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西方精神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基督教简史

一 什么是基督教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在研究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历史过程中,我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有关基督教的经典、派别、人物、事件和制度,即使是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这些问题亦比比皆是。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基督教的问题,更非鲜见。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的基督教信徒997783140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美国1983年《世界年鉴》),分布于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它对当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较深。

基督教名称的来源

基督教(Christianity)从其名称来看,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信仰基督(Christ)的宗教。“基督”一词意为救世主。此字最初来源于犹太人希伯来文的弥赛亚(Mashiah)一词,意译为“受膏者”。因为古代犹太人的君主行就职仪式时,在头发和前额上由祭司涂以羊油,象征上帝赐福、降恩和承认之意,故被称为“受膏者”。公元前6世纪犹太亡国后,数千名犹太贵族、祭司、工匠及其家属被俘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此时,这些流亡者幻想上帝将会派遣一位弥赛亚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犹太人,并将帮助他们重返家园,复兴故国。这样,弥赛亚一词遂演化为“复国救主”之意。及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兴起,允许犹太人重返故土建附属国。犹太教正式形成后,弥赛亚一词又逐步演化为“救主”之意。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巴勒斯坦后,犹太人的民族灾难达到了顶峰。此后,犹太教兴起了许多新的教派,均预言救主即将降临人世。其中认为传说中的耶稣就是救世主的一派,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基督教。其所以称为基督教是因为救世主一词的希腊文为“Christós”,拉丁文为“Christus”,汉译音为基利斯督,简称基督,故我国称之为基督教。

该教于1世纪中期产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现许多派别,除正统教会外,还有许多被正统教会称之为异端的派别。在中世纪有100余派,当代已有500余派,其中有三大支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基督新教,学术界习称新教,新教中又有七个主要宗派。所以说基督教自形成之日起,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其共性是均认为耶稣就是基督,就是救世主,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根本特征。所以,基督教可以说是1世纪中期产生的,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核心的各教派的总称。

自16世纪陆续产生的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派原文为“Protestantism”,其意译应为抗议宗或抗罗宗,但于1807年传入我国后,宗教界将该词亦译为“基督教”,民间俗称耶稣教,学术界则称为新教。因此,这一名称在我国产生了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含义。广义的基督教(Christianity)是指各教派的总称;狭义的基督教则仅指脱离罗马教廷的抗议宗(Protestantism)。为避免混淆,将狭义的基督教译为“基督新教”较为适宜。这一译法已逐渐得到国内学术界,包括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基督教学术界的承认。

基督教的经典、教义、组织和礼仪

基督教的教派林立,在教义、组织制度以及宗教仪式的项目和内容方面可谓千差万别、形式各异。在此我们仅就其绝大多数教派所承认和实行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作一介绍。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其中《旧约全书》是基督教继承犹太教的《圣经》,《新约全书》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据《新约·希伯来书》解释:犹太教的《圣经》是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约法,由于他们“不恒心守约”,已陈旧了,故称之为《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则是上帝与基督徒新订立的约法,由耶稣基督作为保证人,故称《新约全书》。

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神学信条,其基本信条有四:第一,信“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世界和宇宙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他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创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神。但上帝具有三个位格(Person),即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部分,其中圣父在天,圣子为耶稣基督,圣灵(天主教称为圣神)是上帝与世人的中介,给人以启迪。这三个位格并非独立的三个神,而是同一本体,属于一个上帝的三个部分。第二,信原祖原罪,认为人类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据《旧约·创世记》,原祖是亚当和夏娃,他们是上帝在创世的第六天,按照自己形象创造的。亚当和夏娃最初住在伊甸乐园(据《圣经》考古学者考证,伊甸乐园即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因夏娃受魔鬼的引诱,偷吃了上帝禁食的生命果,而懂得羞耻与生儿育女,因此触怒了上帝,被逐出乐园,降罚尘世。后来基督教会把阶级社会各种灾难解释为是由于人类的原祖犯了罪,所以现实社会充满邪恶,这种罪称为“原罪”。基督教会认为人一出生就继承了这种罪性,只有加入基督教,依靠教会才能赦免。第三,信基督救赎,认为人世间充满罪恶,而世人不能自救,于是上帝大发慈悲,派其独生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耶稣基督为救赎世人的罪,甘愿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洗净世人的罪过。所以人们欲灵魂得救,就要信仰、祈求耶稣基督。第四,信灵魂不灭与世界末日,认为人的肉体是短暂的,而灵魂则长存,现实世界有限,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以后灵魂将受到审判,善者升天堂,恶者下地狱。

基督教的信条和其他宗教的说教一样,其基本内容是相信一种虚幻的神秘力量,即神定胜人,而非人定胜天;把阶级社会的剥削、压迫、苦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均归之为由于人类犯了罪,咎由自取,从而掩盖了阶级压迫的实质,并且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

