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声奏稿校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〇 沥陈苏省度支短绌情形折

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1874年4月13日)

江苏巡抚臣张树声跪●1奏,为苏省度支异常短绌,现奉增拨各款,措画维艰,谨将竭蹶筹办情形恭折沥陈,仰祈圣鉴事。

窃照东南为财赋之区,江苏赋税尤重,而收数虽巨,出款亦因之增繁。军兴以来,民物凋残,元气亏耗,历任督抚臣无不竭忱理财,为开源节流之计,先后严饬开垦荒地以供钱漕,确核牙税厘捐以供杂款。无如生财只有此数,而用项则按年递增,此中拮据情形实有缕述难罄者。现在江省地丁已办奏销,有册可考。厘捐有历届册报可稽,洋税亦随时按结造册请销。臣谨将出入总数为我皇上一一陈之。

查江省入款,除两淮盐课厘金分隶江、皖、湘、鄂各境,各有抵支要款,向由督臣经理外,臣所督办司、关厘务,上年综计备拨各收数,宁、苏两藩司地丁、屯折、芦课、摃脚、杂税等项,除灾歉蠲缓,实收银一百二十余万两,江海、镇江两关六成洋税暨常税二百四十余万两,苏省松、沪两厘局连闰计收二百一十余万两,总共五百七十余万两。终年认真收纳,尽其利源,计及锱铢,仅获此数,推原其故,盖由江、宁、常、镇等府被扰最重,户口萧条,劝垦不易。即招徕客民承种,多方体恤,稍遇荒歉,即弃业而去。赋额充盈,委难骤致。

厘捐以客商聚散为盛衰,本无定额可恃。从前滨海沿江各省尚未全复,巨商大贾群聚松沪一隅,密迩烽烟,情殷敌忾,大宗济饷,赖以支持。今则各省码头均各复旧,客商既散,市面亦衰。又况抽厘裕饷本不得已之一策,自同治三年迄今,遵照部文将分卡铺捐各项分别减免十数次,收数已大绌于前,加以洋舶暗占来源,沙船逐渐消耗。七年,前抚臣丁日昌曾将厘捐日短一日,将来只有减少,断无加增情形,剀切奏陈在案。

现以前数年收款衡之,委系逐年短少,所赖洋税近稍充裕,藉资腾挪。然关税之盈究不能抵赋厘之绌,且上年岁收荒歉,各货滞销,上海华、洋各商纷纷倒闭,亏银二三百万,市廛顿行萧索。本年税数能否照征,毫无把握。而核计苏省通年出款,如京饷、固本饷、陕、甘、滇、黔、湘、淮各军协饷,添买漕粮,并织造大运解京工料,暨奉拨各省河工、赈垦各协款,又洋关税司并幼童出洋各经费,约需五百数十万两。本省旗、绿各营兵饷,江海水陆防军军装、制造并善后、海塘、水利工程要需,文武廉俸、年例、杂支各款,约需银一百数十万两,无不取给于兹,计共每年用款非七百余万两不可。以入抵出,通岁不敷,以致延展虚悬,积欠累累,然此尚就常年旧额言之也。

臣自上春迄今,迭准部咨陆续新拨各款,如万年吉地工需,特谕传办工料,内务府织造各衙门绸缎、布匹、飞金、玉器办差各款,并伊犁、乌城、哈密、荣全[54]、杜嘎尔[55]各月饷、军需,暨金顺[56]出关月饷、驼价、运费等项,共加拨银二百二十余万两。先后饬据藩司、关、道、局员,均称款关紧要,敢不设法勉筹。惟苏省历年以来收放不敷甚巨,各库罗掘已空,除钦奉万年吉地工需特谕传办工料,毋论如何为难,遵当竭力筹解,其新拨中外各款可否陈请酌量免派等情前来。

