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与民偕乐故能乐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欣赏着鸿雁麋鹿说:“贤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说:“只有贤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不是贤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诗经·大雅·灵台》说:‘开始筑灵台,设计管理,百姓都来做,不久就完成。王说开始不要急,百姓如儿子,都来效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栖息。母鹿肥又亮,白鸟毛如雪。王到灵沼上,满池鱼欢跃。’周文王用百姓的力量筑台挖池,但百姓乐意这样做,他们把这台叫‘灵台’,把这池叫‘灵沼’,还高兴那里有许多麋鹿和鱼鳖。古时候的圣君贤王能与老百姓同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尚书·汤誓》:‘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死亡!’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评析】
“与民偕乐”体现了孟子重要的民本思想。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引经据典,从《诗经》和《尚书》中分别引用了周文王和夏桀的例子,通过鲜明对比,说明君王“与民偕乐”的重要性。周文王以民为本,充分发挥百姓的作用,与民偕乐,能够激发人民的审美情怀;夏桀则鱼肉百姓,暴力残忍,不但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反而遭到人民的嫉恨,最终被俘放逐。
此外,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统治者如果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无视人民群众疾苦,荒淫奢侈,独享其乐,既不长久,也得不到真正的审美愉悦。真正的审美应该以真和善为前提,与民偕乐,才能得到更大、更持久的快乐。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与民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