基督教奉行的教规是十诫,其内容是:除上帝外,不许拜别的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天主教无此条,另增一条为“勿贪他人妻”)。不许妄称耶和华(即上帝)的名。六日勤劳作工,第七日守安息日为圣日。须孝敬父母。不许杀人。不许奸淫。不许偷盗。不许作假见证陷害人。不许贪恋他人所有的财物。

基督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制定与解释教义,执行教规,管理信徒和传教的机构。其组织制度不统一,大体有四种:教皇制、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教皇制是天主教的教会制度,其特点是任命制、集权制与教阶制。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分为三级:教皇、主教、神父(或神甫)。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领袖,又是教皇驻地梵蒂冈的最高元首,实行集权制,一切重大决策,诸如建立教区,解释教义,制定教规,任命主教等均归教皇掌握。主教中又分为四级,地位最高的是枢机主教,因身着红色服饰,俗称为红衣主教,目前全世界共有135名,组成枢机主教团,是教皇的咨询机构。其他主教因教区与权限的大小不同分为总主教、大主教和主教。基层教堂的神职人员为神父,尊称司铎,负责本堂区的教务工作。进修道院而未晋升为司铎者称为修士,无神权。妇女不准担任神职,出家后终生为修女。天主教会组织严密,层层控制。我国天主教的广大神职人员、教友为了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保卫教会的纯洁,已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实行自治、自传、自养,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东正教教会除无教皇和枢机主教外,其他基本上与天主教相同。但天主教的一切神职人员均须独身,东正教的主教亦不许结婚,而神父则可听其自便。天主教的独身制度目前已遭到许多国家的中下层神职人员的反对和抵制,但教皇仍坚持这一制度。

主教制是新教圣公宗和卫斯理宗的组织制度。圣公宗的教牧人员分为主教、会长、会吏三级,以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地位最高,会长相当于牧师,会吏相当于实习牧师。卫斯理宗的主教在我国称为会督。此外,北欧的路德宗也有采用主教制的。

长老制是加尔文宗的组织制度,教会由信徒选出长老,与牧师一起共同管理教会。公理制是英国清教运动产生的较为民主的组织制度,由信徒公众治理教会,目前新教的公理宗、浸礼宗均实行此制。

基督教各派实行的圣礼不一,天主教有七项,形式豪华,内容繁复;新教则主张廉俭教会,经济上和时间上厉行节约,减少了圣礼的项目和内容。目前,绝大多数教派所公认的圣礼有洗礼和圣餐礼。洗礼是入教仪式,方式有点水礼与浸礼两种。圣餐(天主教称为圣体)是信徒领用面饼和葡萄酒,以纪念或重演基督救赎,表示与基督合为一体。

基督教历史悠久,变化丛生,下一次我们谈谈它的产生和发展。

(原载《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4期)

二 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

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区。从其产生至392年,学术界称之为原始基督教或早期基督教,分为三个阶段:1世纪30—60年代为其产生时期;1世纪中期至2世纪中期为形成时期;此后至392年为原始基督教的演变及其与罗马帝国政权合流的时期。

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原始基督教本是犹太教众多派别中的一派,它是古犹太人民反抗罗马帝国群众运动的产物。古代犹太人是西亚地区的一个灾难深重的弱小民族。他们自公元前11世纪建国后,长期被周围的大国,如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等所统治和奴役。公元前2世纪罗马势力东进后,犹太民族灾难达到了顶峰。他们发动了反抗罗马的斗争,1世纪初,起义连绵不断,但由于力量悬殊,均告失败,许多人被卖为奴隶,一些起义领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反抗罗马的激烈的群众斗争中,由于政治态度和宗教观点的差异,犹太教分裂为四大派和近百个小派,其中的一个小派拿撒勒派,后来发展为原始基督教。

按照《圣经》的说法,基督教由耶稣基督于1世纪30年代初创立。耶稣的养父为木匠约瑟,母玛利亚为童贞女,因圣灵受孕生耶稣于伯利恒。他是救主,受圣父的派遣,下降尘世拯救世人。耶稣生前事迹主要是为穷人治病、传道与创教。由于他宣传的教义不利于罗马的统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三天复活升天,并将复临人世,建立上帝之国。

经历史学家、《圣经》考据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历史上是否有耶稣其人,尚不能肯定。一般认为耶稣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因此说基督教由耶稣创立是没有根据的,它只是由拿撒勒派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宗教。

“拿撒勒”(Nazarites)意为持守某些教义、规则的人。该派之先驱为施洗者约翰,他出身贫苦,据《新约》记载,曾为耶稣受洗,因反抗罗马被处死。此后传说中的耶稣可能继为此派领袖,在社会下层继续宣传其教义和政治主张,也有可能想发动起义。由于拿撒勒派的主张与传统的教义相抵触,犹太教的当权派拒不承认耶稣是救主,此派被逐出圣殿,后来逐渐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即原始基督教。