臣查江苏以一省之力供西北各路剿贼之需,时阅十年,实已筋疲力尽。且海疆要地,居安不可忘危,宜如何预为绸缪,以备缓急。今乃仓箱并竭,终岁兴仰屋之嗟,设有不虞,何以取资应变?此微臣所日夜疚心而不遑安处者也。

惟查新拨各项,非宫府要款,体制攸关,即边外饷需,士卒待哺。臣忝膺疆寄,渥受重恩,敢不力竭驽骀,殚心规画?独是进款短绌至于数百余万之多,虽欲百计搜罗,苦于库藏久罄,明知各省均非有余,部臣统筹大局,别无制用之方,何敢吁请改拨?臣惟有将出入不敷之数沥陈于圣主之前,一面会同督臣督饬司道,各矢公忠,设法攒凑,先其所急,力求挹注,断不任稍涉推诿,但恳宽以限期,或冀迟以补绌;并乞逾格天恩,饬下部臣嗣后遇有京外用款,暂免派拨,俾得稍苏喘息,以免贻误之虞,感沐鸿慈,实无既极!

谨会同两江总督臣李宗羲,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2

(朱批):户部知道●3

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奉朱批:户部知道。钦此●4

【案】此折原件[57]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58]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兹据校正。

1.【江苏巡抚臣张树声跪】刊本无此前衔,兹据补。

2.【同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刊本无具奏日期,兹据原件补。

3.【户部知道】此朱批据原件补。

4.【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奉朱批:户部知道。钦此】此奉旨日期与内容,据录副补。


[1] 何璟(1818—1888),字伯玉,号小宋,广东香山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监生中举。二十七年(1847),中式进士,选庶吉士。三十年(1850),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二年(185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七年(1857),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八年(1858),授巡城御史。九年(1859),升户科给事中。十年(1860),授工科掌印给事中。十一年(1861),简安徽庐凤道。同治二年(1863),署理安徽按察使。三年(1864),加布政使衔。同年,补安徽按察使,兼署安徽布政使。四年(1865),调补湖北布政使。六年(1867),护理湖北巡抚。八年(1869),调山西布政使。九年(1870),擢福建巡抚,补授山西巡抚。十年(1871),调补江苏巡抚。十一年(1872),署理两江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光绪二年(1876),补授闽浙总督。同年,兼署福州将军。五年(1879),兼署福建巡抚。十年(1884),革职归里。十四年(1888),卒于籍。著有《春秋大义录》《通鉴大战录》《奏议》《事余轩诗》等行世。

[2] 沈秉成(1823—1894),初名秉辉,字仲复,号玉汝、耦园,浙江湖州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咸丰二年(1852),选实录馆汉誊录。六年(1856),中式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补实录馆协修。同年,加五品衔。十年(1860),充会试同考官。十一年(1861),简山西乡试副考官。同治元年(1862),选翰林院侍讲、侍读。同年,署日讲起居注官,历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二年(1863),授日讲起居注官。同年,迁咸安宫总裁、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三年(1864),放云南迤东道。八年(1869),补授江苏常镇通海道。十年(1871),调苏松太道,加按察使衔。十三年(1874),升河南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调补四川按察使。同年,以病乞休。光绪十一年(1885),补顺天府府尹。十二年(1886),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十三年(1887),署刑部左侍郎。同年,补授广西巡抚。十五年(1889),调补安徽巡抚。十七年(1891),署两江总督。二十年(1894),奉旨开缺进京陛见,于七月十八日病卒苏州。著有《中泠泉记》《重修江天寺大殿碑记》《重修金山江天寺大殿碑记》《重建秦公祠碑》《重修秦公墓祠记》《蚕桑辑要》等行世。

[3] 应宝时(1821—1890),浙江永康县人,附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式举人。咸丰二年(1852),拣选知县。三年(1853),考取国子监学正。八年(1858),补江苏直隶州州同。九年(1859),加知州衔。十年(1860),保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同治二年(1863),保升知府,帮同上海道筹办洋务。三年(1864),代理江苏苏松太道。四年(1865),迁江苏苏松太道。五年(1866),晋按察使衔。七年(1868),加布政使衔。八年(1869),擢江苏按察使。同年,署江苏布政使。光绪十六年(1890),卒。著有《直省释奠礼乐记》《射雕词》等行世。

