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杜红亮教授拿来他集几年工夫写成的《吟诵的源流与体式》,嘱我作序,十分高兴。原因如下:
1.历史到了新旧文化交融、互相吸纳优长、再创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红亮勇于为文化复兴添砖加瓦,作为中青年才俊,的确是件大好事。中国教育的几千年历史,一直以吟诵方式进行,其中积聚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到了积贫积弱的清朝末年,文化先驱们认为,中西体制之比较,除了西洋的船坚炮利的技术因素之外,清末腐朽的主要原因是王朝的政治、文化的落后。中国要发展,就要以开放的态度彻底改革,而中国的教育首先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变革,无法完成大批西方新学科的传授与发展。于是,在无数革命先驱的推动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颁布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动表明,随着“西体中用”治国方略不断延伸,以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如冰山崩倒,一败涂地,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已无实际意义。吟诵作为延续读经两千多年的读文与歌咏相结合的教学、读书方式,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至民国初期,由新式学堂的语文课取代吟诵课堂。一个“大兴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教学运动兴起。
毋庸讳言,语文课的系列改革,为简化汉语的学习过程、加快汉语文化的普及、提升民众教育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几千年传统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吟诵课程摆在教学方法上、文字记忆上、有序作文上的优长是不容置疑的。如何汲取其所长,共同服务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如何解决文化传统的继承与转型,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在中小学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吟诵、朗读和写作,在展示语调、韵律、节奏中体味作品内容、情感,感受汉语言的优美,进而提升欣赏品位,提升学生应用民族语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帮助中小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文,不仅是吟诵的长项,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在社会对吟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环境下,杜红亮的《吟诵的源流与体式》作为系统介绍吟诵的专著,应该会受到广大爱好者的重视。
2.如何完善语文教学体系,创造新旧文化互相吸纳优长的新体系是当今社会文化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20世纪末,中国语文教学改革刚迈出第一步,语文教育家王森然就在全国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上指出:一国的言语文字,是国民思想感情所由传达的媒介;一国的文学,是国家精神生活的结晶。其他各科的教材和教法、内容工具似乎还可以借鉴他国先例,独有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这话说得正中肯綮。王先生所说“其他各学科的教材和教法”可以借鉴他国先例,正是我国为迎接这些新学科,不惜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而“独有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探索不可”这后一句既点明了人文学科、国民思想感情教育的独到性、特殊性,又指出了语文课本是无法借鉴外国经验,需要我们自己探索的。
民国时期,新式学堂兴起。新式学堂分化为语文和音乐两种课程,以取代我们合二为一的吟诵课。乐教是历代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重要部分。有了课程名分的音乐课,却没有在中小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应该说这与音乐课内容长期不与中小学教学相关联有很大关系。而教学偏重语、数、外,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导致各地音乐课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两门课程中,语文虽为教育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下,内容多变,忽视传统,一味追新,古文、白话与外国文学课文三部分内容比重变动不居,还具有体系需要合理化的问题。到了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实行了国家管理。在义务教育阶段突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成为大家的共识,优秀的古诗文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最新的部颁本小学教材中,古诗文教学内容提升了80%;初中古诗文内容占所有选篇的51.7%。且古诗文教学要加强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作品内容、感情,感受汉语的优美,进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创作能力,以及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而杜红亮的著作在这个时间点,正好提供了许多大家关心的知识和思考的问题。
3.一代学术新人的成长,需要大家关心与帮助。杜红亮作为河南大学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投身华锋先生门下,选修课程并从事大量的吟诵活动。2011年以后又广拜名师,研习吟诵。2012年秋跟随王文金、华锋先生发起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学术组织——河南省吟诵学会,2014年参加全国吟诵学会年会,2016年参加河南省吟诵学会与日本大阪府实业团吟诵联盟、关西吟诵文化协会联合在杜甫故里举办的“中日吟诵文化交流会”,2019年学会换届当选为河南吟诵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传统吟诵的研究、推介。
我一直在想,这位中青年人为什么会被大家拥戴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河南省吟诵学会成立起,杜红亮当选为学会的副秘书长。当时,他在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任书记,面对困难,毅然决然地成立了大学生吟诵团,聘请华锋教授任业务指导,自己带领学生社团听课、培训、演练,下苦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团的演出,在河南省首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5年吟诵团的“诗词吟诵校园行”,被评为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受到教育部的表彰。这使杜红亮很兴奋,随后策划2016年河南省吟诵学会与河南博物院联办“风雅传韵——诗经楚辞吟诵专题赏听会”,选取《关雎》《鹿鸣》《文王》《清庙》《东皇太一》《橘颂》《国殇》《离骚》等经典篇章呈现给听众,让千古的文物“活”起来,让吟诵这种传统的方式,重新在中原大地激荡起来,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继之,2017年,他又把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组织起来,在郑州轻工业大学联合演出了“古韵新言——吟啸徐行,读书之美”的古典诗词赏听会,掀起了大学校园吟诵活动的一个小高潮。除了大学生吟诗活动,他还团结高校教师,主持申报了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吟诵研究”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河南吟诵保护与新媒体传播途径研究”等若干项目。我想,这应该就是《吟诵的源流与体式》一书的坚实基础。
本书的写作,红亮用功甚勤,颇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坚韧。我克服老眼昏花,用三天时间读完此稿,受益良多。书写得通俗流畅,资料细腻翔实,广纳博采,文风引人入胜,适宜于关心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大众阅读,相信阅读本书后会使您满意。
陈江风
202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