原始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后,在地中海沿岸广为流传,信徒中犹太人居多;有自由人,也有奴隶、被释奴隶,主要以下层民众为主。其所以比当时存在的民族宗教更具有吸引力,除因宣传仇视罗马,建立平等社会外,还与其改革犹太教的教义和礼仪有关。原始基督教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了一种新的普世性信仰。初期的教义有以下三点:

第一,一神与选民。崇信犹太教的耶和华为全宇宙的唯一真神,但排除了只有犹太人才是选民的说法,主张凡基督徒均为选民,这就打破了选民的民族界限。这也是它在300年后能战胜其他民族宗教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信仰耶稣基督,信仰因信得救。宣扬信徒不分民族、贫富,只要信仰基督,便可得到拯救与赐福。它打破了各种原始宗教需靠大量献祭、上贡才能赎罪祈福的传统,以精神信仰为主,并实行经济上的互助,因而对社会下层特别具有吸引力。

第三,改革礼仪。它废除了犹太教的仪式、禁忌和献祭,打破了犹太教的排他性、孤立性与保守性。如犹太教禁止吃“走兽中仅反刍而不分蹄者”,如骆驼,或“仅分蹄而不反刍者”,如猪;禁止与外族通婚;实行割礼等,原始基督教均予废除。该教只有洗礼和圣餐两项仪礼,洗礼是入教仪式与选民的标志;圣餐则是犹太教公餐制的演化,亦含有济贫的因素。当时认为圣餐中的面饼系由群山之麦粒结为一体,象征基督徒的团结;葡萄酒系经踹、踏、压榨而成,系象征对敌人的仇恨。

初期的教义受到了帝国内部劳动群众的欢迎,传播迅速,信徒日增。但它毕竟是一种宗教,具有虚幻性、空想性与麻醉性,不可避免地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化、变质,在300年后成为帝国的国教。

原始基督教的演变

原始基督教产生后,由于信徒成员的变化,神职人员的产生和教义的发展,而逐渐向奴隶主阶级靠拢。

罗马帝国的建立,逐渐消灭了各民族政治和社会的差异。帝国初期,不仅奴隶的地位毫无改善,即使是罗马公民也普遍处于无权状态,甚至一些奴隶主也由于帝国捐税日增和内部斗争而破产。罗马公民的意志消沉与精神颓废相当普遍,被压迫民族向往过去的独立生活,亦不满现状,各阶层普遍出现了信仰危机。这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基督徒中非犹太人的信徒大增,社会中、上层人士入教者亦不少。这一批有产者和奴隶主财大气粗,又有知识,他们在经济和理论方面逐渐成为主导力量,控制了教会。

原始基督教的另一演变表现在神职人员的产生及其对教会的把持。它与犹太教分离后,最初的组织与活动非常简单,只有一些分散的基督教团体和游方传道的使徒,并无固定的组织。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召集人,称为长老或执事。他们多出自富有家庭,既有空余时间,又能提供集会的场所。同时还出现了经费管理人,称为财务官或监督。随着信徒和捐献的增多,到2世纪出现了集财权、神权和管理权于一身的主教,成为教会的专职领导人。到2世纪中期,罗马、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等地普遍出现了由各自的主教主持的教会,他们成为基督教的领导力量,教会的组织已牢固地控制在有产者的手中。

基督教教义的变化反映在《新约全书》中。1世纪中期至2世纪中期是其基本定型的时期。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后需要有自己的经典,特别是以非犹太人为主的教会,他们不熟悉《旧约》,对此更为迫切。又因当时宗派林立,斗争激烈,亦均需有自己的经典。同时基督教还面临着一些亟须重新做出解释的问题,例如最初预言人间天国即将到来,但事实上根本不能实现,故须在教义上做出新的说明。

基督教的主教和神学家们为了能自圆其说,在教义中,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的庸俗哲学。特别是斐洛和塞涅卡的思想。斐洛是1世纪中期亚历山大里亚希腊化的犹太人,他以希腊唯心主义哲学解释犹太教的教义,提出了“灵智论”,认为上帝有其智慧,智慧的人格化则是上帝的长子等。塞涅卡是1世纪罗马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尽本分,听天命,宣扬人应该服从命运的安排。基督教的神学家从这两种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大量的内容,并赋予宗教的形式,致使教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把灵智论演化为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把耶稣说成从来就是上帝,为拯救世人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把原来地上的理想社会演化为死后的天国等。与此同时,在政治态度上也有很大变化。《新约全书》主张服从罗马皇帝的统治,甘当顺民,神化皇权;承认奴隶制度的合理性,宣扬服从听命;主张无原则的忍耐与超阶级的爱。但为了保持对劳动群众的吸引力,又不得不保存过去一些下层派别的主张,因而,内容相互矛盾之处甚多。