[4] 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举人出身。咸丰三年(1853),签掣同知。七年(1857),署理泰州分司运判。同治元年(1862),丁忧回籍。六年(1867),代理江宁布政使。七年(1868),署理江苏布政使。八年(1869),署理苏松太道。同年,署理江苏按察使。十一年(1872),再署江苏臬司篆务。十三年(1874),署理常镇通海兵备道。光绪七年(1881),卒。著有《宋香词》《憩园词话》《曼陀罗华阁琐记》《古谣谚》等行世。

[5] 恩锡(1816—1877),字竹樵,满洲正黄旗人。道光十五年(1835),以一品荫生引见,签分刑部,补缺后荐升郎中。二十七年(1847),充叶尔羌回务章京。二十八年(1848),补喀什噶尔粮饷章京。二十九年(1849),补授山东沂州府知府。三十年(1850),调补济南府知府。咸丰元年(1851),兼署济东泰武临道。同年,丁母忧,回旗。三年(1853),经刑部侍郎奕经奏赴军营,办理文案。同年,署理安徽布政使。四年(1854),署安徽按察使,以军功赏戴花翎。六年(1856),兼署安徽布政使。同年,补授安徽按察使。七年(1857),兼署安徽藩司。同年,丁父忧,回籍。八年(1858),署理安徽按察使,办理粮台。十年(1860),服阕,具疏请饷,以措辞有乖大体议处降三级调用。同治元年(1862),钤出,开复按察使原官。同年,署理山东盐运使。三年(1864),补授斯缺。同年,补山东按察使。四年(1865),署理山东布政使。同年,补升奉天府尹。九年(1870),擢江苏布政使。十一年(1872),补授江苏巡抚。十二年(1873),署理漕运总督。光绪三年(1877),卒。著有《承恩堂诗集》《蕴兰吟馆诗余》《曼陀罗馆消寒集》《吴中倡和集》等行世。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992-020。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1册(同治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页。

[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2册(同治十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9] 王大经(1811—1885),字晓莲,又字小莲,号柳衣,浙江平湖(今浙江省平湖市)人,优贡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式举人。二十四年(1844),考取宗学教习。二十七年(1847),挑取誊录,因国使馆书成议叙,以知县选用。咸丰三年(1853),拣发安徽。五年(1855),以克复庐州出力,保同知。六年(1856),以克复庐江、无为等处出力,保知府。七年(1857),以守庐州城出力,保道员,留皖补用。同治元年(1862),经苏抚李鸿章奏调江苏军营差遣。二年(1863),以军功加盐运使衔。三年(1864),经李鸿章奏改江苏补用。四年(1865),署理江苏按察使,赏戴花翎。五年(1866),署理江苏布政使。同年,补授江安粮道。六年(1867),交卸藩篆,到江安粮道任。七年(1868),因海运出力,加二品顶戴。八年(1869),以押运漕粮三次,经吏部带领引见,回粮道任。十二年(1873),补授湖北按察使。光绪元年(1875),署理湖北布政使。二年(1876),回按察使本任。四年(1878),补授湖北布政使。十一年(1885),卒。著有《丁漕指掌》《哀生阁初集》等行世。

[10] 乔松年(1815—1875),字鹤侪、健侯,山西徐沟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式进士。二十九年(1849),补工部主事。咸丰元年(1851),升工部员外郎。同年,充湖南乡试副考官。二年(1852),充琉璃窑监督。同年,迁工部郎中。三年(1853),放松江府知府。四年(1854),调苏州府知府。五年(1855),加盐运使衔。六年(1856),迁常镇通海兵备道。八年(1858),丁外艰。九年(1859),升补江苏两淮盐运使,办理江南北粮台事务,晋按察使衔。十年(1860),赏二品顶戴。同治二年(1863),补授江宁布政使。同年,擢安徽巡抚。五年(1866),调补陕西巡抚。九年(1870),授仓场侍郎。十年(1871),补授河东河道总督。光绪元年(1875),卒于任。赠太子少保,谥勤恪。著有《萝藦亭传记》《萝藦亭遗诗》《新建金河书院记》《盐宗庙碑记》等行世。

