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刊词
经过一年的酝酿与筹备,《中国历史文摘》如期与大家见面了!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传承延续,未曾中断。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史家重视历史记载的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联。在远古时期,中国先民就有了历史意识,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种“历史”传承下去;文字出现之后,对于中国历史的记载持续贯通,官修与私撰并行发展,史学名著蔚为大观,《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通典》《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等即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中国史家在长期著史的实践中创造了运用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等多种体裁著史的优良传统,从多重维度再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路径与复杂景象。
史学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激荡同步而行。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中国史家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与日俱增,著史视野不再囿于国内,而是特为重视域外史地知识的引介,冀图为时人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这一时期,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王韬的《法国志略》和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等论著,颇能反映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关注外国史地的同时,中国史家期望以西方新学理为利器,为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发展谋求新出路、提供新动力,同时用以改造旧史学,建设新史学。可以看出,从晚清至民国,学术界对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的输入不遗余力,一时蔚成风气,由此也催生了学术上的不同流派。各个学派的理论主张与史学实践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而且绘制了其时中国史学的多彩画卷。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史学家致力于对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和汉民族的形成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探讨,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史学交流的密切、大量新史料的发现,中国史在原来注重“骨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不断深化与拓展,显示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中国史研究的创新发展,总结先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发挥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是每一位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史研究承载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滋养、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学理支撑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要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优良传统中,把那些超越时空价值、具有永久魅力和当代价值的精华认真总结、大力发扬,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从目前中国史研究的现状来看,学术界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难题,避免重复工作,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史家的声音,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创办《中国历史文摘》,旨在从众多学术期刊中,精选对中国史各时段、各领域的重大问题提出创新见解的精品力作,从整体上反映一年来中国史研究在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现中国史研究的最新走向与前沿趋势,从而为中国史学者的研究明确历史方位。
我们希望以《中国历史文摘》为平台,给学界提供一个动态展现中国史研究水平的学术园地,加强学术切磋,推动学术交流,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贡献绵薄之力。