《新约全书》到2世纪中期已初步定型,至4世纪始定编,全书共27卷,原文为希腊文,包括《启示录》,使徒书信21篇,福音书4卷和《使徒行传》。《启示录》是《新约全书》中成稿最早的一篇,作品以预言的形式保存了较多原始基督教的主张。使徒书信反映了1世纪中期至2世纪中期神学、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变化。福音书有马可、马太、路加、约翰四部。“福音”是好消息之意,其内容是描绘耶稣的生平。《新约全书》的定型标志着原始基督教的形成。

原始基督教与罗马政权的合流

原始基督教从形成至392年发展成为罗马国教,有一个演化过程。在此期间,正统的教会牢牢地掌握在主教和神学家手中。他们在思想上神化皇帝和奴隶制度,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利益的一致性,在行动上不断向皇帝写效忠信,主动向帝国政权靠拢。而此时正值帝国内部出现了全国性的奴隶制总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具体表现为政局动荡、经济崩溃、思想空虚。帝国统治集团和知识界的部分人士也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因而其中一些人也皈依了基督教,在宗教中寻求慰藉。帝国当权人士虽对基督教进行过镇压,但已逐步认识到基督教对克服帝国危机具有特殊的作用,故在4世纪二者逐渐合流。

311年,君士坦丁大帝依靠基督教会和蛮族军队的支持,先后击败了帝国西部的几个竞争者,成为西部的唯一统治者。因此他决心支持基督教,于313年与帝国东部的统治者联合发表“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这个敕令标志帝国从对基督教实行宽容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转变为依靠、扶持和利用的政策。君士坦丁大帝取得全国政权后,深感基督教在教义、经典、组织和礼仪方面不统一,教派斗争激烈,不利于发挥统治工具作用。为此他于325年召开尼西亚会议,亲临致辞,树立三位一体派为正统;制定《尼西亚信经》,确立基督教的基本信条;颁布教会法规,加强主教制,规定皇帝对宗教的领导权和主教的任命权。会后,又以皇帝的名义确定《新约》经卷的数字,派人抄录50部,分发各地使用。尼西亚会议后,基督教得到长足的发展。至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公布法律,禁止一切原始宗教活动,定基督教为国教。

(原载《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5期)

三 基督教的教派

古往今来,基督教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宗派林立,派别丛生,各派均有自己的名称、教义、组织和礼仪。因此,我们欲了解和研究基督教,洞悉其教派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全世界基督教的派别达数百派。但探本溯源,其中绝大部分均分属于基督教的三大支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这三大支派是基督教历史上两次大分裂的产物。

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发生于1054年,由此形成西欧的天主教与东欧的东正教两派。这次大分裂虽然发生于11世纪,但双方的裂痕由来已久。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一切听命于皇帝,他既是帝国的君主,又是基督教会的最高领袖。教会依罗马行省而建立教区,在各教区中,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二城主教的地位日益增高。罗马城是帝国的首都,该城主教以罗马教会是耶稣的门徒彼得和保罗二人亲自建立为由,强调其地位应高于其他教会,后来逐渐发展为帝国西部教会的中心。由于这一地区的教会使用拉丁语,故习称“拉丁教会”。帝国东部地区教会的中心为君士坦丁堡,它们使用希腊语,故东部教会又习称为“希腊教会”或“东方教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权力由于330年的迁都而提高,君士坦丁堡被认为是“第二罗马”或“新罗马”,意欲与罗马主教平起平坐,但并未得到罗马主教的承认。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这一历史事件更强化了教会的分歧,基督教事实上已分裂成为东、西两个教会。此后,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屡遭蛮族入侵,政局混乱,罗马主教利奥一世(440—461年在位)借机要求皇帝授予特权,并自封为基督教会的领袖,从而控制了西罗马帝国的教会,由此奠定了教皇制的基础。6世纪末,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借伦巴德人进攻,东罗马皇帝鞭长莫及之机,攫取了罗马城的世俗统治权,出任执政官,掌握了该城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其领地及于意大利中部及沿海岛屿。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为报答教皇支持、投靠之恩,又将拉文纳地区赠予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一历史事件标志教皇国的建立。此教皇国延续了一千余年,直至1870年始被迫缩为梵蒂冈城国。由此,教皇俨如世俗的国君,政治、经济势力大增,至中世纪中期达到了顶峰,实际上成为西欧各君主国的太上皇。而与此同时,东方教会则始终在拜占庭皇帝控制之下,成为巩固皇权的思想统治工具。它在皇帝的支持下,在东欧地区广泛传播,并自视为正统,不承认教皇的地位。因此,双方均否认对方的决议,自视为正宗,认为自己的传教地区包括对方的势力范围,关系日趋恶化。9世纪双方为争夺对保加利亚教会的控制权,几乎导致公开分裂。最后于1054年,双方因争夺意大利南部教会的统治权而发生冲突,导致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公开决裂,相互开除对方教籍,断绝来往。由此,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重要支派,信徒人数超过5.8亿人,约占世界基督徒总数的60%,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欧洲中南部和亚洲等地。天主教原本称为“公教”(Ecclesia Catholica),音译为“加特力教”。该教于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传入我国,汉译为天主教。“天主”一词来源于《史记·封禅书》内有秦始皇首至泰山祭天主,由此得名。

