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在任何研究中,理论的选择应该与研究的对象和视角相适应,由于本书对翻译选集的研究是从多个不同视角切入的,因此笔者并不打算套用一种贯穿始终的理论模式,而是采用不同理论分别解释翻译选集在经典重构、形象建构、世界文学绘制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鉴此,本书将主要借助(但并不限于)以下理论工具,尝试分析围绕翻译选集的相关问题。
第一,形象学理论。随着学界对“形象”的认识不断深化,“形象”已不再被看作现实的单纯复制物,而被视为一种“建构物”。因此,形象必须被置于客体和建构主体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巴柔(D.H.Pageaux)认为,形象是复杂的总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而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20]翻译选集的形象建构实践亦复如此。比如,美编中国文学选集的编者们所面对是同一个客体:由中国文学文本构成的本然世界。按理说,美编选集中中国文学的整体形象应该是大体一致的,但研究发现,由于不同编者截然不同的文本选择偏好和阐释框架,他们的选集建构的中国文学形象并不一致,有时候甚至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个作家在不同选集中的形象也可能相去甚远。诸如此类的形象建构实践既关联着选集对象自身的变化,但更与编选者的文化立场、编选动机、学术背景等文本外因素密切有关,正如达姆罗什(Damrosch)所言,“选集既是通向源语文化的一扇窗户,也是映射宿主文化的一面镜子”。[21]选集在建构“他者”形象的同时,也映照出了编者主体的形象,折射出了编者对“他者”的想象。
第二,副文本理论。“副文本”概念最早由法国文论家热奈特(Gerald Genette)1979年在《广义文本之导论》中提出。副文本并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可有可无的点缀物,相反,它是整个文本的有机构成,是一种“有意味”的设计。翻译选集往往内含丰富的副文本,它们为读者设定了一定的解读框架,“诱导”读者按照编者预设的轨道进入选本。翻译选集副文本和文本构成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即编者往往会在选集副文本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而编者对文本的选择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进行的。如此一来,所选择的文本必然会印证编者观点的“正确性”,一些重要却与编者观点相冲突的文本可能会被舍弃,这就要求研究者寻找选集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裂隙,进而剖析影响编者选择的深层原因。
第三,翻译叙事理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研究学者莫娜·贝克(Mona Baker)在其论著《翻译与冲突》(Translation and Conflict)中,以框架设定理论(framing)为中介,将叙事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框架设定即主体为了达到预设的目的,通过采取某种策略,有意识地参与对现实的构建当中。莫娜·贝克认为,翻译无论从字面意义上还是从隐喻意义上来讲,都可以被看作一种框架设定行为。她集中论述了译者处理原语叙事文本时常见的四种策略,即时空框架设定、选择挪用框架设定、标签框架设定、参与者重新定位框架设定。这其中,“选择挪用框架设定”与翻译选集编纂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选择挪用框架设定”是指主体对原语叙事文本进行删节和增加,以达到抑制、强调和阐释原语叙事文本的某些内容。
翻译选集在至少在两个层面存在“选择挪用框架设定”的行为。从大的方面来讲,副文本对所选对象的阐释本身就具有框架设定的意味,因为文本的选择总要与副文本的阐释保持一致。从小的方面来讲,在具体文本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与编者的宏观框架保持一致,编译者会有意对文本进行增删改写,以凸显编者所意欲强调的部分。比如白露(Tani E.Barlow)在编译丁玲的个人专集《我自己是个女人》(I Myself Am a Woman)时,为了将丁玲塑造为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在翻译丁玲的《母亲》时,删除了原文中表现主人公曼贞保守的部分,以凸显曼贞始终如一的反抗意识。显然,这一改动牵连着编者最初对选本的议题设置或曰框架设定。
第四,世界文学理论。世界文学是个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在各种不尽相同的定义中,达姆罗什的版本影响最为广泛。他(Damrosch,2003)并不主张将世界文学看成一组经典文本,而是主张以动态的、离心的方式关照世界文学。[22]因此,他把世界文学定义为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在翻译中获益的创作、一种阅读模式。总之,达姆罗什所关注的是文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世界文学选集的编纂是世界文学理论的实践运用,通过考察英语国家编选的世界文学选集对中国文学的择取和阐释,可以为我们揭示许多重要而诱人的问题,比如哪一类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容易流通?这些作品被世界文学接纳的原因何在?在被接纳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折射?等等。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本书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讨编者的选择和阐释倾向,讨论他们在何种情形下出于何种目的而编译了哪些作品,特定的编选原则如何影响了选集的最终面貌。
(2)比较分析法。在翻译选集与经典重构章节,本书比较了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经典序列和美编翻译选集建构的经典序列,总结了两套序列的异同,分析了造成两套序列不一致的原因。在翻译选集与形象建构章节,本书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编选的中国文学翻译选集中所建构中国作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编选主体的身份、编选动机、文化语境等因素对翻译选集建构形象的影响。