[11] 详见河东河道总督乔松年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奏报《遵议黄运两河情形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9582-050)。

[12] 文彬(1825—1880),字质夫,那拉氏。道光二十九年(1839),中举。咸丰二年(1852),中式进士。八年(1858),选户部主事。同年,补户部员外郎。九年(1859),加知府衔。十年(1860),补内务府正白旗满洲佐领,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十一年(1861),补云南司员外郎,兼南档房八旗俸饷处行走。同治元年(1862),简山东沂州府知府。四年(1865),升山东兖沂曹济道,加布政使衔。五年(1866),兼署山东按察使。六年(1867),补授山东按察使。七年(1868),署理山东布政使。八年(1869),补授山东布政使。九年(1870),署理山东巡抚。十年(1871),补授山东巡抚。十一年(1872),署漕运总督。十二年(1873),擢漕运总督。光绪六年(1880),卒于任。赠太子少保。

[1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4869-167。

[1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随手登记档》,档案编号:03-0209-4-1111-306。

[15] 详见同治三年正月十二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奏报《淮南盐运畅通力筹整顿缘由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521-062。又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李鸿章校刊:《曾国藩奏折》,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第301—302页)。

[16] 详见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具奏《截停淮北饷盐设法整理缘由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50522-007。又李瀚章、李鸿章编纂:《曾国藩全集·奏稿(3)》,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964—967页)。

[17]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又号铁舫,山东菏泽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二十七年(1847)中式进士。咸丰元年(1851),选安徽建平县知县。五年(1855),署安徽合肥县知县。六年(1856),升补安徽安庆府知府。七年(1857),调安徽庐州府知府,并加道衔。同年,署安徽庐凤颍道。八年(1858),署安徽按察使。九年(1859),丁忧回籍。十一年(1861),保道员。同治元年(1862),加按察使衔。同年,署安徽布政使。二年(1863),补授安徽按察使。同年,迁安徽布政使。三年(1864),擢浙江巡抚。六年(1867),授闽浙总督。七年(1868),调补两江总督,兼办通商事务大臣。九年(1870),遇刺身亡。谥端愍。赠太子太保、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

[18] 方浚颐(1815—1889),字子箴,号饮茗,安徽定远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式进士,改庶吉士。二十五年(1845),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七年(1847),充会试同考官。二十九年(1849),授云南乡试正考官。同年,丁忧,回籍终制。咸丰五年(1855),补御史。六年(1856),授山东道监察御史。七年(1857),升掌山东道监察御史。九年(1859),迁给事中。同治元年(1862),放广东南韶连道。三年(1864),迁两广盐运使。七年(1868),署两淮盐运使。光绪二年(1876),补授四川按察使。五年(1879),因案革职。十三年(1887),开复原职衔翎。十五年(1889),卒于籍。著述有《梦园书画录》《韵诂》《梦园丛说内篇》《转徙余生记》《二知轩诗钞》《二知轩集》《北行日记》《蜀程小记》《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朝天录》《东瀛唱答诗》《淮南盐法纪略》等行世。

[1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14-0075-035。

[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676-114。

[2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2册(同治十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2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2册(同治十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1页。又《穆宗毅皇帝实录(七)》,卷三百三十二,同治十一年四月下,第396页。

[2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523-003。

[2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521-062。又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李鸿章校刊:《曾国藩奏折》,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第301—302页。

[2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50522-007。又李瀚章、李鸿章编纂:《曾国藩全集·奏稿(3)》,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964—967页。