天主教的经典为《新旧约全书》,以此作为其教义的主要来源和依据。它不同于其他支派的关键在于其教义来源还包括:一是“圣传”,亦称口传或教会传统,指古代的先知、使徒口传下来的“上帝启示”的各种说法而形成的传统,这些传统说法虽无《圣经》依据,但也作为教义的一部分,如认为耶稣之母玛利亚无染原罪,肉身升天等;二是教皇的决定亦作为教义之来源,并认为教皇是基督在世界上的代表,他在信仰和信理方面永无谬误等。

天主教会的组织制度是教皇制,其内容包括集权制、任命制与教阶制。即一切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均集中于梵蒂冈的罗马教皇,一切主教、高级教职均需教皇任命,并认为神职人员在教会内的地位高于世俗人士,神职人员又分为三级:教皇、主教、神父,以下为修士、修女,他们在神学方面的待遇与地位亦不相同,并且组织严密,层层控制。

天主教的圣礼多达七种,而且形式豪华,内容烦琐。圣洗:入教仪式,婴儿出生后八天领洗;坚振:成年时举行的坚定信仰之礼;告解:信徒向神父秘密悔罪的仪式和制度;圣体:由神职人员在弥撒中将无酵面饼和葡萄酒祝圣化为耶稣的肉与血,信徒经告解后始能领取面饼,以示与基督合为一体,但圣“血”不许一般信徒领用,只准神职人员独饮,据说是担心教徒人多手杂,易将圣“血”溅于杯外,有损基督的尊严;终傅:为即将去世的信徒施行的圣礼,以利灵魂升天;婚配:神职人员主持的婚礼,以示上帝的承认与祝福;神品:由修士晋升神父之礼。天主教规定这七项圣礼均需神父以上的神职人员主持才能生效,其中神品与坚振两项只有主教才能主持。天主教由于实行教皇集权制,一切大事听命于梵蒂冈,所以教内不允许出现神学上的宗派,仅有修会。修会是经罗马教皇批准的神父、修士或修女的组织。各修会在教义上是一致的,但在会规、培养与活动方式、任务、衣着、活动地区和建会的目的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目前,较大的天主教修会有耶稣会、圣方济各会、圣多明我会、遣使会、圣言会、基督徒弟兄会等。它们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活动中,充当了马前卒。

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后,东方教会自称为“正教”或“东正教”,希腊原文为“Orthodoxia”,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东正教与天主教在教义、礼仪方面并无大的原则性分歧,仅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区别。如东正教不承认天主教主张的圣母无原罪说,也不承认教皇永无谬误,并反对把教皇的决定作为教义的来源与根据之一。在礼仪方面,东正教亦实行七项圣礼,与天主教不同的是圣洗仪式增加驱魔的内容,实行浸洗(全身快速投入水中),天主教则实行洒洗;坚振礼可由一般神职人员主持,但所需之圣油必由主教祝圣;东正教使用面包作为圣体,天主教使用面饼;东正教的神父可结婚,仅主教必须禁婚,天主教则均禁婚。东正教与天主教最大的不同点是教会制度的区别。东正教会实行主教制,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是帝国的国教,循过去的传统,一切听命于皇帝。皇帝可任命大主教(东正教的大主教,我国学界一般译为牧首),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的决定,并有权解释教义。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仅居于首席地位,对其他教区并无直接领导权。在东正教的历史上,它从未形成像罗马教皇那样的独立的政治势力,而是长期依附于政权。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俄国。16世纪,莫斯科正教会独立,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会,受沙皇控制,并成为国教,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18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会亦先后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而独立。目前独立自主的东正教会有君士坦丁堡、俄罗斯、亚历山大里亚、安提柯、耶路撒冷、格鲁吉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希腊、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美国等15个正教会,1984年,信徒达到74174500人。该教于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随俄国传教士传入我国。

天主教与东正教均为欧洲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支派,近代以来,它们虽经历次改革,力求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但均保留了若干封建的烙印。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壮大,基督教的另一支派基督新教应运而生。它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兴起的重要支派,也是基督教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的产物,新教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下一期专文介绍。

(原载《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6期)

四 基督新教及其宗派

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的产物,我国宗教界曾先后译为“抗议宗”“抗罗宗”“更正教”“复原教” “耶稣教”等,学术界则习称为新教。它是自16世纪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陆续产生的脱离罗马教廷各教派的总称。“Protestantism”这一名称的使用有一个过程,该名最早产生于1529年,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斯拜尔召开会议,重申路德等教派为异端,并禁止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信仰路德宗的诸侯们联合对此提出抗议,因而被称为抗议派(Protestants),由此得名。后来其他一些新教派也在其名称前面冠以此词,以示区别于天主教,至18世纪末逐成为新教的共同名称,为各国学术界和宗教界所使用。