(3)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本书既从历时角度分析不同时期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翻译选集的编选特征、编者构成等,也会从共时角度分析不同主体编译的选集呈现出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既历时梳理了美编世界文学选集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变化过程,也共时对比三部美编世界文学选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同呈现。
(4)量化数据统计。为了能更直观地显示英语国家翻译选集所建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序列,本书对中国现当代小说、新诗和戏剧的作家作品入选频次进行了数据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作家作品的排名情况以及编者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历时变化。
(5)历史叙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书既从宏观角度梳理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的整体变迁史,也会选取选集中的重要作家(如丁玲、鲁迅、北岛、艾青、王蒙等),具体分析选集对他们作品的选择和阐释,以及他们在经典序列中的地位变化。
[1]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2] Jeffrey,R.Di Leo.,On Anthologies:Politics and Pedagogy,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4,p.1.
[3] 蒋坚松、刘超先:《西利尔·白之〈中国文学作品选〉的翻译问题》,《娄底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4] 张振军:《从三种英文本中国文学选集看苏轼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中国苏轼研究》2016年第2期。
[5] 陈橙:《文选编译与经典重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6] 王鹏:《斯诺选编的英译本〈活的中国〉出版前后》,《钟山风雨》2002年第6期。
[7] 陈琼芝:《鲁迅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与〈活的中国〉》,《鲁迅研究动态》1987年第7期。
[8] 舒云童:《埃德加·斯诺、鲁迅及〈活的中国〉》,《世界文化》2010年第12期。
[9] 萧乾:《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记〈活的中国〉》,《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期。
[10] 李刚:《镜像的流变:论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英译选本与西方重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1] 顾钧:《〈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中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6期。
[12] 可参见马会娟、厉平《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翻译界》2016年第2期)、叶秀娟《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译介:1949—197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刘江凯《跨语境的叙述——中国当代小说的海外接受》(《山西大学学报》)、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崔艳秋《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年)、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3] 郝岚:《世界文学中的〈红楼梦〉——基于三部英文世界文学选集的考察》,《人文杂志》2016年第5期。
[14] 周淑瑶、刘洪涛:《英语世界文学作品选中中国文学的选编——以〈诺顿〉〈朗文〉〈贝德福德〉为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15] 刘洪涛、杨伟鹏:《美国〈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及其世界文学观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1期。
[16] Paul,W.K.,“Reflections on Recent Antholog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No.3,2002.
[17] Brian,H.,“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Asian Affairs,No.2,1996);Martin,W.H.,“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 Literatur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No.4,1995);McDougall,B.S.,“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e China Quarterly,No.3,1996).
[18] Kittel,H.,International Anthologies of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Bielefeld:Erich-Schmidt-Verlag,1995.
[19] Seruya,T.,Translation in Anthologies and Collections (19th and 20th Centuries),Amsterdam/Philade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3.
[20]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1] Damrosch,D.,“The mirror and the window:Reflections on Anthology Construction”,Pedagogy,No.1,2001.
[22] Damrosch,D.,What is World Literatur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