[26] 张之万(1811—1897),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人。道光八年(1828),取秀才。十七年(1837),拔贡,送国子监读书。十九年(1839),以七品京官分发到刑部浙江司学习行走。二十年(1840),中举人。二十七年(1847)中式进士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九年(1849),充湖北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授河南学政,迁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擢礼部侍郎。四年(1865),擢河道总督。五年(1866),移漕运总督。六年(1867),赐花翎,晋头品顶戴。九年(1870),补江苏巡抚。同年,调补闽浙总督。光绪八年(1882),授兵部、刑部尚书。十年(1884),入军机处,兼署吏部,充任上书房总师傅、协办大学士。十五年(1889),拜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同年,因病致仕。二十三年(1897),卒。赠太保,谥文达。有《张文达公遗集》行世。

[27] 详见同治五年五月十五日漕运总督张之万具奏《酌提清淮厘捐筹办善后事宜请免造报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907-020)。

[2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974-075。

[2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924-055。

[3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23册(同治十二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1] 李朝斌(1824—1894),字质堂、资堂,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行伍出身。咸丰四年(1854),充水师中营哨官。七年(1857),保参将,管带外江水师新右营。八年(1858),保副将。十一年(1861),保总兵,加固勇巴图鲁勇号。同年,补湖北竹山协副将,晋提督衔。同治元年(1862),升浙江处州镇总兵。二年(1863),封云骑尉。同年,署江南提督。三年(1864),擢江南提督。光绪五年(1879),授外海兵轮统领。十二年(1886),因病开缺。二十年(1894),卒于籍。

[32]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雨生,号雨笙,广东丰顺县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取生员。二十三年(1843),补廪生。咸丰四年(1854),在籍办团。六年(1856),选琼州府学训导。九年(1859),补江西万安县知县,加同知衔。十一年(1861),坐吉安不守罢免。同治元年(1862),复补万安县知县。二年(1863),迁直隶州知州。三年(1864),保知府。四年(1865),升补江苏苏松太道。同年,晋两淮盐运使。六年(1867),升授江苏布政使。同年,擢江苏巡抚。十年(1871),丁母忧,回籍终制。光绪元年(1875),补授福建巡抚兼船政大臣。三年(1877),兼理台湾学政。五年(1879),加总督衔,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八年(1882),卒于任。著有《抚吴公牍》《保甲书辑要》《百兰山馆诗》《奏稿》《五洲政要通考》《百将图传》《巡沪政书》《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古今体诗》,编《牧令书辑要》等传世。

[33] 详见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江苏巡抚丁日昌《奏报苏省抚标酌量裁兵增饷试办情形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703-009)。

[34] 刘郇膏(1818—1867),字松岩,河南太康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二十七年(1847),中式进士。咸丰三年(1853),署江苏娄县知县。四年(1854),署江苏嘉定县知县。五年(1855),补江苏青浦县知县。六年(1856),捐加同知衔。八年(1858),调江苏上海县知县。九年(1859),升直隶州同知。十年(1860),晋道衔。十一年(1861),升知府。同治元年(1862),署江苏按察使。二年(1863),补授江苏藩司。同年,擢江苏布政使。四年(1865),护理江苏巡抚,旋丁母忧,回籍终制。六年(1867),卒于籍。

[35] 详见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江苏巡抚丁日昌《奏报苏省抚标酌量裁兵增饷试办情形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703-009)。

[36] 李宗羲(1818—1884),字雨亭,又禹亭,号耐轩主人,四川开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取举人。二十七年(1847),中式进士。三十年(1850),选湖北英山县知县。同年,调补安徽婺源县知县,转安徽太平县知县。咸丰五年(1855),以军功保同知,戴花翎。七年(1857),保知府。十年(1860),署安徽安庆府知府,旋因病回籍。同治元年(1862),保道员。二年(1863),代理荆州府事。三年(1864),署江苏苏松太道。四年(1865),署两淮盐运使,升安徽按察使,迁江宁布政使。同年,署漕运总督。八年(1869),擢山西巡抚。十二年(1873),补授两江总督,办理南洋大臣事务,加太子少保。光绪元年(1875),因病休致。十年(1884),卒于籍。著有《开县李尚书政书》行世。