新教自16世纪20年代产生以来,至今全世界共有信徒343546740人,占基督徒总数的三分之一,分布于世界上150余个国家和地区。

新教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并无统一的领导机构。目前,新教有500多派,仅美国就有200余派。但这些派别大都是新教的七个主要宗派的演化或联合的产物。它们是16世纪产生的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17世纪产生的公理宗、浸礼宗、贵格宗;18世纪建立的卫斯理宗。这七个主要宗派构成了新教的主干。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西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当时,罗马教皇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和总代表,他在经济上是最大的地主,掌握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在政治上竭尽全力控制着各国的政局,并主宰着整个西欧的精神生活。所以,那时的反封建斗争必然把矛头指向罗马教皇。又由于16世纪的资产阶级尚未成熟,还不能提出公开的、明确的政治纲领,因此,这场革命只能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现。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发生于德意志。当时,德意志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受教皇的控制;经济上受到罗马教皇的严重搜刮,每年从德意志运往罗马的金币达30万之多。特别是他滥发赎罪券坑害群众,宣称不管犯了什么罪,只要购买了赎罪券均可被赦免,并规定赎各种罪的价格:如重婚6个金币,偷窃9个金币,杀人8个金币等,以此大量骗取银钱,从而激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不满。在此基础上,马丁·路德于1517年公开贴出抨击罗马教皇滥发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由此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之火。路德是神学教授、市民资产阶级的代表。该《论纲》引起了德意志各爱国阶级、阶层的强烈反响;它们纷纷响应支持,从而掀起了反封建、反教皇的爱国民族运动。在群众的推动下,路德认识到只有解除教皇的“神圣”武装,才能有效地解决其政治控制与经济剥削问题。当时教皇的神学理论支柱是:宣称他就是基督在世的代表、教会的最高首领,任何人欲求上帝降福免灾,必须以天主教会为中介,参加神职人员主持的圣礼,服从教会的统治,做众多的好事,如念经、施舍、朝圣、购赎罪券等。路德针对此提出了“唯信得救”的理论,意思是人们只要信仰基督,便可得救。他宣称:基督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而不是教皇,任何人只要通过阅读、理解《圣经》,产生对基督的信仰,便可得到上帝的喜爱和赐福,完全不需要教皇所宣传的那一套说教,从而彻底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使之成为宗教信仰的多余之物。路德的这一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与平等的要求,以及反对封建束缚,维护民族尊严的愿望。因此,“唯信得救”论提出后,受到了德国绝大多数备受封建压迫的各阶层人民的拥护,也受到长期不满教皇搜刮的德意志部分封建主的赞同,他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也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此外,路德还主张建立民族的与廉俭的教会,在组织、经济和信仰诸方面彻底断绝与罗马的关系。为了适应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需要,他还提出宗教活动应节约时间和金钱,减少与简化圣礼,路德宗仅保留洗礼与圣餐两项,删除并合并了大量次要节日。

经过群众运动和农民战争,天主教会在德意志遭到了沉重的打击。1530年路德宗发布《奥格斯堡信条》,公布了它不同于罗马天主教的系统教义21条款,路德宗正式成立。至16世纪50年代,在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确立了路德宗的信仰,并传播至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

路德的“唯信得救”论是新教诸派的神学理论基础,并为第二代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所继承,影响深远。他的思想与改革,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恩格斯把他列为划时代的巨人之一。但是路德的宗教思想本身对世俗封建主具有依赖性与妥协性,不能适应资本主义较发达地区的需要,传播受到了局限。16世纪主要流行于德意志和封建王权较强大的北欧诸国。17世纪后,随移民传入美国。1847年由德国传教士传入我国。目前,全世界有信徒7000余万人。

16世纪产生的另一个新教重要派别是加尔文宗,又称长老宗或改革宗,由法国人让·加尔文于1541年创立于瑞士日内瓦城。加尔文的新教派有两点新的内容,其一为“预定论”。他对基督教传统的预定论赋予新的解释,强调每个人的不同命运均为上帝所决定,上帝对喜爱者在各方给以支持,使之成为选民,否则便是弃民,个人无法改变和影响上帝的庄严决定。既然如此,当时人们当然希望成为选民,也都想知道自己是否是选民。于是加尔文进而宣称:上帝的神圣决定秘而不宣,但每个人均可在生前从自己的事业的成败体会到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如某人在对社会有益的各种职业中万事如意,获得成功,并且有道德,参加教会等,就是他得到上帝支持、成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因而,他的“预定论”就激励着每个人全力奋斗,争取事业上的成功,成为选民。这一思想显然是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分化、商业竞争成败的现实加以神化,鼓励资产阶级广求财源,发家致富,成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理论根据。加尔文新教派另一新的内容是坚持实行民主共和的教会制度。基层教堂由信徒选举长老负责,由长老聘请牧师,发挥一般信徒的管理作用。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在宗教上的反映。加尔文的这些主张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推翻专制制度、夺取与掌握政权服务的新思想。恩格斯对此评价说:“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它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因此,加尔文宗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地区广为传播,影响较大。此后产生的新教教派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加尔文的教义。20世纪80年初,全世界有信徒4000余万人。该宗于1813年由美国教士传入我国。

