。”
“我们狐狸修仙,共有两途,其一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然后积修正果,是为由妖而求仙。然而此法成效虽快,却极易步入邪道,干犯天律,必受天刑。”
“其二则是先炼形为人,既得人身,然后修习内丹,讲究坎离龙虎之旨,饵食日月星斗之华,用以内结金丹,是为由人而求仙。虽吐纳导引,非旦夕之功,却实为正途,只要秉持本心,久久坚持,自然功行圆满。”
“我所走之道路,正是这第二条,所修乃是导引采气内丹之术,取自道家三百六十旁门之一,今既与大人有缘,便传你此道如何?”
杨纵闻言,心潮澎湃,赶忙起身鞠躬拜道。
“多谢先生。”
书生见状摆了摆手。
“说好不以师徒而论,不必这般称呼,我复姓皇甫,双名玉泽,日后你我平辈而交,可以道友相称。”
杨纵点头应允,也自我介绍道。
“在下杨纵,今结识皇甫道兄,三生有幸。”
两人互通了姓名,自此才算正式相交。
皇甫玉泽一言既出,便毫不拖泥带水,当即将这一门内丹之术的心法要诀传授给了杨纵,并且逐字逐句,为他讲解起修行旨要,乃至禁忌之处。
在他看来,既然免不了一场因缘,与其强行推开,不如干脆顺其自然。
修仙学道,不单单看重外在因素,还有个人内在因素,今缘起而聚,传道于他,至于能否练出成效?日后又能走多远?结出什么样的果?便全看造化了。
杨纵适才见他那一手“凭空变物”的法术,叹为观止,修道之心愈发强烈,故此听的十分认真,生怕有丝毫错漏。
待他讲明修炼方法,得到示意之后,迫不及待便开始进行实操。
他站起身,来到床榻,在皇甫玉泽的指点之下,面向东南,盘腿而坐,先叩齿十四下,然后闭目握固,以舌潄口,待津液满口,再分三次慢慢吞咽入腹。
做完这些,双手掌心向上,置于双膝,松静呼吸三次,放空身心,摒除杂念,依照呼吸吐纳之法,尝试入静。
导引采气内丹法,基础就是要能入静,若心念驳杂,专注不一,便感受不到灵气流动,连天地灵气的存在都感知不到,就更不要说进行采气炼养了。
所以此法修行第一步,就是静功,只有入静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
屋外隐隐传来报更之声,已是三更子时。
这个时间段,天地寂静,玄机所在,正是修炼静功的好时候。
杨纵按照皇甫玉泽所传之法,在榻上坐了小半个时辰的工夫,渐渐的便感觉双腿酸痛,而且越坐下去,越是浑身不自在,令人忍不住便想要散功活动。
这可不是闲散坐卧,需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不动,同时还得兼顾呼吸吐纳,迫使内心不作他想,在没有专业练习的情况下,纯属折磨。
杨纵此刻想起狐仙的担忧,“恐娇惰不能作苦”,顿时深有体会。
看来此言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虽说浑身难受,但他却并未因此放弃,而是一往无前的坚持打坐,继续呼吸吐纳,眼观鼻,鼻观心,致虚守静,收束心神,一门心思投入其中。
一旁的皇甫玉泽自然察觉到了他的反应,见他明明剧烈不适,却仍然坚持克服,自始至终不曾动摇半分,心里不由暗暗赞赏。
他顿了一顿,迈步来到榻前,伸出一根手指在杨纵眉心一点,一道清灵之气没入其中。
这不能助他入静,却可稍稍缓解他身体上的痛苦。
随着这一道清灵之气入体,杨纵没感觉到压力减轻多少,不过却在这时,他耳边忽然“嗡”的一声,脑海深处一道光芒乍闪,那道清灵之气如受到某种强烈召唤一般,风驰电掣,飞逝而过。
杨纵微微一怔,意识集中,明显能够感应得到。
只见无穷识海、内景天地,一口三足铜炉静静的悬浮于此。
铜炉看似拳头般大小,炉腹处刻有阴阳太极、绘有山川云泽,三足相对处,“精气神”三个篆字环绕,炉顶风眼按九宫八卦布列,倒是有些像《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方才那道清气,正是被这铜炉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