[3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703-118。

[3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12-0516-130。

[3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666-094。

[4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089-016。

[4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录副》,档案编号:03-4960-124。

[42] 应宝时(1821—1890),浙江永康县人,附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式举人。咸丰二年(1852),拣选知县。三年(1853),考取国子监学正。八年(1858),补江苏直隶州州同。九年(1859),加知州衔。十年(1860),保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同治二年(1863),保升知府,帮同上海道筹办洋务。三年(1864),代理江苏苏松太道。四年(1865),迁江苏苏松太道。五年(1866),晋按察使衔。七年(1868),加布政使衔。八年(1869),擢江苏按察使。同年,署江苏布政使。光绪十六年(1890),卒。著有《直省释奠礼乐记》《射雕词》等行世。

[4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05-0174-012。

[4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文献编号:111412。

[45]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八年(1828),取生员。十二年(1832),中举人。二十年(1840),中式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三年(1843),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四年(1844),充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咸丰三年(1853),在籍办团。十年(1860),入李鸿章幕。晚年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讲求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诸学。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籍。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等传世。

[46] 潘遵祁(1808—1892),字觉夫,又字顺之,号西圃、简缘退士、抱冲居士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式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七年(1847),授编修。二十八年(1848),回籍,主讲紫阳书院,工画花卉。光绪十八年(1892),卒。著有《西圃集》行世。

[47] 程学启(1829—1864),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咸丰三年(1853),投效太平军陈玉成部,守安庆。十一年(1861),降清,从曾国荃破安庆。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剿办太平军,以功升副将,加勃勇巴图鲁名号,同治二年(1863),擢江西南赣镇总兵,予一品封典。同年,封骑尉世职,赏穿黄马褂。三年(1864),攻嘉兴,中弹负伤,卒于苏州。谥忠烈,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并为三等男爵。

[48] 周盛传(1833—1885),字薪如,晚号北海老农,安徽省肥西人。咸丰三年(1853),率众抵御太平军。五年(1855),以防战有功,奖叙把总。九年(1859),拔补把总。十一年(1861),赴援寿州,擢千总。同治元年(1862),升守备。二年(1863),赏戴蓝翎,晋游击,加勋勇巴图鲁名号。同年,升参将,戴花翎,加副将衔。三年(1864),加提督衔。五年(1866),补游击。六年(1867),升授广西右江镇总兵。七年(1868),总理神机营事务,兼办巡访事宜。九年(1870),换拉理巴图鲁勇号。十三年(1874),管津沽屯田事。光绪元年(1875),调补直隶天津镇总兵。八年(1882),擢湖南提督。十一年(1885),丁母忧,以哀毁伤发卒。谥武壮。著有《操枪章程》行世。

[49] 吴长庆(1829—1884),字筱轩,号小轩,安徽庐江县人。咸丰五年(1855),袭云骑尉世职发标学习。六年(1856),办理庐州团练。七年(1857),戴蓝翎。八年(1858),保守备。同年,办理合肥东乡团练。九年(1859),统带舒、合练勇。十年(1860),加都司衔,换花翎。同治元年(1862),管带淮军驻扎上海。同年,保游击。二年(1863),保副将,加力勇巴图鲁勇号。三年(1864),保总兵。七年(1868),充亲兵马步统领,换瑚敦巴图鲁名号。光绪元年(1875),补授直隶正定镇总兵。六年(1880),帮办山东全省军务。同年,擢浙江提督,调补广东水师提督。八年(1882),统带淮军出兵朝鲜。同年,封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十年(1884),因病出缺。谥武壮。