安立甘宗(Anglicans)是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为维护民族独立,反对罗马教皇控制而发动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之产物。其教会称为圣公会,英格兰的圣公会称为英国国教,目前,英国国教仅是世界安立甘团体之一员。此派在神学上并无新的建树,在教义方面它吸收并综合了路德与加尔文的思想,在教会制度方面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以英国女王为教会的领袖,是新教流派中保留天主教残余较多的一派。20世纪80年代初,安立甘宗共有信徒4500余万人,主要分布于英语国家,1844年传入我国。

公理宗、浸礼宗、贵格宗均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因政见和宗教观点的分歧而产生的新宗派。英国革命是以清教运动的形式进行的。“清教徒”因他们主张以加尔文的教义改造英国国教、清除天主教的残余而得名。后来清教徒分裂,一些较保守的人仅反对主教制,要求改行长老制,故称为长老派;较激进的一派要求脱离国教,另立教会,称为独立派。随着革命的发展,由于独立派中的阶层、政见和对革命要求的不同而分裂为新的宗派。公理宗是独立派的核心,以坚持教会由信徒管理而得名,主张打破国定教区,自行联合,一切自理。20世纪80年代初,公理宗共有信徒250万人,1807年传入我国。浸礼宗亦属独立派的一支。它以加尔文的教义为基础,吸收了部分再洗礼派的教义,坚持施洗时行浸水礼(全身浸入水中),因而有别于其他宗派。浸礼宗目前主要流传于美国黑人中,共有信徒2500余万人,1836年传入我国。贵格宗来源于英国革命中出现的诸小派,多为小资产阶级和劳动者,他们不满英国革命后的现状,要求政治平等与经济保障,有的还采取了激进的行动,遭到镇压,后来集结为贵格宗。该宗的正式名称为公谊宗或教友派,“贵格”一词为英语“Quaker”之音译,意为颤抖者,因该宗建立之初在聚会时常有人全身颤抖而得名。该宗的特点是以圣灵的直接启示作为思想行动的指南,要求形式上的绝对平等,反对一切暴力和战争。由于其教义之消沉与孤寂,19世纪后在英国趋于没落。目前全世界仅有信徒20余万人,主要集中于美国,人数虽少,但因其思想体系具有特点,故仍被公认为新教的一个主要宗派。1887年由美国教士传入我国。

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旧工业区扩大,并建立了新工业区,无产阶级的人数增多,生活日益恶化。然而旧有各派不愿到艰苦地区传道,卫斯理宗应运产生。该宗因创立人为约翰·卫斯理而得名,又称循道宗、监理宗,1795年脱离国教会独立。该宗并无新的神学思想,仅在组织制度与活动方式上具有特点:精选会员,严密组织,露天巡回布道,强调社会服务,在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与安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作用。1847年传入我国。

新教在产生之初,确曾在西欧历史上发挥了某些程度不同的积极作用,对西欧各民族国家和近代文化的形成,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英国革命后,这一作用逐渐降低,自法国大革命始,资产阶级革命已不需披以宗教外衣了,此后新教各派就完全成为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对内实行精神控制的一种工具了。有关对基督教的全面看法,将在下一期《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一文中与大家共同讨论。

(原载《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7期)

五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

基督教自产生迄今,经历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亚洲的巴勒斯坦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传播至欧洲和非洲,到近代又随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展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世界性宗教。那么,基督教的本质与特征是什么?历史作用如何?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时期的基督教呢?

对此,在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历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19世纪资产阶级宗教学的创始人缪勒(Max Muller,1834—1898)认为:基督教是人类对于伟大造物主的承认。当代西方一些基督教学者认为基督教是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和崇拜,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大关怀。也有人把基督教说成是“爱的宗教”,其特征是对人和上帝的爱。还有人以为基督教不过是一种迷信,微不足道。这些说法,虽从某一方面说明了基督教的内容与特点,但均未科学地说明它的本质与特征。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做出科学的论断。

