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 发现人才、鉴别人才和任用人才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我们所说的‘故国’,并不是说该国有高大树木的意思,而是有世代功勋老臣的意思。您现在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所进用的今天都不知到哪儿去了。”

齐宣王问:“我怎样去识别那些没才能的人从而放弃他呢?”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人,如非用不可,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到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到亲近者之上,这种事能不慎重吗?周围亲近的人都说某人好,还不能确定;各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不能确定;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考察他;见到贤人,然后任用他。周围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真的不行,再罢免他。周围亲近的人都说某人该杀,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真的该杀,再杀他。所以说,他是全国人杀的。这样,才能做百姓的父母。”

【评析】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孟子关于人才发现、人才鉴别和人才任用的思想。

孟子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和罢免人才都应该慎重,君王应该兼听则明,避免偏信则暗的局限性。在孟子看来,无论是君王周边亲近的人,还是一些大夫,这些人毕竟还只是少数,他们的意见不能完全反映对一个人的真实评价,有时也许是偏见,有时也许是为了个人或者集团利益而赞同或反对某一个人。基于此,君王要广开选才视野,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这段对话中的“国人”并非指全体国民,而是指大多数人民群众。“孟子思想中对所选人才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对人才贤能与否的谨慎考察及其所体现出的一定的朴素民主色彩,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12]用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实际上,我们在人才发现、人才鉴别和人才任用的重大问题上,人际之间的认知客观上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信息不对称,即甲对乙的很多信息并不了解,而只是凭借先入为主的“前理解”,因而甲对乙的认知判断未必正确;二是甲受到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制约和影响,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对乙的判断也会发生错误。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让群众推荐人才,老百姓绝对不可能推荐管仲,而只有鲍叔牙力排众议,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由此可见,我们在人才发现、人才鉴别和人才任用问题上,既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大多数,也要实事求是,对需要考察的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