[50] 刘盛藻(1828—1883),字子务,安徽合肥人。同治元年(1862),由俊秀投效提督刘铭传军营,随江苏巡抚李鸿章转战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山东、陕西等省,以功保从九品,以县丞遇缺即选,赏戴蓝翎。二年(1863),保知县,加知州衔。同年,保同知,升知府,加恒勇巴图鲁勇号,换花翎。三年(1864),保道员,晋按察使衔。五年(1866),加布政使衔。七年(1868),换法克精阿巴图鲁勇号,以按察使遇缺题奏。十一年(1872),赴陕接统铭军。十二年(1873),丁父忧,回籍葬亲。十三年(1874),回营。光绪元年(1875),回籍终制。五年(1879),补授直隶大顺广道。九年(1883),署理直隶按察使,调补浙江按察使。同年,卒于任。

[51] 唐定奎(1833—1887),字俊侯,谱名家祥,安徽合肥人,团首,偕兄以团首投效淮军铭字营,转战江苏。旋从刘铭传剿捻于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积功累擢副将,赐花翎、清字勇号。同治六年(1867),兄殿魁战殁永漋河,遂统兄部,转战河南、山东,以功保提督记名。七年(1868),赐号呼敦巴图鲁,旋告归终养。九年(1870),丁母忧,回籍终制。十年(1871),回防徐州。十三年(1874),经李鸿章举荐,率部赴台。光绪元年(1875),以定台南功授直隶正定镇总兵,寻擢福建陆路提督。九年(1883),乞休未允。十一年(1885),因病开缺。十三年(1887),卒,谥果介。

[5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14-0075-028。

[5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文献编号:113486。

[54] 荣全(?—1880),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咸丰元年(1851),承袭一等威勇侯。二年(1852),补二等侍卫。四年(1854),晋头等侍卫。六年(1856),补乾清门侍卫。七年(1857),任侍卫副班长。九年(1859),署尚茶正。十一年(1861),授塔尔巴哈台额鲁特领队大臣,加副都统衔。同治三年(1864),调补喀拉沙尔办事大臣,同年,转伊犁额鲁特领队大臣。四年(1865),迁伊犁参赞大臣。五年(1866),兼署镶红旗蒙古副都统、伊犁将军。六年(1867),擢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光绪四年(1878),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兼镶白旗护军统领、右翼监督。五年(1879),授右翼前锋统领,管理健锐营事务。同年,授三旗虎枪领。六年(1880),卒于任。

[55] 杜嘎尔(1827—1889),哈勒斌氏,满洲正蓝旗人。初从都兴阿剿办太平军,充领催。咸丰二年(1852),补蓝翎委参领。七年(1857),升齐齐哈尔镶白旗骁骑校,转黑龙江正白旗防御委参领。同年,补佐领,加蟒赉巴图鲁勇号。八年(1858),授呼伦贝尔公中佐领。十年(1860),补授墨尔根城镶白旗协领。十一年(1861),授翼长。同治元年(1862),擢京口副都统。三年(1864),调补宁夏副都统。五年(1866),补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六年(1867),补授盛京副都统。同年,署察哈尔都统。十二年(1873),署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光绪二年(1876),补授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六年(1880),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十四年(1888),以病乞休。十五年(1889),卒。谥武靖。

[56] 金顺(1831—1886),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世居吉林,隶满洲镶蓝旗,图尔格齐巴图鲁。咸丰四年(1854),充领催。六年(1856),补吉林骁骑校。八年(1858),升吉林防御。十年(1860),授协领,加副都统衔。同治三年(1864),补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同年,调补西安左翼副都统。五年(1866),迁宁夏副都统。同年,署宁夏将军。九年(1870),率军下金积堡,平宁夏。十年(1871),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十二年(1873),授正白旗汉军都统。十三年(1874),充帮办新疆军务大臣。光绪元年(1875),调补乌鲁木齐都统。二年(1876),授伊犁将军,封云骑尉。十二年(1886),回京述职,卒于途。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5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原件》,档案编号:04-01-35-0977-056。

[5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文献编号:11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