基督教的特征及其与一般迷信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基督教是人们头脑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特点是以虚幻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信仰与崇拜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即“三位一体”的上帝,相信它是宇宙的主宰,创造一切,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现实生活和命运。二是相信人具有脱离肉身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且长存不灭,并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彼岸世界,在那里有天堂和地狱。所以恩格斯说它“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由此说明:基督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特殊”之点在于它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因而也是错误的反映和认识。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把基督教与一般的迷信相等同。日常所说的迷信活动是指算命、相面、合婚、驱鬼等。近年来,在我国香港地区,以及美国等地还有用微型电脑测算人们的吉凶祸福,这些均属迷信。基督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经典与教义,阐述了该教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天主教的《要理问答》中第一问就是:“你为什么活在世界上?”答:“为敬上帝和救自己的灵魂。”《圣经》中系统地说明了神创世界、宇宙和上帝造人的观点。此外,基督教的教义还以神学的语言说明了该教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而一般的迷信则无这些内容,所回答的仅仅是某一具体问题,如吉凶、婚姻、疾病、谋职等。更有一些巫婆神汉,借此骗取钱财,坑害群众,皆属取缔之列。其次,基督教有固定的组织与团体,如教会、修会、团契等,并制定出明确的教规、纪律和节日、仪式等。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自产生之日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程度不同地影响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而一般的迷信根本无此作用。

基督教的历史作用

基督教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作用如何?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1844年马克思曾深刻地评论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人民的鸦片。”[30]马克思的这一言简意赅的论断,对基督教并不例外。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看法尚未一致。我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马克思从世界观的高度形象地说明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社会作用。它把人们追求美好的、现实的希望和理想寄托于神的力量,把现实的生活引向来世,用虚无缥缈的天堂给阶级社会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群众以精神上的寄托。这种安慰犹如麻醉剂一样,虽可暂时减轻病人某些精神上的苦恼,但从根本上说无济于事。因此,马克思形象地将之比喻为“人民的鸦片”。第二,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它不是依靠人类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也不鼓励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是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引向幻境与神力。因此,它在客观上压抑了人的理性,消磨了人同自然和社会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所以,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一种消极与保守的因素。从本质上看,无助于人类的进步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历史的总结,又是理论的概括,是我们从整体和本质方面认识基督教社会历史作用的出发点。

基督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长期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麻醉人民的工具。但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因其教派之不同与政治态度之各异,基督教各派除均具有基督教之共性外,还有各派之个性或阶级性。例如,中世纪后期,有代表封建领主利益的天主教的上帝,也有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督新教之上帝,还有众多的代表劳动人民的异端教派的上帝。因此,对于基督教的不同派别、不同的历史人物,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历史作用,必须具体分析,而不应简单化、公式化。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事实上,有些教派和人物在历史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恩格斯曾把基督新教的创立者马丁·路德和达·芬奇、马基雅维里并列为巨人时代的巨人。16世纪加尔文的“预定论”神学思想成为西欧较先进地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其共和制的教会思想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现成的思想武器。更有众多的异端教派发动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以暴力反抗统治阶级。它们均程度不同地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是,到了18世纪法国革命资产阶级已强大到能独立地、公开地提出自己的战斗口号和政治纲领后,宗教就不再具有这方面的作用了。工人阶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的先进阶级,既不相信救世主,也不依靠神灵,全靠自己救自己。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团结全体劳动群众,去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所以,世界上既没有工人阶级的宗教,也没有代表工人阶级的基督教教派,更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的宗教。

社会主义时期的基督教

基督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受到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没有社会主义的基督教,但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基督教将会长期存在。我们对此应有明确和足够的认识。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基督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清除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由于基督教的信仰、道德规范、礼仪节日已深入信徒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之中,从而产生了宗教感情,形成为一种传统力量,因而在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科学、教育和工农业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十分落后。教育、婚姻、卫生、就业等诸多社会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尚需大大提高。加之我国与国际联系的日益增多,基督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并未完全消失。同时,自然的奥秘虽然一个接着一个被揭示,但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无限过程中,仅仅是走了很小的一步。从微观到宏观,从生命的产生到宇宙的起源,大量科学课题尚待探索。对于洪水、地震、时疫等天灾,人们尚未完全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要靠天吃饭。这些都会使部分人产生错觉和神秘感,从而进入了基督徒的行列。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基督教存在的长期性。

既然基督教在我国将会长期存在,所以我们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

第一,我国的基督教已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反帝爱国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督教的广大教牧人员、学术界人士和信徒是爱国的,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早在1950年基督新教界爱国人士就曾发表宣言,主张割断与国外的联系,实现自治、自养、自传。1954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天主教也相继成立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实现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主张。多年来,他们团结全国教友反帝爱国,积极参加祖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作用。当然,在共产主义世界观与基督教世界观之间还存在着无神与有神的根本分歧,但这只是“大同”中的“小异”了,仅属于人民内部不同的思想认识了。

第二,对于人民内部的不同思想认识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任何以强力压制的行为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各国的历史事实均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依马克思主义原理,按宗教发展的历史规律制定了正确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此我们必须自觉地遵守执行。我们必须开展无神论和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扩大无神论的阵地。在这项工作中切忌简单粗暴的做法,应避免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任务是我们必须了解基督教及其历史与现状。

第三,开展对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刻不容缓。应该承认: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基督教的研究还不够,在一些方面可以说尚处于无知的状态。可喜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基督教史,乃至于宗教史的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此,热切地盼望对基督教史研究有兴趣的青年史学工作者踊跃投入这一行列。

(原载《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